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后最愛的通草花,如今可能只有一位八旬老匠人會做了
本文為轉載文章,文章觀點不代表本平台。
生過孩子的女士對「通草」肯定不陌生,哺乳期的通乳秘方里,肯定有一味叫「通草」的良方。
通草
但通草最早並不只是作為藥材的身份出現,而是戴在大清皇后的青絲間,嬌艷得不可方物。
《清史稿·列傳一》記載乾隆孝賢皇后
「高宗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乾隆二年,冊為皇后。後恭儉,平居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歲時以鹿羔沴毧製為荷包進上,仿先世關外遺制,示不忘本也。上甚重之。」
通草絨花是通草花、絨花的總稱,通草花是以通脫木的莖髓為主要原料加工的花。
但通草花作為後宮嬪妃的頭戴花並非清朝才有,最早的記載見於《中華古今注》,記載了2200年前秦始皇時期後宮妃子頭戴通草花。此後,也有很多古籍中也有記載這種花藝,如宋朝蘇軾的《四花相似說》里記載了:
「荼蘼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蠟花,海棠花似絹花,罌粟花似紙花。」
到清代,通草花從宮廷發展到民間,是廣泛佩戴的飾物,也是那個時代的時尚。
雍正元年(1723),造辦處開始製作通草花,由雜活作負責。雍正三年(1725),雜活作供花任務單列成「花兒作」,依舊負責製作通草戴花和娃娃,此時花兒作與雜活作關係為作中之作。這反應了造辦處作坊的整合分化。雍正五年(1727)花兒作正式獨立。
乾隆朝造辦處進入鼎盛期,花兒作也因活計膨脹應接不暇,出現相同活計由不同作坊製作的情況。乾隆元年(1736)開始,通草花由「花兒作」和「皮作」共同負責。乾隆中期這種膨脹得到遏制。乾隆二十年(1755),造辦處作坊發生重大變化,所有作坊合併為五處,花兒作和皮作被共同編為一處,稱「燈裁作」或「皮裁作」。
通草片的獲得需要將通草進行收割,自然風乾,剪切成段,再將內莖趁著濕時取出,將內莖像削成紙片狀。通草紙紋理細軟潔白,有可塑性。民間藝人經過漂白,染色,捏瓣等一系列藝術加工而成的通草花,質地柔和,色調秀雅。
仿照真花的形態製作出來的通草花,完全可以和真花媲美。
製作通草花
通脫木莖髓趁濕時取出,截成段,切片、漂白、裱草片、剪花、染色、捏瓣、粘花、做葉子、傳乾子、塑形等多道工藝流程,捏、捻、搓,大師們巧奪天工,成就這些富有立體感,如鮮花般可愛,「永不凋謝」的揚州通草花。
清宮通草花製作在18世紀中期繁盛過後,避免不了被替代的結果,可謂繁花如夢,這項技術盡在民間自我傳承,跨越民國,來到現代。
眼看著這份手藝逐漸走向末路之時,1953年,通草花藝人錢宏才和他的內弟戴春富兩位藝人開創了通草花另一種用途,那就是盆景,這樣下來即使人們不佩戴,通草花也有了發展,一度非常引人注目,一幅大型的通草花作品出口能賣到兩萬到五萬美元,人民大會堂都有他的作品。
1979年,在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江蘇工藝展覽廳展出了錢宏才、戴春富設計製作了大作——兩件大型通草紫藤花架,獲得了四海賓朋的廣泛讚譽。《華盛頓郵報》、《每日鏡報》和英國《衛報》以及香港《大公報》,還有幾家台灣媒體紛紛對此做了專題報道。
1990年,戴春富精心為中南海紫光閣製作了《菊花》、《瓊花》和《五針松》等大型盆景32件。
2002年他們製作的《瓊花》、《菊花》在江蘇首屆民間藝術節展出,一亮相就被一個香港客商看中,以26000元的高價買走。
2003年戴春富的作品還遠涉重洋,到法國巴黎中法文化交流工藝美術精品展會上展出,贏得了一致好評。
2012年5月, 戴春富被評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和 "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
但由於技術過於複雜,一直以來,能潛心學習通草花製作技術的人少之又少。現在,錢宏才已經去世,而戴春富也是八十多歲的高齡了。將來,通草花這門技藝究竟還能不能繼續傳承,沒有人知道,面臨失傳或許已成定局了。
《延禧攻略》中頭戴通草花的魏瓔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