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蔣介石每次寫信,只要用到這個稱謂,對方必定下場很慘,從無例外

蔣介石每次寫信,只要用到這個稱謂,對方必定下場很慘,從無例外

當初孫中山本無意將革命未來交給蔣介石,但是他能夠在眾多人才中勝出,成為國民黨的最高領導人,自然有其過人之處。雖然從後來多次戰爭的結果來看,蔣介石的軍事才能非常一般,但是在拉攏人心方面,蔣介石卻非常有一套。

當年蔣介石勢單力薄,他深深知道,要想出人頭地,就要培植自己的勢力,沒有有實力的人支持自己,是絕對難成大事的。因此蔣介石就想出了拜把子這個套路。他有很多異姓兄弟,凡是能在他的上升之路上對他有所幫助的,他都想辦法與其稱兄道弟。這些人大多數被蔣介石的虛偽所欺騙,對他肝膽相待,但是在發生變故的時候,蔣介石總是翻臉無情,將他們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奪取他們的兵權,落井下石。

不僅僅在上升之路上如此,在統領國民黨諸位軍官的時候,蔣介石也將他善於拉攏人心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我們都知道,蔣介石最重視的就是黃埔派系和浙江派系,一來當初他是黃埔校長,在組建黃埔軍校的時候費了一番苦心,因此對於黃埔一期、二期的學員總是另眼相看。

二來他本身就是奉化人,因此浙江老鄉也總是格外受他的重視。在國民黨中,受他重視的將領犯錯也不過小小懲罰一下,而不是嫡系的,一般很難有身居高位的機會。

那些受他重視的將領,不僅僅老蔣能記住他們每一個人的生日,就連他們每個人父母的生日,老蔣也都專門記錄下來。每到日子,他就派人重利重金地送過去,一來留下體恤下屬的好名聲,二來也是拉攏人心。當年杜聿明在淮海戰場上為他拚命的時候,老蔣深知淮海戰役的重要性,當時國共雙方都消耗極大,因此淮海戰役的勝敗事關全局。為了鼓勵杜聿明,他派人給杜聿明的老母親送去了10萬金圓券。

10萬金圓券是什麼概念,大家可能並不了解。這麼說吧,黃埔一期的陳誠是老蔣的嫡系蔣官,當初老蔣之所以選擇去台灣,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陳誠已經在台灣站穩了腳跟。而陳誠要去台灣養傷的時候,老蔣也不過給了他五萬金圓券。杜聿明聽說自己老母生日,老蔣如此破費,自然感念他的恩情,在戰場上死戰血拚。

更要緊的是,老蔣還有一個稱呼,是每到緊要關頭就拿出來用的,那就是「老弟」。他在給杜聿明老母賀壽的同時,給杜聿明寫信,稱其為「老弟」,杜聿明更是受寵若驚。不過,儘管杜聿明下定決心效忠老蔣,但是當時敗局已定,最終還是成為了我軍的俘虜,被關押在功德林監獄,直到1959年特赦時恢復了自由。

老蔣用「老弟」這個稱呼拉攏人心並不是一次兩次,在國軍當中,從師長到軍長到司令官,很多人都曾經受此殊榮,但是無一例外,最後結果都不佳。錦州戰役時期的王世高也曾被老蔣如此稱呼。當時他手中只有一萬兵馬,老蔣命他死守義縣,為了鼓勵他,老將給他寫了一封信,稱他為「老弟」。王世高出身滇軍,能得到委員長如此稱呼,自然是感恩戴德。可惜與杜聿明一樣,僅僅在兩天之後,他就成了我軍俘虜。

此外還有邱清泉。同樣是在淮海戰役當中,邱清泉就是收到了蔣介石一封「恩威並重」的電報,稱其為「老弟」,還命其死守之後,才丟掉了自己的性命,任務也沒有能夠完成。

這樣的例子在國軍當中其實還有很多,我們看到,國軍各級將官被老將稱為「老弟」是常有的事情,蔣介石每到緊要關頭,就用這樣的辦法來拉攏人心,哄得對方死戰拚命。但是在戰場上講的是實力,從來不是拉攏搞小團體這一套,老蔣的格局如此,難怪要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史浮沉 的精彩文章:

他16歲考上廈大,為數學痴迷一生,出名後迎娶貌美嬌妻,此生無憾事
他是汪偽三大漢奸之一,潛心修鍊太極幾十年,槍斃時中了五槍還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