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慢性壓力損害大腦,專家指運動、社交度過情緒低潮

慢性壓力損害大腦,專家指運動、社交度過情緒低潮

一點壓力是日常生活的正常部分,甚至對我們都有好處,克服壓力事件可以使我們更有韌性。但是,如果壓力是嚴重的或長期的,例如由於婚姻或伴侶關係破裂、親人死亡或遭遇霸凌,甚至疫情帶來的生活不確定性,會對大腦產生巨大影響。

2013年發布在《Psychoneuroendocrinology》一項研究發現,適度可控制的壓力水平可能有助於防止氧化損傷,氧化損傷與衰老和疾病有關,但如果是反覆長期的壓力,會導致慢性炎症。通常,血腦屏障可保護大腦免受循環分子的侵害,但是在反覆壓力下,這種屏障滲漏,循環中的炎症蛋白會進入大腦。

大腦的海馬區是學習和記憶的關鍵大腦區域,特別容易受到這種傷害。研究發現,慢性長期的壓力會影響大腦荷爾蒙,包括皮質醇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素(CRF),長期處在高皮質醇水平會導致情緒障礙以及海馬萎縮,是抑鬱症患者中常見的現象。

慢性壓力最終還會改變大腦海中調節認知和情緒的化學物質,包括血清素。血清素是情緒調節和健康的關鍵。皮質醇程度升高還會干擾睡眠,睡眠和晝夜節律紊亂也是許多精神疾病的常見特徵,包括抑鬱症和焦慮症。慢性壓力還可能導致倦怠癥狀,這也與日常生活中認知障礙的發生頻率增加有關。

壓力也會干擾我們在理性思維和情感之間的平衡。例如關於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範圍內傳播的新聞引起人們屯積洗手液和衛生紙的行為。市場營銷學專家稱消費者會通過購買滿足基本需求的物品,來彌補自覺的失控感。

科學解釋方面,壓力可能會迫使大腦切換到習慣系統。在壓力下,大腦區域,如前腦底部呈圓形結構的基底核表現出更大的活化作用,這種激活與囤積行為有關。

此外,在壓力大的情況下,與多種社交、認知和情感功能有關的腹側前額葉皮層可能會提高非理性的恐懼,最後這些恐懼超越大腦具備的冷靜、理性決策能力,造成一些脫序行為發生。

隨著疫情發展,人們面對一波波的負面新聞以及社交隔離的呼籲,加上經濟衝擊,對於生活何時恢復正常的不確定性,在高壓力和孤獨感的情況下,已經有許多人自稱陷入情緒低潮。

避免慢性壓力,專家建議最好的改善方式就是運動,運動會增加海馬等重要區域的神經發生,產生新的腦細胞,改善情緒、認知和身體健康。也可以通過捐贈行為激活大腦海中的獎勵系統,促進人們對生活的積極感受。此外,即使無法身體接觸,也可以通過科技與朋友家人保持社交聯繫,有助於分散注意力,減輕壓力,度過情緒低潮期。

(首圖來源:Flickr/Firesam!CC BY 2.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輪網科技 的精彩文章:

AI演算法將新冠病毒轉換成音樂,以研究破解其棘狀蛋白結構
掩埋場中的太陽能板會傷害人體健康嗎?IEA研究: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