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劍橋學者:新冠病毒存在三種類型,「原始類型」大量流行於美國

劍橋學者:新冠病毒存在三種類型,「原始類型」大量流行於美國

科技日報記者 胡定坤

4月8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權威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文章《新冠病毒基因組系統進化網路分析》,認為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病毒可劃分三種類型,且在美國大量流行的可能是「原始類型」。

研究小組分析了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間測定的各國患者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組。結果發現全球新冠病毒分為三個有密切「血緣關係」的不同「變體」,分別標記為「A」、「B」和「C」。

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患者主要感染的是A型病毒,在武漢居住的美國人中也發現了A的變異版本。

武漢甚至整個東亞地區主要流行的是B型病毒。

C型則主要集中於在法國、義大利、瑞典、英國等歐洲國家,在新加坡和韓國等地也有少量存在,在中國內地並未找到。

更值得注意的是,A型病毒與蝙蝠及穿山甲體內發現的冠狀病毒最為接近,因此被研究人員稱為「原始類型」。按照血緣關係,B由A變異而來,二者相差兩個突變,C由B變異而來,二者僅相差一個突變。

論文第一作者、劍橋大學遺傳學家彼得·福斯特認為,B型病毒之所以在東亞地區大流行,很可能因為其更適應該地區人群。我們似乎看到東亞地區的病毒突變率比其他地區更慢。

福斯特介紹,因為有太多的快速突變,傳統手段很難清晰地追蹤COVID-19家族樹,研究人員專門使用了一種「數學網路演算法」技術。此前,該技術主要用於分析DNA以繪製史前人類種群活動圖。這是其第一次被用來追蹤冠狀病毒的感染途徑。

論文中涉及的樣本數量較小,僅包含全球160個病毒樣本。目前,研究小組已經將分析擴展到了1001個新冠病毒基因組。福斯特透露,雖然這一後續研究尚待同行評審,但能表明,新冠病毒在人類中的首次感染和傳播發生在9月中旬至12月初。

福斯特指出,該研究可用於幫助鎖定「零號病人」,確定相關病毒類型,以便設計臨床試驗、研製藥物和疫苗。

另據本報記者了解,該研究方法目前尚存爭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兩山排闥送青來!浙江安吉守住「綠水青山」,贏得「金山銀山」
T179次列車為何沒能及時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