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淮海戰役,國軍比我軍多20萬人為何還是敗了?黃百韜八字道出真相

淮海戰役,國軍比我軍多20萬人為何還是敗了?黃百韜八字道出真相

兩軍對壘的時候制勝關鍵是軍隊的規模,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即便到了近代,士兵數量人數依舊是衡量軍隊實力的重要標準。但在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也不是沒有,比如說上世紀著名的淮海戰役,我軍雖然人數比敵軍少了二十萬,但最終卻大獲全勝。

國軍在這次戰役中投入大量兵力,明顯想一舉拿下勝利,而且當時國軍的武器裝備都比我軍精良,戰爭中究竟發生了什麼,讓我軍在劣勢開局的情況下取得最終勝利呢?

淮海戰役失敗之後,國軍元氣大傷,再也沒有與我軍一爭高下的能力。後世許多軍事專家都曾經評點這次戰役,評語都相差無幾,而國軍將領黃百韜在戰前就曾經分析過,一語道破了國軍戰敗的關鍵。淮海戰役爆發之前,身經百戰的黃百韜就已經覺察到了危險,他駐軍的地方不出幾天將會被包圍,但上級沒有下令撤退,他也不敢貿然棄城。他多次致電劉峙請求撤往徐州,後來總算得到了批准。

但就在他準備撤退的時候,劉峙突然又改變了主意,讓黃百韜暫時不要撤退,暫時在鎮子上等待第44軍。這一來一回之間要耽誤不少時間,黃百韜雖然知道,目前最好的方案就是趕緊撤退保存實力,但上級的命令他也不能不聽,所以只能幹等。大戰前夜,黃百韜對李以劻說了一番話,大概意思就是,如今大戰將至,但領導層朝夕令改累死三軍,底下的人陽奉陰違,都只想著保存自己的實力,實在讓人看不到取勝的希望。

黃百韜說了這麼多,其實並不是怕死,他只是擔心這次會戰失敗的,國軍就一敗塗地了。而且他深知,如果自己被圍,別的軍團不會盡全力來解救,這就是國軍內部真實的情況。最後他總結,這樣看來國軍是鬥不過我軍的,因為我軍內部規矩嚴明,底下的人對於任何指令都是貫徹執行,領導人決策也十分堅定,不會輕易改變。他還請求李以劻轉告劉峙,一定要讓其他部隊向他所在的地方聚集,不然的話一盤散沙誰也走不了。

若是劉峙真的能把黃百韜這番話聽進去,也許國軍最後不會輸得這麼慘。黃百韜一針見血,用八個字點出了國軍內部最大的問題,那就是領導人蔣介石與劉峙「朝令夕改」,底下的人又「陽奉陰違」,最終一條軍令執行的時候已經面目全非,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打得了勝仗。而很快他的這番話就得到了印證,黃百韜部隊沒有撤退在新安鎮呆了兩天,最終被我軍包圍。

為了解黃百韜之圍,杜聿明便派出兩個兵團進攻,領軍為邱清泉和李彌。蔣介石自然也知道手底下的人是什麼德行,為了讓他們全力救人,老蔣親自給邱清泉寫信,說國名黨的存亡便在這一戰了,希望他們傾盡全力。這兩個兵團都是重兵團,總人數有二十多萬,我軍當時的圍軍也只有十萬左右,按理來說國軍應該能輕易取勝。

但領隊的兩人都心懷鬼胎,誰都不願意做先鋒,即便老蔣耳提面命,他們還是拖拖拉拉,十天的時間裡才推進了不到三十公里,眼睜睜看著黃百韜的第7兵團全軍覆沒。之後黃的第12兵團也遭遇包圍,杜聿明也受困自身難保,老蔣只能派出另一支部隊——宋希濂的第14兵團增援。當時宋希濂是白崇禧的部下,白崇禧就是陽奉陰違的典型,他表面答應的好好的,等部隊要上船出發的時候又突然變臉,不準部隊離開,即便老蔣親自打電話也勸不動他。

眼見敗局已定,杜聿明便提議放棄徐州,撤走剩餘的兵團,集中力量守衛南京。老蔣一開始也認可這一方案,但部隊走到中途卻又被老蔣調回去,讓他救援黃維。老蔣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說若是黃雄的部隊 也被殲滅,那國軍的希望就沒有了,所以各軍停止撤退,全力救援黃雄。本來杜聿明都已經要成功撤退,這下只能回到包圍圈,最終的結果大家也知道了,黃雄沒被救出來,杜聿明也被捕。老蔣在做決策的時候反反覆復,底下的人也只能跟著他過家家,這樣看來淮海戰役國軍要是能贏才奇怪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史浮沉 的精彩文章:

動物園關的都是動物?其實最開始關的是人,每天還有數十萬人觀看
日本最後時刻為何選擇投降?不是因為原子彈,而是這張簡單的傳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