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平定內亂,領兵救宋:衛靈公政績卓越,為何孔子還要「潑髒水」?

平定內亂,領兵救宋:衛靈公政績卓越,為何孔子還要「潑髒水」?

《論語》「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在孔子眼中,衛靈公可謂是不折不扣的無道之君。

而且除了《論語》在《孔子家語》中,老夫子對這位衛國的第二十八位君主,都沒有太大的好感。主要原因孔子認為他猜忌心太重而且脾氣太過於暴躁。

(一)、孔子眼中的靈公

衛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如同今天的以色列般。雖然國家甚小,但卻能人輩出。比如實施變法的商鞅,還有精通厚黑之道的鬼谷子以及《呂氏春秋》的作者呂不韋等。這位衛靈公之所以被後人所熟知,是因為他喜歡與孔子討論天下大事。所以多次出現在《論語》以及《左傳》中。

1. 不折不扣的好色之徒

《論語·子罕》「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句話的含義是說,他從來沒有見過好德比好色更甚之人。結合當時的語境,其實老夫子是在諷刺衛靈公。當時孔子周遊列國至衛國,而靈公是這其中對他最有禮遇之人。

孔子在其他國家都不受待見,但是唯獨靈公所執掌的衛國對他可謂是恭敬有加。剛到之時,便委以重任。但這並不是孔子的歸宿,他的理想是將自己的學說傳遍各國。所以,幾次三番的自衛國不辭而別,受到打擊後又回到此地避風雨。

孔夫子說這番話時,是當時衛靈公乘車與夫人南子送其離開。因為南子的在場,加上招搖過市令其很不舒服,所以才會發出如此之慨嘆。這等於向全世界昭告,衛靈公是一個喜好女色的國君。

飲食男女,好色是人之本性,更不用提一國之君。其實,就算是秦皇漢武還有唐太宗等治世之能君,也都有如此之喜好。因為他們掌握著一個國家的命脈,身居高位,自然會竭盡所能的讓自己先得到享受。

2. 中等水平的管理者

《論語·子路》「衛國庶者多以,富之,教之;則修文德以來之」。在孔子看來,衛國雖然國家很小但是衛靈公還有一定的品德,所以國家才有如此之眾。在古代人口稀少,衡量其發達程度便是以人口密集與否來判斷。

正如孟子所說「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如果統治者的能力水平不行,百姓自然會四散奔逃。就像在《禮記》中,孔子在泰山腳下碰到凄慘婦女所說之話「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這個婦人就是為了逃避統治者殘暴的管理,所以舉家搬遷到荒無人煙之地,儘管家人都死於老虎口中,她也不願再搬回去。在《孔子家語》中,他曾明確向魯哀公表示過「丘未之見也,抑有衛靈公乎?」

當時魯哀公問孔子,在他眼中各個諸侯誰最有才能,孔子說最有才幹之人沒有見過,但衛靈公能算作其一。魯哀公就此提出質疑,因為靈公夫人南子經常參與朝政,所以他不應該被稱之為賢君。

「靈公弟子渠牟,其智足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渠牟為晉國皇室後裔。以他一人之智慧,能頂千乘也就是一千輛戰車。古代形容一個國家之強大,往往將其稱之為千乘之國。當晉國與衛國交惡時,靈公並未因渠牟的身份而排擠他。

(二)、頗有政績的衛靈公

《論語》「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但這畢竟是一家之言,並不能當作正史來看。孔子對衛靈公的評價,也不能僅從「無道」二字就全盤否定其作為。在《左傳》中,同樣有許多關於靈公的記述。

1. 平定內亂,不計前嫌

「善惡不辨一匹夫,性命終被道義誤」,這是史臣對於宗魯的評價。他乃是衛靈公兄長公孟縶之侍衛。《左傳》「昭公二十年,因靈公之兄縶狎齊豹,惡北宮喜、褚師圃,而公子朝」通於襄夫人宣姜,懼,故四家叛亂。」

公子朝與衛靈公的嫡母姜氏私通,害怕事情敗露於是聯合了不被公孟縶看好的齊豹、北宮喜以及儲師圃等人趁靈公出遊之際,在都城內發動叛亂。隨後,公孟縶和他的侍從包括宗魯在內等人一併殺之。

衛靈公等一眾在朝中勢力並不及於四家,所以從平壽匆忙趕回京都,帶上自己的親眷以及些許武器,逃到了死鳥。而齊景公命公孫青探望,並言「衛侯若在境內,則朝聘衛君」。公孫青見到靈公後,日夜守護其左右。

