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專家回應本月底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危言聳聽;澳大利亞拍到47米長管狀水母

專家回應本月底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危言聳聽;澳大利亞拍到47米長管狀水母

【今日封面】

4月15日,醫務人員在雷神山醫院病區貼封條。當日,武漢雷神山醫院正式關閉。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消息站

●4月1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做好重點場所重點單位重點人群疫情防控工作情況舉行發布會。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張流波回應,有條件的地方仍要推進居家辦公、錯峰出行的措施。公交車、地鐵這些交通工具空間比較小,人口密度比較大,通風也不好,乘車人應全程戴口罩,做好手衛生,特別是下車以後,要及時做好手衛生,要盡量採用無接觸付費的方式,減少更多頻接觸表面的機會,盡量和其他人員保持比較遠的距離。

紫金山天文台監測到52768號小行星(於2020年4月4日)。紫金山天文台 供圖,中國新聞網發

●針對多家媒體近日報道的「NASA警告:4月29日小行星抵達地球!速度9千米/秒,可能撞擊地球。」這一說法,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斌15日回應稱,這一說法屬危言聳聽。趙海斌稱,據測算,它將於北京時間2020年4月29日下午17時56分在628萬公里外飛掠地球,速度為8.69公里/秒。它這次飛掠過程中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為零。

新發現

圖片來源:環球網

●日前,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在國外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一段關於Apolemia水母(一種管水母)的罕見視頻,這種水母就像一團漂浮在海中的長繩子,據悉視頻拍攝於澳大利亞西海岸寧加洛峽谷。科學家用激光確定了外環的大小並根據它的直徑估計它有154英尺長(約47米)。研究人員說,此前,在動物類別中堪稱全球最長動物的管水母已知樣本長度為40米。而此次發現的管水母是迄今為止新發現的最長的動物。

圖片來源:陝西日報

●據陝西日報消息,4月14日,記者從省林業局獲悉:近日,秦嶺國家植物園科研人員在園內就地保護區科考時發現,區內分布著大約40畝、數量超萬株的野生蕙蘭種群,且生長情況良好,棲息地保護完整。參與本次科考的中國植物分類學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吳振海說:「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緯度最北端,秦嶺北麓、溫帶南緣,發現的面積最大、品相最好的野生蕙蘭種群,十分罕見,應該寫進秦嶺植物志,並重點加以保護。」

看天下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當地時間4月14日,在法國南部圖盧茲,30歲的法國皮革製造商安尼薩·梅克拉貝奇為聾啞以及聽障人士設計了特殊口罩。並發起了名為「你的嘴唇就是我的耳朵」的眾籌活動,以開發一種透明的「包容性」口罩,讓有需要的人可以通過這種口罩讀唇語。

圖片來源:環球網

●當地時間2020年4月14日,葉門薩那暴雨後,當地天空出現「日暈」奇觀。據悉,日暈,又叫圓虹,一種大氣光學現象,是日光通過卷層雲時,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

純科技

高MRI兼容的石墨烯纖維電極

●為了「看清」 深部腦刺激是怎樣治療神經疾病的,來自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和北京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研製了一種基於石墨烯纖維的高度兼容磁共振成像(MRI)的深部腦刺激(DBS)電極,在帕金森症大鼠模型上,實現了DBS下整腦範圍內完整深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腦激活圖譜的掃描,發現了DBS治療帕金森症效果與不同腦區激活的關聯關係。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上。

電壓納米探針的設計及其感應機理。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新民晚報發

●日前,《美國化學會志》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杜久林研究組與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施劍林、步文博研究組的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熒光納米探針,成功監測了斑馬魚和小鼠腦中神經元膜電位的動態變化。據介紹,該工作為設計可用近紅外光激發的電壓敏感探針提供了全新思路,為探究深層活體組織中神經活動開闢了實時動態監測的新方法。

編輯:張琦琪(實習)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首次通報!新增無癥狀感染者130例,尚在醫學觀察1367例
好大的「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