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出兵東北擊潰關東軍真相
出處:《貴陽文史》2008年第2期
作者:劉軍
美國正式將雅爾塔密約通知中國。緣由是在歐戰將要結束的時候,美英蘇三巨頭於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上的雅爾塔聚會,他們在談笑之間安排了「二戰」後的世界格局和分配戰爭的勝利果實。當時被列為四強之一的中國卻沒有受到邀請,美英兩國為了儘快促使蘇聯對日宣戰,在沒有中國參加的情況下,他們擅自決議:「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大連商業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恢復」;蘇聯與中國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並且「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這是大國強權政治赤裸裸的表現!中國人民艱苦奮鬥,英勇犧牲,希望勝利早日來臨,但中國的利益卻遭到如此的損害!
一、斯大林組建遠東軍司令部,蘇聯宣布對日作戰
1945年7月26日,當美、英、中三國發表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斯坦》公告後,日本政府卻下令各地日軍繼續頑抗。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造成日本10多萬人死傷。蘇聯感到,他們雖然已經從反對德國的悲慘戰爭中熬出了頭,可現在又面臨著來自西方的一種可怕的新式武器的威脅。斯大林敏銳地感到蘇聯的脆弱性。於是,他決定立即出兵。鑒於國際形勢風雲多變,斯大林緊急召見蘇聯遠東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要他迅速開進滿洲。蘇軍攻擊的主要目標是盤踞在中國東北地區號稱「皇軍之花」的日本關東軍。8月7日,蘇軍大本營訓令遠東蘇軍總司令:後貝加爾方面軍及遠東第一、第二方面軍,均於8月9日開始軍事行動,越過滿州邊境對日作戰;各方面軍之航空兵同時行動;太平洋艦隊進入一級戰備狀態,著手佈雷,停止單船航行,運輸工具集中在軍艦保護下航行;展開對日潛艇作戰。
8月8日24時,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召見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尚武,沒有一句寒暄就宣讀了《對日宣戰書》,在希特勒德國戰敗投降後,日本是繼續進行戰爭的唯一國家。美國、英國和中國三大國7月26日關於日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的要求遭到日本拒絕。因此,日本政府向蘇聯提出的在遠東調停的建議失去了全部基礎。考慮到日本拒絕投降,盟國已與蘇聯政府接洽並提出參與同日本作戰的建議,以縮短戰爭時間,減少傷亡,為儘速恢復和平作出貢獻。作為一個盟國,蘇聯政府本應守其義務,接受盟國的建議,加人盟國7月26日《宣言》(指《波茨坦公告》)。蘇聯政府認為,這個政策是唯一能更快實現和平,使人民免作進一步犧牲和進一步受苦,使日本人有機會避免像德國在拒絕無條件投降後所遭受的毀滅性的危險。
鑒於以上所述,蘇聯政府宣布:自明日(8月9日)起,蘇聯認為自己處於對日戰爭狀態。同日,莫洛托夫聲明正式參加《波茨坦公告》,並通知中、美、英三國大使,蘇聯政府決定自8月9日起,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早在1944年9月18日,日軍大本營就給駐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下了一道命令,要求關東軍做好對蘇軍的防備部署,以應付蘇聯出兵。關東軍於1945年1月擬訂了一個縱深的防守計劃。縱深防守的地區,大體上是以長春為頂點,以圖們江、大連一線為底邊的一塊大三角形地區。這約佔整個東北的1/5,是東北腹地的心臟部。5月30日,日本大本營又下達了關於關東軍新的對蘇作戰計劃要領。其主要精神是:以對本土決戰有利為根本方針,不拘泥於中蘇邊境的防禦作戰體系。日本在兵力的部署上,主要有三條防線。
