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日軍90式75毫米野炮,是如何成為二戰日軍的主力反坦克裝備的?

日軍90式75毫米野炮,是如何成為二戰日軍的主力反坦克裝備的?

90式75毫米野炮是二戰日軍使用較多的武器裝備,它原本是為步兵提供炮火打擊的輕便野炮,本身設計也沒有過人之處,但是在戰爭中卻逐步成為日軍反坦克的主力裝備,與它的設計初衷背道而馳,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90式75毫米野炮

一戰後日本從法國購買了少量的施耐德Mle1927型85毫米野炮,準備以它為基礎開發出新的75毫米野炮,也就是後來的90式75毫米野炮,替換老舊過時的38式;事實上兩者沒能實現替換,反倒是在二戰中共同存在。

1930年完成了火炮設計,1932年進入軍中服役。整體上來說90式屬於中規中矩的野炮,雖然性能提升了不少,但是結構也變得更加複雜,原本在生產資源的爭奪中陸軍分得的份額就少,導致90式的產量並不高。

該炮最大的特色,就是為了實現輕量化,增加了一個帶有法式風格的高效炮口制退器;為了滿足騾馬和汽車拖曳,有木質炮輪和橡膠輪兩種,因為缺乏橡膠和汽車,大多都是木質輪子。

90式全重1.6噸,運輸狀態2.0噸,長5.23米,寬1.5米;身管倍徑38.5,可以發射榴彈、穿甲榴彈,炮口初速度683米每秒,最大射程13890米,最大射速7~8發每分鐘。

該炮服役後一開始表現平平,在二戰中後期,日軍偶然發現發射破甲彈的90式穿甲效果較好,是少有的能夠在遠距離擊穿M4謝爾曼的火炮。日本沒有給90式配備專門的穿甲彈,在發射穿甲榴彈的時候,250碼距離上能擊穿88.9毫米均質鋼裝甲,1000碼上能擊穿71.2毫米均質鋼裝甲,理論上能夠擊穿M4A1的正面裝甲。

偶然成為反坦克主力

早在30年代中期,日本就開始仿製37毫米戰防炮,但是因為日本國內穿甲彈技術的差距,這款仿製的九四式速射炮穿甲能力很差,只有最大30毫米的穿甲能力,後續改進的一式37毫米速射炮也沒能提升多少。

1941年開始研製的一式47毫米速射炮還不錯,至少在同級別中性能優秀,但在戰場上只能對付輕型坦克,面對M4中型坦克時,就算抵近到200米內,也不能保證一定擊穿其前甲。

當時的日軍想盡辦法提升部隊的反坦克能力,其中給野戰炮裝備破甲彈(穿甲榴彈)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因為日本的彈藥技術有限,這些破甲彈(穿甲榴彈)的穿甲效果比起歐洲同級別的來說要差得多,但比日本自己那些不靠譜的速射炮還是更強。

實戰中日軍發現90式75毫米野炮的初速度較高,在發射破甲彈(穿甲榴彈)時有更強的穿甲能力,因此開始重視90式。在沖繩戰役期間,就有一門隱蔽的日軍90式野炮,扼守一條公路,擊毀了多輛M4謝爾曼。

在三式中戰車的研製中,日本因為缺乏合適的坦克炮,也只有將90式75毫米野炮修改後裝上去,主要的改進就是截短了炮管,火炮的穿甲能力有所下降。

結語

90式75毫米野炮在二戰中的經歷,表明了日軍所處的困境,在技術和資源都匱乏的情況下,卻要執意發動戰爭,當遇到真正的工業國軍隊時,產能不足的問題暴露無遺,只能在矮個子里拔高個,將原本不適合反坦克作戰的90式用於反坦克作戰。

僅從野炮的角度來看,90式的性能在二戰中還是合格的,然而日軍缺乏汽車,以及投入的戰場上大部分地區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差,導致炮兵們經常苦哈哈的掙扎在泥濘中,火炮的優勢不能全部發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二戰德國最實用的末日武器,PAW600火炮,超越鐵拳的坦克殺手
球形坦克為何沒有走向服役?渾身都是問題,服役只會造成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