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同樣發射魚雷,為什麼二戰飛機擊沉的戰艦比驅逐艦要多得多?

同樣發射魚雷,為什麼二戰飛機擊沉的戰艦比驅逐艦要多得多?

在反艦導彈問世之前,海戰中威脅大型水面戰艦的是大口徑艦炮、航空炸彈、水雷和魚雷,其中一戰和二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大中型水面戰艦佔了損失的大部分,而這些魚雷中大部分都由飛機投放,其次才是潛艇、驅逐艦等平台,為何只能搭載一條魚雷的飛機,作戰效率卻高於裝備多個魚雷發射管的驅逐艦呢?

魚雷是如何完成攻擊的

和大部分的武器裝備一樣,魚雷問世的時候也只是一個醜小鴨,不僅航速慢,射程也非常有限,僅能在一些港口、狹窄海峽等特殊地區作戰,還無法走向遠離陸地的大洋。

一戰是魚雷表現殺傷力的重要舞台,不過因為軍用飛機崛起得稍晚,戰艦之間的對戰還是以炮火為主,但也有潛艇一戰擊沉三艘大型戰艦的特殊戰例。

對魚雷而言,它的作戰過程比火炮還要複雜,基本過程不外乎三個:發現敵人,計算射擊參數,然後就是發射。

在這過程中,發現目標是魚雷運載平台的工作,魚雷自己是不會發現敵人的,有了目標就需要計算目標的距離、航向、航速等參數,最好當然是還估計出對手的吃水深度、船體尺寸等數據。對於魚雷來說,要想在一兩千米甚至更遠的地方,以五六十節的速度擊中一二十節航速的戰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離得越近發射魚雷,越能提高魚雷的命中率。

飛機是魚雷的高效運載平台

一戰後,不僅魚雷本身的技術發展很快,射程、威力和隱蔽性提高,而且魚雷的搭載平台也更加豐富,除了常規的水面戰艦和潛艇,飛機也加入其中,只不過飛機的運載能力是最弱的,至今大部分的飛機也只能攜帶一條或者兩條魚雷,但是二戰期間飛機用魚雷命中水面艦艇的次數,要遠遠高於驅逐艦、巡洋艦等戰艦呢?

這個現象主要還是魚雷本身的技術性能決定。首先就是魚雷的射程有限,驅逐艦要想靠近大型戰艦釋放魚雷,自身也會長時間暴露在對方的艦炮有效射程內,對手還能通過高速機動規避危險,這種危險的攻擊方式實施起來需要很大的勇氣,命中率還不高。

更為重要的是二戰時的艦隊決戰已經發展到以航母為中心的航空兵大戰,沒有出現日德蘭海戰中那種艦隊大炮對決的場景,驅逐艦大部分時候都在執行反潛、預警、防空等任務。

航空兵的情況則和驅逐艦有很大不同,單就飛機發起的魚雷攻擊來說,飛機的飛行速度要比驅逐艦快得多,高達2、300節航速,自身目標小、移動快,在那個防空炮效率有限的年代,飛機相比於驅逐艦,能夠靠目標更近再施放魚雷,這樣不僅命中率更高,留給目標的規避空間也更小。

對軍隊而言,飛機的造價和使用成本都更低,效率又高,在執行反艦作戰的時候當然更願意派飛機去執行任務,魚雷攻擊機獲得了更多的攻擊機會。

二戰中的魚雷攻擊機除了海上對決,在偷襲塔蘭托港和珍珠港兩次戰役中,總共發射了約100條魚雷,有一大半命中了目標,僅這兩次戰役的戰績,就讓驅逐艦難以企及。

結語

魚雷擔任反艦先鋒,是一個時代技術發展的結果,圍繞著它形成了一整套的作戰體系,魚雷對任何一種搭載平台來說都不是唯一選擇,只是因任務不同而使用不同的作戰武器。

在二戰的技術條件下,驅逐艦發射魚雷,更多的是為了掩護友軍,就像擊沉光榮號航母一戰中,驅逐艦發射魚雷的首要作用是分散對手的注意力,拖延時間,擾亂它的航線,給光榮號的逃脫創造機會,能否命中敵艦倒是其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ZSU-57-2自行高射炮,蘇軍:我們不要T-34,要五對負重輪版本
不比巴雷特遜色,用大炮後坐原理的獵豹狙擊槍,匈牙利的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