第一,東部防區,由第一方面軍負責,下轄10個師團和1個獨立旅團,配置在饒河、佳木斯、敦化、圖們江一帶。
第二,西部防區,由第三方面軍負責,下轄9個師團,5個獨立旅團,主要配置在洮南、長春、瀋陽地區。
第三,北部和西北部防區,由獨立第四軍負責,下轄3個師團和4個獨立混成旅團,配置在孫吳、璦輝、海拉爾、齊齊哈爾、哈爾濱一帶。在1945年8月蘇聯出兵前夕,日本關東軍用於對蘇作戰部署的兵力,連朝鮮北部算在一起,總計為24個師團、11個獨立旅團,大約85萬人。
此外,還有為數不多的偽滿和偽蒙的軍隊。總共號稱為100萬人。除地面部隊外,日軍還有一支規模不大的空軍和一支松花江內河的小艦隊。此外,偽滿洲國軍隊、內蒙日本傀儡德王的部隊和晉綏部隊也歸關東軍司令部統轄。這一超過100萬大軍的強大集團,還得到兩個航空軍——第二和第五航空軍的支援。兩個航空軍約有2000架飛機。
日本參謀本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確定的戰略防禦構想,從理論上增加了關東軍在即將爆發的對蘇作戰中獲勝的希望,即使是有限的希望也罷。原因在於:東北按其自然條件來說,更適合於防禦,而不是進攻。這一地區大部分是山區,準確一點來說,大多是原始森林山區,是覆蓋著古老森林的高達2000米的山嶺。它的西面,即朝向蒙古人民共和國和蘇聯後貝加爾地區的一面,是大興安嶺;它的北面,即朝向黑龍江沿岸地區的一面,是伊勒呼里山和小興安嶺;它的東面,即朝向蘇聯濱海地區的一面,是東北所有山地中最龐大、最難以通行的東滿山地。這些山系綿延數千公里,有些山竟長寬達400公里。這一「Ⅱ」形高山屏障只有少量道路可以通行,它從西、北、東三個方向可靠地掩護著東北中部平原和平原上的許多大城市與工業中心。
從西面看,通向大興安嶺的要衝是開闊和半開闊的台地和半荒漠的無水草原區,東北北部和東部則是地地道道的山地原始森林區。巨大的天然障礙排除了坦克廣泛進行快速機動的可能性,使重型裝備的部隊難以通行,而日軍構築的人工障礙又使逾越天險的難度成倍增加。日軍沿蘇聯和蒙古的整個邊界構築了17個築壘地域。築壘帶幾達800公里,共有4500個永備工事。山地屏障、築壘地帶區域,以及可以遮斷從外部通向東北中部平原的所有道路的山地原始森林,這些都是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的憑藉,它指望依託這些屏障對兵力、兵器進行隨心所欲的必要機動。
1945年4月27日,斯大林命令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元帥華西列夫斯基由西線轉赴東線,由他在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和波羅的海沿岸第一方面軍中挑選出若干個精銳的集團軍。華西列夫斯基的職權是非常大的,遠東軍總司令部組成後,很快便開始把大量的西線兵力,特別是那些具有在森林和山地作戰經驗的部隊,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逐步地運往遠東地區。到8月初,蘇軍已在遠東集結了3個方面軍:遠東第一方面軍(原為濱海部隊集群),司令員為麥列茨科夫元帥;遠東第2方面軍,司令員為普利卡耶夫大將;後貝加爾方面軍,司令員為馬列諾夫斯基元帥。此外,蘇聯太平洋艦隊和紅旗阿穆爾河(即黑龍江)分艦隊也歸華西列夫斯基統一指揮。蘇軍這3個方面軍計有諸兵種部隊131個師,陸海空總兵力人數約170餘萬,並擁有3萬門火炮和迫擊炮、52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5170架作戰飛機和93艘作戰艦艇。
