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優勢難以替代,跨國公司加碼在華投資布局

中國優勢難以替代,跨國公司加碼在華投資布局

由於近日美國個別官員提出吸引美企撤出中國的政策建議、日本政府提出給予日企在中國等海外投資的生產據點回歸日本國內,或轉移到東南亞去的補助。這引發了外界對於「外資撤離中國」的擔憂。

數據顯示,今年1~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實際使用外資2161.9億元,同比下降10.8%。但值得注意的是,3月當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17.8億元,同比下降14.1%,降幅較2月當月收窄11.5個百分點。從行業來看,1~3月,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5.5%,占服務業比重達29.9%,其中,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服務、專業技術服務同比分別增長28.5%、62.4%和95%。

近期,食品、零售、酒店、醫藥、化工等領域的外資企業都加碼了對中國市場的投資,提速或調整了中國市場的擴張發展計劃。儘管疫情來襲,不少消費行業都受衝擊,但鑒於對中國市場長遠發展的信心,近期,食品、零售、酒店、醫藥、化工等領域的外資企業都加碼了對中國市場的投資,提速或調整了中國市場的擴張發展計劃。

而作為全國外資風向標的上海,今年一季度利用外資逆勢上揚,吸引實到外資46.69億美元,同比增長4.5%,其中,3月實到外資18.72億美元,同比增長20.8%。一季度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0家、外資研發中心5家。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經過調研後認為,疫情可能導致一些國家引導產業回歸,但最後只可能是少數產業鏈或者部分產業環節的回歸,而不可能是全部產業鏈的整體遷移,因為這不符合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原則。

中國製造業的比較優勢仍長期存在

疫情確實在對企業的供應鏈選擇產生一定的影響。

國際供應鏈巨頭LLamasoft CEO Razat Gaurav對第一財經表示,大家顯然希望減少對任何單一國家或地區的依賴,正在尋求供應來源的多樣化。

劉志彪也認為,從西方國家對全球化的態度及跨國公司這次的反思可以推演,全球產業鏈將在縱向分工上趨於縮短,在橫向分工上趨於區域化集聚,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只有這樣才能降低全球供應鏈因產業鏈過長、區位分布太散而導致的產業發展不確定性,抵禦未來各種外生的突發風險。」

然而,若要尋求多元化的供應來源,企業就不得不考慮包括生產成本、服務水平、產品質量等在內的多個元素。

在劉志彪看來,西方發達國家想立刻就建成獨立的供應鏈來替代中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可以做到的事情。中國的製造業的比較優勢仍長期存在,並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漸加強。

劉志彪的實地調研也發現,外資並未因為本次疫情而改變對中國的投資策略。其中原因,他認為,從根本上說是由客觀經濟規律決定的,「各國的生活水準不同導致生產成本不同,進而導致產業結構不一樣,違反經濟原則的產業迴流,把一些缺乏比較優勢的產業布局在生活成本和營商成本很高的發達經濟中,也就必然無法長久。」劉志彪說。

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與幾家在中國有較多投資的國際商社和製造企業的負責人交流後,得出的答案也是日企並不會撤離中國。

徐靜波稱,日本是西方國家中對中國產業依存度最高的國家,尤其是電子零部件、電腦零部件、汽車零部件以及相關材料,對中國的依存度都超過了70%。日本在華投資企業已經在中國形成了自己的產業鏈,如果將一些零部件生產企業全部撤回日本國內,勢必對在中國的產品生產與銷售造成影響,甚至會導致成本的上升。因此,讓日本企業整體離開中國,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

與此同時,中國市場越來越成熟,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總體上不會出現大減,尤其是面向中國市場銷售的產品與材料,會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力度,畢竟中國的投資環境與東南亞國家以及印度相比,完善度更高。而且許多的電子零部件和汽車零部件,也並不是在東南亞國家就能生產。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龐大的消費群體。這是促使許多公司保持在華生產製造能力的充分理由。」此外,Razat Gaurav表示,中國要擴大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可以實施全球擴張戰略,併購是可行的選擇。同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也可以幫助中國進一步融入全球供應鏈。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將中國產業鏈撇開或替代。同時,經濟全球化趨勢仍是不可擋、不可逆的,只有在某些方面可能會出現逆全球化的現象。」劉志彪說。

另外,全球產業鏈縱向分工上趨於縮短、橫向分工上趨於區域化集聚的趨勢,與我國沿海地區以地方化的產業集群加入全球價值鏈的傾向高度一致。

「在本次疫情中,我國企業的復工復產受影響最小、最有競爭力的也是這些全球產業鏈集群。」 因此,劉志彪表示,要在全國最有條件的長三角地區加快先進位造業世界級集群建設步伐,增強其國際競爭力。

食品酒店等外企加碼投資

4月15日,第一財經從恆天然集團獲悉,其在中國的首個創新中心即將於4月底落戶上海,並正式投入運營,該創新中心將成為恆天然在中國的研發核心平台。此外,恆天然還計劃2021年在武漢選址建造第五個恆天然應用中心,加速拓展中國市場。

恆天然大中華區代理首席執行官周德漢回應第一財經表示,從長遠來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恆天然對中國市場的潛力仍然充滿信心。未來幾年,中國的城鎮化、產業轉型升級、結構調整也將給外商投資中國市場帶來更多的機會。

