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看!這些安全生產一線的「科技范兒」

看!這些安全生產一線的「科技范兒」

◎ 陳曦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過國忠 華凌 張景陽

在一望無際的扎哈淖爾露天煤礦上,司機馬雙喜駕駛的載重130噸的大型礦車有了「新絕活」——集成了「5G GPS 人臉識別 大數據」的新技術裝備,讓他坐在車裡便可「無盲區」的觀察車輛周圍環境。

用高科技為傳統產業裝上「眼睛」,減少盲區,不僅是煤炭行業的探索,其它領域也在嘗試。諸如大數據用於對危化用品預警,物聯網監管城市「生命線」,VR排查事故隱患等科技支撐安全生產的現實案例已在國內各地陸續上演。

疫情防控重要,復工復產重要,安全生產同樣重要。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安全生產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當前,全國正在復工復產,要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分區分類加強安全監管執法,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牢牢守住安全生產底線,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安全生產,一頭連著百姓生命財產,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鬆懈麻痹、疏忽大意。而安全生產,需要人努力,更需要高科技。

人在看不如雲計算

消毒機器人、熱成像測溫系統、無人機、大數據行動地圖……如果說在疫情防控戰場上,大數據、雲計算、AI等黑科技成「幕後英雄」,那麼在,一手抓企業復工,一手抓安全生產的當下,它們繼續擔當重任。

當某大樓的頂層出現火情煙霧特徵時,「智慧消防物聯網遠程監控系統」在第一時間自動報警;在消防通道監控中,上述系統即時分析監控圖像,判斷是否有異物堵塞安全通道,同樣第一時間報警……這是北京市消防救援部門運用新技術手段實現消防遠程監控的嘗試。近段時期,他們實地檢查指導生產經營單位3496家次,督促整改消防安全隱患1975處,通過電話、微信、簡訊等方式提示消防安全一萬餘條次。這些數據記錄著新技術的「赫赫戰績」。

北京順義消防救援支隊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在多數人眼裡,無人駕駛既「模糊」,也「神秘」,甚至只能從新聞報道中一窺端倪。但走進天津港集裝箱碼頭,正在忙碌的25台無人駕駛電動集裝箱卡車(集卡),除了車頭兩側安裝的圓柱形雷達設備「表明身份」之外,從外表上看與人工集卡並無太大區別,但這些卡車融合了新一代5G技術,並具備了信息共享、複雜環境感知、智能化決策、自動化協同等控制功能。

二月份以來,山東東華水泥公司熟料線已連續運行80多天。在崗率僅為35%的前提下,生產未受到太大影響,如何做到的?工業互聯網的介入,讓他們實現了對生產的智能控制,對磅房、堆取料機等通過智能控制、遠程操作,減少了人員接觸,確保了安全生產。

無論是北京的智慧消防,還是天津的無人集卡,抑或是山東的智能控制,這些「新技術 」呈現出的一幕幕場景是「人在看不如雲計算」的生動註腳。

我們更關注的是,新場景的落地需要研發者與應用方的深度配合,需要政府的制度支持,市場的資金投入,以推動更多安全生產新場景的誕生。

看得見的「驚心動魄」,需要看不見的科技動作

天空中沒有鳥的痕迹,卻出現了機器人為電線「動精密手術」的一幕。發生在4月3日天津市東麗空港經濟區經二路的這一幕讓人印象深刻。

這個名為「黎明牌」的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在靠近供電線路的地方自主識別到導線位置,自動剝切導線絕緣層,僅用13分鐘便完成了10千伏帶電搭火作業。看得見的爭分奪秒、驚心動魄需要看不見的科技助力。

國網天津電力設備部劉兆領告訴記者,「這款機器人採用先進的點雲圖定位技術,即在作業時,機器人首先通過轉檯雷達掃描作業環境生成點雲圖,然後在點雲圖中自動識別目標導線並確定接火位置,最後根據接火位置完成剝除絕緣皮、擰緊線夾等操作。」他強調,「一系列動作就像繡花一樣精細。」

原本危險的操作,通過科技創新成果,避免了作業人員直接接觸帶電體,提升了安全水平。(受訪者供圖)

機器人代人,在安全生產中的重要作用無需贅言。如果翻閱今年三月份國內各地有關機器人的支持政策,會得到一個讓人出乎意料的答案。

從北京、上海一線城市,到山東、浙江等東部省份,從「東三省」的黑龍江、遼寧,到西北的甘肅、寧夏,粗略統計,全國有十五個以上的省市區出台了以「支持機器人技術研發、做大產業、推廣應用」為主題的政策。

比如,3月3日,甘肅省安委會印發《甘肅省2020年安全生產工作要點》,提出要發揮科技支撐作用,指導企業推廣應用煤礦井下機器人,建成一批智能化採掘工作面。比如3月9日,廣西工信廳提出「加大機器人的使用力度」。比如,3月20日,《河北省應急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提到,「加強人工智慧、物聯網、5G、AR/VR、北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應急裝備的融合,開發一批智能無人應急救援技術裝備,突破機器人應急救援裝備核心關鍵技術。」

