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在線新經濟:全年無休的線上展,正在重塑展覽業

上海在線新經濟:全年無休的線上展,正在重塑展覽業

閉門了兩個多月的博物館和藝術館,紛紛在網路平台上與許久未見的觀眾再次相聚。於觀眾而言,線上展覽是無法實地觀賞藝術盛宴的「代餐」,於展商而言,則是維持生存的「良藥」。在「展覽上線」的進程中,上海多家平台和機構正在加快步伐。

線上化加速 展覽業開啟「996」模式

上海東浩蘭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下稱「東浩蘭生」)正在全員加班加點地工作,作為「藝術上海」平台的運營方,東浩蘭生計劃於4月底完成與銀聯商務的合作,正式為平台接入支付系統。屆時,用戶在「藝術上海」線上平台上瀏覽到心儀的藝術品後,可直接在平台上在線購買。

東浩蘭生並不是因為疫情才開始關注線上展會的。早在2018年,東浩蘭生就開始策劃線上的藝術品展示平台,並於2019年依次上線了「藝術上海」的網頁端和App端。支付系統接入後,「藝術上海」將形成「4(大功能) 365(天)」的展覽交易模式,通過資訊、欣賞、社交、交易等功能,為參展商和觀眾提供一個全年無休的線上博覽會。

31會議則是在疫情期間逐漸意識到線上展覽的重要性。疫情之前,31會議的展會數字化服務僅是對線下展會的補充。31會議CEO萬濤向記者介紹道,起初公司認為,疫情對展覽業的影響是暫時性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線上展覽提出需求的客戶越來越多,「2月份只是問我們有什麼樣的想法,3月份有客戶表示想做線上展覽,但覺得不一定靠譜,4月份就有許多客戶明確表示要做什麼樣的線上展覽,每天都會收到幾十個客戶的徵詢。我們到現在才慢慢覺得,線上展覽會是一個新生事物。」

目前,31會議已將大部分精力重點放在線上平台的開發和運營上,「我們現在基本上是『996』,所有的功能開發和接入會在2個月內完成,今年預期會有七八成的收入來自線上。」

對參展商而言,線上展會意味著低成本和高效率。

據上海東浩蘭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顧辰介紹,在去年的4天展會中,有60%-70%是海外展商,他們深知中國的巨大市場,但大量的運費、物流、保險、關稅成本仍有些「勸退」,且藝術品並非衝動型消費品,一次僅4天的展覽大概率無法促成交易。

低成本,是在線平台賦予參展商的實際優惠。目前,「藝術上海」免除了入駐機構2年的線上服務費,且在交易中並不收取手續費或傭金。萬濤則計算道,包括場地、裝修、人力、物流、宣傳等費用在內,一個線下展覽的投入大約在500萬至1000萬,卻只能使用數天時間,「線上展覽的建設和運營即便同樣需要這麼多成本,但可以全年使用,投資回報率更高。」

高效率,是平台通過資源和技術賦能後實現的直接效果。「美術館一般是從學術角度上去推廣藝術家,我們則是從商業角度上為他們提供一站式的線上推廣和包裝。同時,我們也會為用戶去和參展商溝通價格,促成交易,扮演一個類似於『中介』的角色。」顧辰對記者表示。31會議正在從技術層面提升視覺效果,以直播形式加強展品和觀眾的互動性,並且通過視頻直播和用戶數據分析做精準匹配和營銷引流。萬濤表示,用戶畫像和用戶在線行為的數據分析,可以極大地提升匹配的精準度。

通過培養交易雙方的行為習慣,平台也將在規模化效應中實現盈利。「促成交易越多,參與進來的買家、賣家越多,展會的規模就能越滾越大,這是產業的良性循環。」顧辰認為,平台不一定要向C端用戶尋求盈利空間,「當平台的公信力和服務能力得到認可,品牌影響力大幅提升後,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贊助商進來,我們也可以通過為參展商提供個性化的推廣服務來形成穩定的商業模式。」

多方位挑戰 新商業模式需待時間檢驗

據多個平台反饋,質量把控是消費者對於線上展示交易的最大擔憂。31會議試圖通過建立線上交易的信任環境來解決這一問題,據萬濤介紹,公司正在接入商品圖片的版權資料庫和行業的公共信用庫。

顧辰介紹道,平台實行的是溯源制,從藝術品入駐平台開始,就會與機構確認藝術品的保真保實,如果機構或作品未通過平台審核,該作品則不會在平台上出現。

平台和參展商則更擔心線上受眾群體是否會成為藝術品的消費對象。有藝術品機構對記者表示,線上群體偏年輕化,常規的藝術品消費者習慣了線下看展交易,不太容易改變交易習慣。

對此,顧辰認為,要改變老藏家的消費習慣確實很困難,但藝術品目前還是一個較為小眾的消費圈,有大量的年輕人可以慢慢成為藝術品的新藏家。「年輕人有足夠強大的購買力,並且他們和老藏家的關注點完全不同,他們不需要知道這個藝術家有多少名氣,藝術品有多大升值空間,只是單純覺得好看、喜歡,就想買下來作為裝飾。我們會通過一些價格較低的藝術衍生品或潮流藝術品,將他們領進門,進門以後他們也許會發現,當代的藝術品和他的審美觀也同樣是吻合的。」

而對於整個行業來說,萬濤認為,相較於消費者,參展商對線上展會的認知更難形成。「我們每天安排十幾場電話會議,以儘快和客戶達成共識。消費者的線上購買習慣已經形成了很多年,需求側一直比供應側要快,供應側需要抓緊跟上。」顧辰表示,在市場反饋還未知的當下,只能儘力理解兩端的需求,不斷將平台服務做更新迭代。

對於供需雙方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中國文化企業戰略聯盟秘書長李康化表示,形成穩定的商業模式才能使線上展覽成為一個強粘性的平台,「單純將展覽位移到線上,發展空間必然是有限的,只有將線上展覽理解為一種新的商業形態,才會有理想的發展前景。今天的文化展覽企業必須重新思考展覽行業的底層邏輯,通過塑造不同的業務場景和商業模式,獲得不同的連接能力和服務能力。構建了穩定的商業模式,才能持續開展線上展示交易。」

對於線上展覽的屬性,李康化進一步表示,「線上展覽本質上不再是展覽業,而是互聯網行業,要在流量、粘性和體驗等方面體現互聯網行業的屬性,做到產品場景化、流量社群化、運營服務化、數據私有化、管理系統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美聯儲已「不惜一切代價」,中國如何靈活應對全球衰退
券業直面股比放開:外資搶牌照,內資發力凈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