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畫的起源和種類

佛畫的起源和種類

佛畫又稱畫像、繪像,即將佛及菩薩等形像繪於壁面、紙絹上,或刺繡於疊布之上。可作為本尊以供養禮拜,或作為傳說、教義之圖解。

1

佛畫的起源

佛畫起源於公元前6~5世紀之間的釋迦牟尼佛時代。據載,釋迦牟尼佛得道成佛之後,一位名叫「給孤獨長者」的大富商皈依了佛,並為請佛陀到舍衛城度安居期而購買了一座花園,在園中修建了住室、儲藏室、庫房、廳堂、浴室、水池,就是還缺繪畫。於是開始作佛畫。這是佛畫的最早起源。

早期佛教認為釋迦佛的形象是不可描述的,一切藝術手法都不可能具體表現其風貌。所以直到印度阿育王時200多年中,印度佛畫中始終沒有釋迦佛的形象,表現佛前生(本生)和今世生平的繪畫和浮雕都用象徵手法,如佛到一處刻一腳印,說法的地方刻一法輪、寶座或菩提樹等。直到公元2世紀犍陀羅時代才出現了佛的形象。

中國關於佛畫的記載見於東漢明帝時期,其興盛始於魏晉南北朝。這個時代的佛畫藝術家代表是戴逵、顧愷之、曹仲達、張僧繇。東晉戴逵代表作《五世佛》與東晉顧愷之的《維摩詰像》和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

2

佛畫的種類

佛教畫的種類,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圖和像兩大類。所謂像,是指一幅畫中單獨畫一像,或一幅畫中雖畫有多像,其內容都只是側重在表現每一像的儀容形貌,別無其他的意義。所謂圖,是指一幅畫中以一尊像為主體,或多尊像共同構成主體,其中有主有伴,共同體現一項故事。例如:「十八羅漢像」是在一幅畫中或多幅畫中畫十八羅漢,但只是繪出每位羅漢的儀容形貌,或降龍、或伏虎,各各羅漢不相聯繫。至於「十八羅漢過海圖」便是在一幅畫中繪出十八羅漢共同渡越滄海的不同動作。

佛畫以所畫之材料分類,可分為壁畫、扉繪、柱繪、天井繪、紙絹畫、繡像、織成像、結珠像、錦像、障子畫等;以畫題之分類有一尊像、三尊像、群像、變相及曼荼羅等,種類繁多。

佛經畫就其內容來分,可以有七類:(一)佛類,(二)菩薩類,(三)明王類,(四)羅漢類(包括緣覺類),(五)天龍八部類,(六)高僧類,(七)曼陀羅類。佛圖就其內容來分,也可以有六類:(一)佛傳類,(二)本生類,(三)經變類,(四)故事類,(五)山寺類,(六)雜類。此外還有「水陸畫」一種,是由像和圖混合組成的佛畫集。

聯繫方式

微信號:南普陀寺

郵編:361005

網址:nanputuo.com

地址:廈門市思明南路515號

友情鏈接

五老峰下

廈門南普陀寺慈善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戒殺的功德
以鼓勵代替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