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資筆試中,這些「論語」經常出現
很多同學在備考教育學教師史這部分比較頭疼,不知道該如何備考,尤其涉及到一些文言俗語不知道其含義是什麼?也不知道應該記憶哪些知識點?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論語》的相關客觀題考點:
第一:《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
第二:《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
第三:來和大家分享下常考的一些文言俗語與教育啟示:
1、「有教無類」體現教育機會公平;
2、「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譯文:「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體現出啟發式教學原則;
3、「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譯文: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體現出學習與思考的關係;
4、「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譯文: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過去的所作所為,看仔細他的心安於什麼情況。與「因材施教」,朱熹總結「夫子施教各因其材」體現出教學要重視個別差異;
5、「學而時習之」譯文:學習到的東西,按時去複習、實踐。「溫故而知新」譯文: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體現出鞏固的重要性和順向正遷移;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譯文:「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發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實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發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體現出教師勞動的示範性;
7、「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譯文:起初我對一個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動;現在我對一個人,聽了他說的話還要觀察他的實際行動。體現了身教重於言教與知行統一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