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司馬遷用孔子的故事,講透了學習的真相,如今卻被人們視為雞湯

司馬遷用孔子的故事,講透了學習的真相,如今卻被人們視為雞湯

01學曲

司馬遷在《史記》中的《孔子世家》一篇中講過一個小故事:

話說孔子曾經跟著師襄子學習彈琴。師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孔子學會後就反覆地練習,一口氣練了十多天。有一天,師襄子不耐煩了,就跟孔子說:

「你這首曲子練得差不多了,可以再加節課啦!」

孔子卻意猶未盡,回答道:

「我這首曲子確實是練熟了,不過我還沒有掌握彈琴這門技藝啊!老師您再等等。」

02習藝

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見孔子還不來上課,就過來看看什麼情況。

師襄子進門後,看見孔子仍然端坐在那裡認真地練那首曲子,便側耳傾聽。這師襄子是彈琴的行家,他一聽便發現孔子的琴技簡直是突飛猛進啊!他滿是激動地說:

「孔子,你的琴技已經有很高的造詣了,可以再加節課了!」

孔子卻仍舊不滿意,他說:

「老師別急,再等等,我還沒有體會出這首曲子里蘊含的感情呢。」

說完便又閉上眼睛,進入了琴曲的世界。

03參志

師襄子回去又等了一段時間,見孔子還沒有動靜,便又去找他。這一次,師襄子竟被孔子彈的曲子打動了。經過了幾天的參悟,孔子彷彿是給他的琴聲注入了靈魂。現在孔子撫琴,傾瀉而出的不再是乾巴巴的曲子了,更像是一條流動的情感之河。

師襄子對孔子刮目相看,他一改往日的焦急,試探著問孔子:

「你已經習得了這首曲子的精髓,要不然我們再學另一首曲子?」

孔子想了想,搖搖頭,說道:

「老師,對於這一首曲子,我心裡還是有困惑。請再給我些時間,讓我去細細推想,這個曲子的創作者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師襄子很吃驚,難道孔子還真能通過這個曲子猜到創作者的為人不成?

04見為人

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來問孔子:

「你可知道這個曲子的創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了?」

只見孔子默然垂立,若有所思,說道:

「我猜到他了,這個人膚色黝黑,身材頎長,目光悠遠深邃,有聖王之相,除了周文王,誰也創作不出這樣境界高遠的曲子。」

師襄子如聞驚雷,趕緊離席走向孔子,拱手行禮,說:

「足下真是神明,這首曲子的名字正是《文王操》!」

05結語

孔子這個故事,經司馬遷之筆流傳至今,已近兩千年。我們今天很多人讀了這個故事後並不以為意,覺得不就是個激勵人勤奮學習的雞湯文嗎?其實這個故事裡面的內涵還是很豐富的,它將孔子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對學習最高境界的理解都講透了。我們不妨對照一下我們跟聖人之間的差距:

學習態度:孔子的學習態度是實事求是,而且是積極探索,永無止境。孔子學琴,並沒有急功近利,一味地貪多求快,而是將所學的一首曲子,反覆打磨,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營養。

學習方法:孔子在向師襄子學琴的過程中,看似是在做枯燥的重複練習,實則是每一遍的重複都帶有他自己的目的。重複練習只是外在表現,真正的變化卻發生在孔子的心裡。可以說,孔子一直是在思考,而非機械的記憶。

學習境界:在孔子的認知中,學習是分多層境界的。最低的境界是識記,也就是單為記住一首曲子 而練習。第二層境界是技藝,學會一首曲子不算什麼,可貴的是他可以通過一首曲子而習得彈琴這門技藝。第三層境界是旨意,這是超越技藝和技能的情感層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陶冶情操。而第四層境界是做人,孔子將一切學問的最終落腳點都放在了做人上,畢竟更好地為人處事才是我們讀書的最終目的。

跨越千年,孔子的智慧依然啟發著我們。在傳統文化寶庫的大門漸漸打開的時代,我們要想發展得更好,就需要不斷回頭,從聖人那裡借點智慧!

我是Note,日更教育類乾貨,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孔子 的精彩文章:

掌故知魯 | 孔子為魯司寇像
為什麼孔子會被人稱為孔老二?看完你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