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日軍反坦克炮,明明模仿王者,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

二戰日軍反坦克炮,明明模仿王者,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

二戰級之前,日本的火炮技術在世界上還是非常強勁的,僅僅是大和級戰列艦那460毫米口徑的主炮,就足以躋身世界先進行列。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二戰時日軍的反坦克炮卻差強人意,遠遠落後於同時代產品,明明是模仿世界先進型號起步,卻如黃鼠狼下崽,一窩不如一窩。

一直在模仿

日本的專業反坦克炮,應該說是從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開始,這種火炮師從著名的KW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僅以上世紀30年代的水平來看,該炮絕對算得上是一款坦克剋星,能夠對付大部分的中型、輕型坦克。

早在KWK36設計之初,日本就與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購買了全套的技術圖紙,按理說這種幾乎一模一樣復刻的火炮,兩者在性能上應該是相差無幾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日軍沒有生產被帽穿甲彈,在100米距離上穿甲深度只有30毫米,而且動能衰減厲害,在500米距離上只有20毫米。

該炮也被用於九五式輕型坦克,均被認為不適合進行反坦克作戰,因此日軍在它的基礎上研發了一式37毫米速射炮,旨在大幅改善火炮性能。

而且一式37毫米速射炮吸取了諾門罕戰役的經驗教訓,此戰中九四式發射的炮彈在以小角度命中目標時,跳彈概率很大,連薄甲的BT系列坦克都很難擊穿,為此一式37毫米速射炮加長和加厚了炮管,以便於發射裝藥量更大的穿甲彈,提升出膛速度。

經過提升,該炮的性能總算達到一個讓人滿意的性能,通過對日本國內鎳鉻合金裝甲的測試,在100米距離上能夠擊穿39毫米厚裝甲板,在500米距離上能夠擊穿32毫米裝甲板。相對來說性能提升不少,但是該炮服役於1941年,不久後日軍就要面對M3「斯圖亞特」危機,因此一式37毫米速射炮可謂是出生即過時,只能在中國戰場上發揮一點作用。

與一式37毫米速射炮差不多同時研製的,還有一式47毫米速射炮,該炮也是諾門罕戰役催生的型號,當時日軍繳獲了蘇軍裝備的45毫米反坦克炮,對這種「威力巨大」的火炮震驚,於是加以學習仿製。

仿製的成品就是一式47毫米速射炮,日軍為了適應本國需求,適當修改了火炮口徑。更大的口徑帶來的穿甲能力也更強,該炮在100米距離上能夠擊穿60毫米鎳鉻合金鋼裝甲,500米距離上能夠擊穿50毫米厚。

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依靠著一式47毫米速射炮度過了艱難的M3危機,而且還將該炮裝備在坦克上,提升坦克的反坦克能力。

以上就是二戰日軍幾款專業級反坦克炮,當然之後也曾從我國戰場上繳獲75毫米高射炮,將其改裝成戰車炮用於坦克,也就是五式坦克計劃裝備的型號;另外也有研發105毫米的版本。這兩者在二戰中都屬於打醬油的存在,沒有發揮的空間。

一直在落後

雖然日軍反坦克炮的起步就瞄準了時下最流行的37毫米炮,但是因為日軍對未來坦克技術的發展明顯估計不足,加上本國技術的缺陷,導致二戰中日軍長時間缺乏合適的反坦克炮。

最早的九四式雖然日本拿到了圖紙,但是因為本國相關彈藥技術問題,火炮性能達不到需求,改進的一式37毫米速射炮性能也只是稍有提升,屬於矮個子里拔高個。

真正算得上合格的反坦克炮是一式47毫米速射炮,只可惜它問世的時候已經是坦克裝甲突飛猛進的時候,用來打擊輕型坦克還夠用,對付M4這樣的中型坦克都很吃力,有限的幾次戰果大都是在極近距離上,以命換命的方式獲得的。

結語

從工業生產的角度來說,日本還是有潛力製造出合格的反坦克炮的,就拿二戰後期用75毫米高射炮改進的坦克炮來說,它的穿甲能力就二戰時期同口徑炮在一個水平,而105毫米型號更是有能力挑戰M26。

真正拖了後腿的是日本的生產管理。因為本就緊張的資源,即使是在侵華戰爭期間也已經捉襟見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多年累積起來的海軍也很快消耗殆盡。這種情況下直接導致了後方工廠需要將重點放在現有武器裝備的生產上,已經沒有足夠多的資源進行新型號的開發和量產,使得為數不多的幾個優秀型號沒能走上戰場。

但從戰爭的角度來看,我們慶幸日本沒能拿出合格的反坦克炮,否則一旦大量投入戰場,只會給盟軍帶來更大的傷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巴鐵空軍的建軍節為何是9月7日,主要因為一場30秒的曠世之戰
一戰德國缺少坦克,步兵就打得很慘嗎?重賞之下勇夫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