2. 派兵救宋,安撫眾心

隨後齊豹的家宰因頗受衛國王室恩惠,於是將其除之。靈公得以有了喘息之機,並且與北宮家族會盟。衛靈公發誓要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此時的他殺掉了嫡母姜氏,而後又封北宮喜為貞子。

齊豹死後,齊家的田地被用來安撫其他三家。靈公自此走上了親政之路,衛國再也沒有發生過內部叛亂。這時,公子朝等人也全部回到了衛國。但是與其交好的宋國,再度發生了叛亂。

公子朝乃為宋國人士,但一直生活在衛國,並且家族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他曾經參與了四家叛亂,但是衛靈公並未因此怪罪於他。為了安撫百姓的情緒,他決定讓公子朝帶兵回國援助母邦。

當時宋國的華族興兵叛亂,衛靈公命令公子朝回國,等於向天下昭告了自己的仁義之心。在春秋戰國時期,非常講究禮節。而靈公此舉,無異於為自己擴大了宣傳力度。所以孔子才能說衛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

(三)、以偏概全的觀點

孔子對於靈公「無道」的評價,太過於片面。主要是當時孔子在衛國「奉粟六萬,卻終不見用」,衛靈公雖然對他禮遇有加但是卻從不會委以重任。而且這是在衛靈公死後,孔子對靈公發出的評價。這很有可能是孔子一時之氣言,而後被弟子收錄在了其中。

1. 君子喻於義

綜合孔子對於靈公的其他評價,如果單以「無道」一概而論難免有失偏頗。而且綜合靈公的種種作為而言,他是一個知人善任之人。對於渠牟靈公並未因為他是晉國王室,而猜忌和不信任。而且當時正值兩國交惡,衛國與齊國交好。

不僅是對渠牟,衛靈公對曾經反叛過自己的北宮喜也沒有太多的忌憚。當時魯國內亂,各小國舉行了兩次黃父盟會,靈公均派北宮喜替自己前往。而且他還按照北宮喜的建議,出兵討伐,並幫助魯昭公歸國複位。

最重要的是他對於公子朝的恩德,其人與自己的嫡母私通而且還殺死了自己的兄長。王位本來就是兄長該坐,但卻因其形象不佳所以靈公繼位。而後,他一直對於自己的兄長禮遇有加,認為是自己篡位。

就是對靈公如此重要之人,被殺害後,靈公卻毅然冰釋前嫌。選擇以大局為重,還願意讓公子朝率兵去宋國。正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沒有擔心公子朝再次叛亂,也沒有過分的追究四家作亂之源頭,恰恰說明了衛靈公的仁義。

並且,衛靈公還曾幫助過周天子複位。雖然是一個小國,但在衛靈公的帶領下以天下為己任。不論哪個國家發生動亂,靈公都願意盡綿薄之力。而且從他對於背叛自己之人的態度而言,他並不是喜好猜忌之人。

許多後人一提到衛靈公便想起孔子對他的那番評價,但那隻不過是孔子情急之下說的氣話罷了。其實孔子對於衛靈公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不然不可能說出那番「唯靈公最賢」之話。

2. 食、色,性也

衛國一直是孔子的避風港,所以他與衛靈公接觸的時間相對較多。俗話說「距離產生美」,如果朝夕相處,那麼人的本性必然會暴露之。而且,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孔子說的「未見好德猶如好色者」,其實也是一時氣話。

孔子認為,靈公把自己當成了他招搖過市的工具。而且靈公一直也不重要他,就像是一件被束之高閣的寶物。以至於孔子周遊列國數十載,宣傳自己的思想。如若靈公能夠給他提供一個實踐的平台,想必也沒有了後來他四處遊盪之際遇。

這些話不過是夫子一時的激憤之言,如果單從靈公為人行事來看,他並不是那麼的昏庸無道。否則,孔子也不可能總去衛國還安之若素。而且孔子認為,靈公是個知人善任者,這也是能夠長期保持國家穩定的主要原因。

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正所謂「人無完人」。而且《論語》是儒家弟子的一家之言,他們對於師父的話自然是奉若神明。這難免會造成後人的過度解讀,就算是正史也會包含作者的好惡,也有主觀觀點。所以,要正確的評價一個人一定要先了解他的作為而不是從他人耳中聽說。

四、結語:

值得一提的是,衛靈公去世後關於他的墳墓也是眾說紛紜。現在普遍認為他的墳塋在山東高青,當地為了紀念他還將村子改名為「衛靈公村」。現在也被設置為重點保護的文物。

參考文獻:

《論語》

《左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孔子 的精彩文章:

孔子的學生中誰是最聽話的?
清明將至,我們在墓前祭祀祖先的習俗,與孔子有千絲萬縷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