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商店讓我第一次逛就心甘情願消費
不定期逛逛熟知的買手店或探索新晉的店鋪,是我一直以來的一個習慣。倒也不是因為「買物成癮」,相反很多時候都是抱著渴求學習的心態前往。我欣賞那些自信且對自家貨品有充分理解的店員,在與他們交談的過程中,我也能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買單往往只是一個捎帶手的最不重要的環節。
在一些情況下,判斷一家店鋪「好不好逛」的標準約等於「好不好買」。最近我便發現了這樣一家,好逛到令我在第一次探訪時就忍不住消費了的商店——消化三里 DIGEST 3kg。並且整個過程「信息量爆炸」,很有收穫。老規矩,在正式開始介紹它之前,先分享下我又入手了什麼:
就是它,一個「網兜」斜挎包。鏤空的樣式能從外看到包內所裝的各種物品,整體形態也會隨之伸展,在平時的穿搭中可以充當那點睛之筆。除了造型獨特,網兜的細節也設計得很考究。我入手的這個是圓網繩版,各股通過手繞細繩的方式連接,再加入一條可拆卸的頭層牛皮肩帶。
還有不同版本
按肩帶的材質還有網繩的形狀區分
這款單品出自獨立設計師品牌消化設計,聽名字是不是能發現它與消化三里的微妙聯繫?沒錯,店鋪擁有兩位聯合創始人,蔡荔馨和 DOOLING JIANG。其中前者是一位藝術從業人士,後者則正是消化設計的品牌設計師。
消化設計成立於2010年,至今已經有十載的行業積澱;而作為獨立商店的消化三里,則是在去年進行了長達一整年的試營業,今年初才正式開幕。
在這裡必須要提一下我為什麼會關注到消化三里。起初是因為無意間看到了具有相同喜好的友人的分享,隨後找到商店的公眾號,其文字和圖片所輸出的調性以及難掩的藝術氣息深得我心。並且在官方介紹中,他們堅稱自己「不是藝術空間、概念空間,更不是時尚界常提起的買手店,而是一家商店。」
這樣「摘除標籤」式的描述引起了我的興趣,也好奇它究竟有何不同。
所以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我來到了位於三里屯西五街的消化三里。雖然不遠處便是繁華的商業區,但商店的選址卻可以說是「鬧中取靜」。旁邊還有一家咖啡廳和舊錶店,氛圍很悠閑。消化三里的店面並不大,掃一眼沒發現任何我眼熟的品牌,這便留下了很新鮮的第一印象。
先不說服裝,一進門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這一組專門用空白鋁罐壓制而成的裝置,據說耗費了兩萬多個。
店內的整體色調偏暖,我猜用這樣較「硬」的冷調裝置,除了陳列之外也是為了平衡觀感,同理還有旁邊專門定製的水磨石磚。巧合的是,這樣一塊磚的重量大概有三公斤,正好跟英文店名 DIGEST 3kg 呼應。
相較於一般那些遵循流行趨勢的買手店,消化三里對商品以及合作方的挑選多了一點兒趣味,背後則有團隊想要傳遞的理念、生活習慣和價值。
諸如鋁罐裝置上擺著的這些「植物臉」花盆,來自於由視覺藝術家 Isai Pineda 和 Samuel Pineda 創立的品牌 Cara De Planta。每一件都是用瓦哈卡黏土 100% 手作而成,散發著原始部落的氣息。
旁邊的則是墨西哥品牌 Colectivo 1050° 打造的燭台/托盤等粘土小物,同樣也是純手工製作,並且通過墨西哥瓦哈卡當地的傳統火窯燒制,天然環保。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器物,其實蘊含著 Colectivo 1050° 對於大自然的循環、材料的質地、鄉村自給自足生活的平衡等等的深刻理解,而這些也都連接著墨西哥的文化根源。
不論是 Cara De Planta 還是 Colectivo 1050°,二者的共同之處還在於其來源都是當地人會在生活中真正使用的東西。這方面其實也展現出了消化三里對於「民俗」的喜好和關註:「希望從民俗學的視角,分享並探討民間、傳統和當代生活的關聯和意義。有關人類活動的一切細節,都包含和傳達著重要的文化信息,都是民俗學的研究對象。」
在我看來,現在大家都就太「快時尚」了,凡事都追求更快更新。在這一過程中現代人往往會忽略一部分東西,「它們有可能是大家熟悉的物件兒,也有可能是已經生疏、但又具有普適性的物品。」
而消化三里所做的,就是把這部分帶到的大眾面前,讓大家有所認知,發現它們其實也很有趣。
陶瓷器皿
產自中國 「宋代六大窯系」之一的耀州窯
在現代化工業產品的衝擊下
耀州窯窯區的陶瓷業相繼蕭條
「留住手藝」與當地手藝人合作
全手工拉坯、施釉、描繪
並以1300度高溫一次燒制而成
除了器物,我同樣在店內的一些服裝產品上找到了「民俗」的痕迹,就比如消化設計與墨西哥著名當代藝術家 Damián Ortega(達米安·奧爾特加)合作的「UNI-O」系列。