世界食品巨頭雀巢公司正在加速布局中國嬰幼兒輔食市場,第一財經記者日前從雀巢中國確認,嘉寶果蔬泥新工廠項目已在雀巢青島萊西工廠正式啟動。費列羅中國區總經理馬如城則對第一財經表示,費列羅對中國未來消費市場前景保有堅定信心,「我們預計,一旦疫情過後,中國市場的消費需求也將迅速恢復,中國未來消費市場發展的後勁將更足,動力更強,反彈更迅猛。」

而在日前,洲際酒店集團(下稱「洲際」)收購麗晶酒店及度假村後首家酒店落戶上海,洲際方面表示,中國作為洲際全球第二大市場也是增長最快的市場,其今年在中國市場會推動包括奢華、高端、中端品牌的布局。洲際大中華區智選假日酒店董事總經理邱尤表示:「我們對中國酒店市場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因為包括城鎮化發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提升、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在內,支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沒有改變。」

疫情或帶來酒店業的存量升級改造和連鎖化機會,酒店及旅遊業顧問公司浩華在近期發布的酒店投資展望報告中表示,在疫情重創收入的倒逼下,未來酒店投資和資產更新將更以坪效為驅動,力求物業價值與經營價值的最大化。

希爾頓集團大中華區總裁錢進告訴第一財經:「酒店的發展是一個長期投資計劃,近幾個月雖然受疫情影響,但隨著國內疫情形勢逐步好轉,工作逐漸回到正軌,很多合作項目進展順利,給我們帶來很大信心。未來,隨著全國社會和商業活動的逐步復甦,我們有信心在疫情結束後,與更多的中國行業夥伴建立合作關係。」

作為全球最大零售商之一的沃爾瑪則在近期宣布,未來五年將在武漢投資30億元,計劃新開設4家山姆會員商店、15家購物廣場及更多社區店,加大武漢社區服務型產業布局。

化工、葯企看好中國市場

在醫藥企業方面,第一財經從多家跨國製藥企業了解到,疫情並非影響他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相關投資仍在加碼,新研發項目也在積極推進。

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在上海張江已有兩座工廠。該公司還表示,旗下的數字創新實驗室BIX正式決定將其海外首個分支機構設在上海,攜手中國本土創新人才一起加快尋找突破性治療的步伐。BIX實驗室在上海的分支機構將於今年7月正式建成。該項目首期投資額為300萬歐元。未來5年中還計劃在華投資1.88億歐元。

「中國已是勃林格殷格翰最重要的市場之一;這裡還是全球數字健康創新的發源地和中心,我們持續投資中國市場,進一步深耕中國市場的發展和成長。」勃林格殷格翰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齊飛(Felix Gutsche)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賽諾菲回復第一財經記者時表示:「將繼續加大在華研發投資。未來5年預計每年投入2000萬歐元進行研發;還對北京生產基地加大投資,再注資2450萬歐元,強化甘精胰島素產品線。項目已於近日成功投產,賽諾菲北京工廠將成為賽諾菲全球除法蘭克福母工廠外,規模最大的胰島素生產基地。」

賽諾菲中國方面認為,疫情能為醫藥健康行業帶來進一步的發展機遇和投資,甚至可能重塑醫藥健康生態系統。從經濟發展力度、規模以及敏捷性來看,中國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引擎」。

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經濟擁有極強的韌性和潛力。未來,阿斯利康將在北京、廣州、無錫、杭州和成都投資建立多個區域總部,發揮區域總部經濟優勢資源,賦能基層市場,深化創新布局下沉。

「武田對中國充滿信心,將持續加碼中國投資。」武田製藥對第一財經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對醫療健康需求的不斷增長,中國已成為武田全球最重要的戰略市場之一。在完成整合夏爾快速轉型之後,武田中國已成為腫瘤、罕見病、消化、血液製品等領域的領跑者,同時已繪製清晰的發展藍圖,預計在未來五年,在中國上市超過15款以上的創新藥物;持續投資中國市場,未來五年預計累計投資總額近300億元。

羅氏製藥中國負責人周虹對記者表示:「我們正攜手各方積極探索創新解決方案,滿足患者在特殊時期的未盡之需。雖然大家仍在戰『疫』,但國家葯監局的審批速度卻沒有放緩,看到社會各界團結一心,更堅定了我們在健康醫療領域不斷摸索創新的決心及在中國長期發展和持續投資的信心。」

此外,化工巨頭也在加碼中國市場。近期,埃克森美孚公司在與廣東省政府的視頻會議中,表達了對在華投資的堅定意願。埃克森美孚公司全球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伍德倫表示,埃克森美孚公司對中國的投資意願和在廣東的發展戰略沒有改變。埃克森美孚公司與廣東省政府正在推進的惠州乙烯項目,項目建成後可實現世界級單套裝置的最大產能,相關高性能產品將填補國內空白。據悉,惠州乙烯一期項目總投資為342.90億元,將於2020年7月前開工建設。

(第一財經記者陳慧、胡嫿溦對本文亦有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一季度IPO盤點:上交所躍升全球上市地首位,港股募資下滑
金融委喊話加強投資者保護,半個月兩次點名「造假、欺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