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添把公筷公勺,就是為健康添道防火牆

添把公筷公勺,就是為健康添道防火牆

◎楊侖

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了人們對公共衛生、健康的關注。在分餐制與共餐制的論辯中,公筷公勺作為折中方案,迅速得到了各地餐飲協會、主管部門的響應,紛紛發出倡議、規範,號召餐飲行業儘快落實。

吃,在中國人民心目中歷來都是天大的事,吃也早已融入到語言、文化當中。《禮記》中就記載了大量關於「吃「的禮儀,比如「共食不飽,共食不澤手」等內容。從魏晉時期,共餐制就開始出現,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歷史。想要在「吃」上移風易俗,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從公共衛生、健康安全的角度來看,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無疑是更科學、更合理的選擇。科學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可以藉助筷勺傳播,引起交叉感染,典型的就有幽門螺旋桿菌、甲肝及手足口病,共餐制是致病的高危因素。

有研究表明,嬰兒患上幽門螺旋桿菌的高危因素就是家長使用私筷,接受調查的441名嬰兒中,感染率接近50%。數據看起來觸目驚心,但解決方式卻相對簡單:科研人員明確指出,分餐制或者公筷可以阻斷上述幾種病菌的傳播途徑,也是減少感染、降低發病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儘管這些疾病看似威脅不大,但隨著病原微生物耐藥性的增強,它們依然像幽靈一樣潛藏在角落裡,有可能威脅到公眾的身體健康。而與分餐制帶來的經濟負擔相比,無論是公共餐廳還是家庭環境下,公筷、公勺帶來的成本幾乎不值一提,簡單的改變卻能換來健康上更大的收益,可謂雙贏。

提倡使用公筷公勺,也是尊重他人的具體體現。人們捨不得拋卻共餐制,是因為共餐制中觥籌交錯間傳遞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親密感,而公筷公勺既可以保留這種情感,又能夠降低他人與自身健康所面臨的的風險,添把公筷公勺,為健康築起一道防火牆,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過去的一百年間,對分餐制、公筷公勺的呼籲從沒有停止。伴隨著科學日趨昌明,人們對公共衛生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人發表文章提倡公共筷匙。20世紀80年代的甲型肝炎爆發、03年非典之後,公筷公勺的呼聲日漸強烈。如今,恰好是移風易俗的適當時機。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最新!新增確診39例,其中本土1例
中央文件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有何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