藝術家作品中常出現與墨西哥及中南美洲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全球社會現實緊密相連的意象。
合作系列便是從此處獲得靈感,將作品中的玉米、有機石塊、政治漫畫等經典視覺元素,應用於毛衫編織、纖維設計以及基礎款式中。雙方各自立足於本土文化和身份,最後達成一種默契,將設計、當代藝術、民俗學有機結合。
合作款「消化消費」提花棉毛披肩圍巾
圖案中的囚徒「頭頂」條形碼
代表了一種被條碼禁錮的消費主義
店內也有許多「玉米」元素
另外像是消化設計這幾件使用靛藍薯莨套染手織布製作的衣服,湊近一聞還有淡淡的植物香氣。這種手織布要靠貴州當地三寶侗寨的織女們,經過26次靛藍染,再套染薯莨水3次放入藍染缸反覆浸染12次,共計41次的複雜操作才能製成。
你細品品,全是我們古人的智慧
除了以上這些,這次在消化三里我還見到了許多有意思的產品以及種類豐富的藝術衍生品。
消化設計「錯」Flyer Tee:
Flyer 是「傳單」的意思。Flyer Tee 的設計意圖,是將 Tee 以發放傳單的方式,「強制」地做出信息傳遞。街頭並不只是塗鴉和嘻哈,發放和張貼傳單,也是街頭行為和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藝術家 Miguel Calderón 限量版「之後的快樂」手鏈:
看似尋常,其實是用狗糧串制而成。作為藝術家「地震護身符」系列作品之一,它代表了在2017年墨西哥城大地震之後,居民們急需獲得安全感。一些負責城市維護的工作人員也是如此,他們會在衣服口袋裡裝上狗糧,希望若被埋在廢墟里可以吸引搜救犬的注意。表達了一種反諷式的黑色幽默,充當底座的食盆是商店自己配的,有點意思。
「像骷髏頭神廟一樣」巧克力耳朵:
同樣來自於藝術家 Miguel Calderón 的作品,耳朵形狀代表了古代利用身體部位作為測量單位的做法,也代表了早期人種學根據測量數據對比人種和文化的研究方法。由名為「正宗大索科納斯克」的特殊可可豆製作而成,這誰捨得吃啊。
「Fear Eats the Soul」托盤/餐盤:
泰裔阿根廷藝術家 Rirkrit Tiravanija 從電影《阿里:恐懼吞噬靈魂》當中借用了「Fear Eats the Soul」這句話,將其呈現在玻璃纖維樹脂餐盤上,強調了他對藝術與美食的探索。這話要是放在我身上,簡直就是(對長胖的)恐懼吞噬(愛吃的)靈魂。
並且店內還放有不少藝術書和刊物,用於交流分享。
《e-flux journal》:
每月(有時是雙月)出版的藝術刊物,讀者在每期都能了解到當今活躍的藝術家和思想家的論文與寫作。它的電子版可以在 e-flux 官網上免費閱讀,並且它也和全球不同的機構合作發行線下的紙質列印版。
《甲馬紙》:
甲馬紙在白族民間流傳了千餘年,是來往於人神之間的使者,通過它們,白族人得以與神靈、鬼怪、祖先和自然萬物溝通。時至今日,白族民間仍然遵循守舊,選擇用手工的方法製作甲馬紙。甲馬紙的外觀「土裡土氣」,但幾乎每張紙符的圖案都不同。
作為一個後人,在城市中偶然看到這樣珍貴的白族民俗遺產,說實話還是頗受觸動的。
雖然說了這麼多商品,但在逛完之後,消化三里另一個讓我很心水的點其實是它整體的視覺設計。從 Logo、吊牌標籤、海報,再到包裝袋等等,去風格化的設計簡潔直接,如果你也對平面設計感興趣的話,一定會像我一樣被「戳到」。
消化三里 DIGEST 3kg 的中英文都經過重新設計
視覺結果卻無限接近我們常規理解中的「字」
商店的整體視覺
都由知名設計師廣煜完成
不依靠「靈感和創意」
以文本識別為第一優先順序別
我個人很喜歡
連接吊牌和別針之間的這根織帶
「衣服的穿著壽命有限
和人拚命一樣
需要養生」
最妙的是一部分包裝袋
用「收據單」摺疊而成
延續在文章開頭說的,我逛店往往會帶著求教的心態,希望能得到一些知識和精神層面的收穫。就像消化三里在官方介紹里提到的:「交流是交換以及交易的先決。」如果單純為了消費,沒有交流的過程,我不會了解到原來侗族是一個母系氏族;以及在白族甲馬紙中,萬物皆可稱神。當然還有前文提到的,那些離我們又近又遠的信息。
消費/消化的過程,其實也相當於是自我成長的過程。離開商店後,我帶走的絕不只是一件「網兜」單品。還有很多「知識點」,需要我去慢慢消化和發散。
最後也想建議大家,與其在網上瀏覽未經篩選的資訊,不如多跟現實生活中那些優秀店鋪的經營者、店員們交流交流,聽聽看他們對於物品或周遭的見解。久而久之眼界自然會被打開,甚至還能收穫志趣相投的朋友。
消化三里 DIGEST 3kg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三里屯西五街5號 F 座
目前營業時間:周二至周日, 13:00—18:00
小提示:抵達5號院門口後
受疫情影響將有專人接訪客入店
(本文部分單品描述參考消化三里官方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