可以說,推動高科技進入安全生產監管領域已成為國內各地的共識。

中鐵十七局六公司員工們戴上VR眼鏡正在進行隧道逃生、高處墜落和安全帽撞擊等危險場景的體驗。(受訪者供圖)

技術代人,讓安全生產領域多一些「科技范兒」

好端端的高架橋突然垮塌,造成多人傷亡的無錫橋面側翻事故讓國人至今心有餘悸。當時,物聯網專家劉海濤就向科技日報記者指出,在對超載車輛監管難、監管不及時,警力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可以採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高架橋的長期、實時監控,並做好日常車輛和橋樑的監督管理。

「科技監管」的提法說到了點子上。分析天津濱海危化品爆炸事故、崑山鋁粉塵爆炸事故、響水化企爆炸事故,在人為因素之外,「科技監管」的缺位,或者不到位成事故致因之一。

痛定思痛,在眼下的無錫,不少傳統企業積極擁抱新技術,探索創新監督管理系統。比如「安全環保監督員管理系統」是無錫感知集團和紅豆集團聯合研發的物聯網系統,它將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與物聯網實時遠程監控相結合,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了四個物聯網化,即風險評估物聯網化、隱患排查物聯網化、遠程監控物聯網化、隱患治理物聯網化,從而實現了安全管控的閉環監管。

盡一切可能減少人為失誤,讓科技成為安全生產監管一線的重要角色,這是「安全環保監督員管理系統」的研發初衷和最終落腳點,也是國家相關部委一直在倡導的理念:「強化安全生產科技支撐保障能力建設,用科技的力量堅守紅線。」

內蒙古扎哈淖爾露天煤礦四周高地安裝的5G通訊基站。(新華社記者 李雲平 攝)

前不久,扎哈淖爾露天煤礦所在的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布小林明確提出:全區要加強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自治區大數據資源,建立完善全區安全生產大數據中心、安全隱患排查治理系統、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應急救援指揮系統,推動資源共享、互聯互通,開展安全生產規律性、關聯性特徵分析,實現安全風險實時監測監控、預警預報,為安全生產提供支撐和服務。

剛剛出爐的統計報告也顯示,「科技助力安全生產」讓該區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2019年該區原煤產量10億噸,百萬噸死亡率0.009,創造了建國以來煤礦安全生產歷史最好水平。

評論

用科技念好安全生產的「緊箍咒」

龍躍梅

安全生產必須萬無一失,否則「一失萬無」。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就安全生產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當前,全國正在復工復產,要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分區分類加強安全監管執法,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牢牢守住安全生產底線,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安全生產事關生命安全與切身利益,來不得半點虛假,任何的麻痹大意、心存僥倖,都可能導致嚴重後果。這些年,全國上下對安全生產都非常關注,採取了強力措施,安全生產觀念也逐漸深入人心。從2019年的情況看,全國安全生產事故總量、較大事故和重特大事故實現「三個繼續下降」。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安全生產領域風險隱患仍然很多,事故還是時有發生,釀成了不少悲劇。這其中固然有基礎設施薄弱、管理機制落後、頂層設計不夠、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但是,安全生產領域對科技手段認識還不夠全面,科技手段應用到安全生產領域還不夠深入,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許多安全事故之所以發生,人為因素佔了很大一部分。人是有僥倖心理和失誤可能,要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就要盡量減少人為因素。因此,發揮科技手段的作用,用科技手段來念好安全生產的「緊箍咒」,就尤為重要。

這些年科技投入較大,科技進步非常迅速,諸多領域都湧現了不少實用、管用的技術成果,很多技術成果在安全生產領域同樣大有可為。為減少重複研究,把有限的資金用於安全生產急需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上,就要「拿來主義」,以更大的力度將這些實用的技術運用到安全生產領域,不斷將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的新技術、新手段與事故防範結合緊密,從而為有效防範事故的發生,發揮科技的重要作用。

除了「拿來主義」,還要專業主義。要針對安全生產的科技需求,圍繞安全生產的共性技術難題,整合全社會優勢科技資源,進行全力攻關。

眾所周知,安全生產需要嚴守每一道關口,緊盯每一個環節,需要警鐘長鳴、常抓不懈。要達到這個高標準,僅靠人的努力遠遠不夠,必須要藉助科技的手段,把更多「千里眼」「順風耳」「金剛掌」應用到安全生產領域,時刻念好「緊箍咒」,成為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的「避雷針」,成為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的「守護神」。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陳可軒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官方明確:無癥狀感染者有傳染性!如何追蹤到他們?
湖北加強愛國衛生工作,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等十項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