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S-51自行火炮,蘇軍的超級斯大林之錘,專業的德軍碉堡拆除機

S-51自行火炮,蘇軍的超級斯大林之錘,專業的德軍碉堡拆除機

自行火炮是大兵團作戰重要的輔助力量,人們一直在追求自行火炮的高機動化、大威力化,S-51自行火炮就是二戰中蘇軍進行的一次技術嘗試,最終的成品破壞力驚人,遺憾的是沒能正式服役。

為了粉碎一切障礙而生

二戰前蘇軍雖然重視火炮部隊的建設,但是主要以拖曳式火炮為主,在自行火炮技術上起步較低,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才開發出第一款實用價值較高的SU-76,又當自行火炮又當坦克殲擊車,在這之前的SU-26等不過是一些應急措施。

有了成功的經驗,蘇軍又結合德軍三號突擊炮的經驗,開發出了SU-122等自行火炮,在戰鬥中取得不錯的戰果。這些裝備總算解決了蘇軍火炮自行化的問題,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火炮威力不足,尤其是蘇軍進入全面反攻的時候,德軍在防禦戰中修建的大量防禦陣地,包括各種堡壘和房屋建築物等,成為進攻蘇軍最頭疼的問題,軍隊需要大威力的火炮去粉碎這些設施。

蘇軍中並非沒有合適的大威力火炮,例如ML-20型152毫米火炮就是不錯的選擇,另外還有威力更大的203毫米B-4榴彈炮。B-4作為一種特殊重型武器,在攻城拔寨中毫無疑問是蘇軍的秘密武器,被德軍稱為「斯大林之錘」,可是該炮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機動性不足,它自帶的拖拉機式底盤只能提供如步行般的短距離緩慢機動。

在戰爭中後期,蘇軍手中資源開始富餘,於是計劃用重型坦克底盤搭載B-4榴彈炮,提升B-4的機動性,建造重型自行火炮,S-51就是其中一個。

S-51自行火炮

1943年4月,蘇聯中央炮兵設計局提出一個大膽的計劃,將KV-1S重型坦克的底盤和B-4榴彈炮結合,鑒於軍隊對B-4和KV-1S這兩款裝備的高度評價,這個計劃受到許多人的支持。

同年9月,S-51自行火炮項目正式開始,經過設計師們反覆的論證,第一輛原型車在次年2月問世,開啟了測試工作。

S-51選擇更加成熟的KV-1S底盤,故障率相對來說更低,取消了炮塔結構,火炮採用一個新設計的炮架,布置在車體的前部,底盤背部有供炮彈滑行的導軌樣結構,車體兩邊有仿製成員掉落的欄杆,尾部有人員上下的樓梯。

原炮帶有一個小型的起重機,在S-51上取消了這個結構,改為車尾一個如戰艦炮彈供彈機的結構,炮彈通過這個裝置提升到背部的滑行導軌,再由人員輸送到炮膛內。S-51自身是不攜帶炮彈和發射葯的。

火炮兩側各設有一面巨大的炮盾,它的主要作用不是防禦,而是擋住射擊時巨大的炮口風暴,避免對車體上的部件造成損傷。

整套自行火炮重約50噸,為了提升行駛機動性,機動時炮組可以鬆開液壓管,讓炮管後退到車體中央位置,避免重心太靠前來個臉著地。

1944年3月16日開始,樣車進行了幾天的機動測試,除了爬坡能力稍欠之外,其他方面還算滿意;24日進入火力測試階段。

火力測試總共發射了204發高爆榴彈和混凝土破壞彈,表現出的破壞力和原炮無二致,問題在於射擊時巨大的震動和風暴,在準備好之後,炮手們需要躲到幾十米之外,用一根長繩拉發,否則震個五臟俱裂簡直輕而易舉。這導致原本設計時快速裝填的優勢蕩然無存,又回歸到B-4那種幾分鐘打一發的射速。

S-51項目的落敗

在樣車完成測試之後,S-51項目就下馬了,樣車上安裝的火炮也被拆解恢復到B-4的狀態。之所以放棄這個項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是S-51本身的問題。因為結構布置的問題,導致自行火炮的重心較高,作戰時重心靠前,越野機動的時候容易出現側翻,這在道路交通並不好的蘇聯比較致命,這麼一個50噸的大傢伙側翻了,先不說造成什麼樣的損失,就算把它翻過來也不容易。

S-51自身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精確度差。儘管射速方面不夠快,對於一款特種火炮來說還能接受,它真正的問題是負重機構強度不夠,火炮射擊時巨大的後坐力傳遞到底盤上,負重機構在炮彈還沒有出膛的時候就開始下沉,進而影響火炮,導致精確度不如B-4。

其次就是蘇軍有了合適的自行火炮。1944年的蘇軍已經有了SU-152,這款搭載152毫米口徑的自行火炮既能曲射,也能直瞄射擊,把自行火炮、坦克殲擊車和突擊炮的任務都一力承擔了,關鍵是不管哪種任務,它都能很好地完成,偶爾一些特殊攻堅戰,也可以用B-4去解決。

如此一來S-51就成為可有可無的裝備,走向終結也是情理之中。不過S-51並非毫無成就,通過對它的設計,設計師積累了重型自行火炮的設計經驗,為戰後相關設備的研發打下了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百年前的留學生高志航,義大利的高薪留不住他,抗戰空軍一棟樑
百年老槍M1911,它的成名之戰太輝煌,曾被誤解為一人幹掉一個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