二、蘇軍出兵東北、迅速擊潰日本關東軍
8月9日零時稍過,隨著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一聲號令,蘇聯遠東軍百萬雄師以排山倒海之勢,在4000多公里戰線上突人中國東北,向日本關東軍發起全線總攻擊。按照華西列夫斯基事先預定的方案,蘇軍兵分四路:由馬列諾夫斯基指揮的後貝加爾方面軍擔任主要突擊,穿越內蒙草原,突入東北中部平原,同遠東第1方面軍相呼應,切斷關東軍同華北日軍的聯繫,分割圍殲關東軍第3軍主力於長春、瀋陽等地;由喬巴山指揮的蒙古集團軍和普列耶夫上將指揮的蘇蒙騎兵機械化集群,從右翼配合,向承德、錦州和張家口突擊;以擅長森林戰、山地戰而著稱的麥列茨科夫元帥,率遠東第1方面軍從東面突入,強渡烏蘇里江,分割圍殲關東軍第1方面軍主力於牡丹江、通化地區,然後向吉林、長春、哈爾濱挺進;由普列卡耶夫大將指揮的遠東第2方面軍,策應後貝加爾方面軍和遠東第2方面軍,策應後貝加爾方面軍和遠東第1方面軍北翼部隊,擔任輔攻,突破黑龍江和烏蘇里江防線,經由伯力、海蘭泡向哈爾濱和齊齊哈爾方向進軍,牽制並殲滅關東軍的獨立第4軍。
此外,遠東第1方面軍南翼部隊在太平洋艦隊配合下,切斷關東軍和日本本土的聯繫,進擊朝鮮北部並消滅那裡的日軍。蘇聯遠東軍的四路大軍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馬蹄形戰線,他們克服了沼澤地帶道路泥濘和無路可走的困難,翻過大興安嶺山脈,越過莽莽的原始森林,在無水炎熱的沙漠上、在峭壁重疊的內蒙高原上展開了進攻。馬蹄形的戰線越縮越小,對關東軍形成了一個包圍圈。與此同時,活躍在白山黑水之間的中國東北抗日聯軍,也廣泛襲擊日軍,配合蘇軍的作戰。大兵壓境,日軍像雪崩似地全線潰退。
經過幾天的浴血奮戰,到8月14日,遠東第一方面軍在司令員麥列茨科夫元帥的指揮下,迅速突破敵人堅固的築壘防禦地帶,向東北腹地推進了120-150公里;北翼部隊連續攻克了虎林、密山、綏芬河、東寧、東興、琿春和慶興等地,前進到日軍林口一牡丹江一線,打開了通往東北中部的大門;南翼部隊在太平洋艦隊配合下,於8月12日攻佔朝鮮北部的雄基、羅津兩港口,不久又攻佔清津港。遠東第二方面軍在8月14日前攻佔了饒河、寶清,並封鎖了孫吳。後貝加爾方面軍到9月11日已經攻佔魯北、多倫等地。關東軍第一道防線已被突破,各大據點的日軍完全被分割包圍。蘇軍的摩托化部隊全速向哈爾濱方向急進,第6坦克近衛集團軍的千餘輛坦克也一路轟鳴著向瀋陽和長春開去。
8月14日,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從設在通化的作戰司令部返回長春。15日正午,關東軍總司令部內,山田大將等人立正收聽了天皇的停戰詔書。次日,東京大本營又向全體海外日軍發布了投降敕令。山田大將立即通過廣播,向華西列夫斯基請求停戰。8月17日,華西列夫斯基也通過無線電對山田的停戰請求作出答覆。內中稱:「此間,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曾發電報給遠東蘇軍司令部提議停止軍事行動,但卻隻字未提滿洲的日軍武裝部隊的投降問題。……為此,茲向關東軍司令提出:必須在8月20日12時起在全線停止對蘇軍的任何戰鬥行動,並此,茲向關東軍司令提出:必須在8月20日12時起在全線停止對蘇軍的任何戰鬥行動,並繳械投降。之所以提出上述期限,是為了使關東軍司令部能將停止抵抗和投降就俘的命令下達到自己的一切部隊。」
蘇軍採取的這種並不急於接受:關東軍停戰的做法,一方面確實:有華西列夫斯基向山田乙三嚴正:借出的成分,即很多地段上的日軍並沒有停止抵抗。但另一方面也有蘇方的其他打算。因為佔領與受降的意義是不同的,鑒於日本政府已決定投降,蘇軍就要趁前線日軍混亂之際佔領更多的地盤,繳獲更多的物資(東北的工_業設備在蘇軍駐防期間,大部分被拆運到蘇聯),以免中國國民黨政府以和平受降的方式拿走,同時還有足夠的時間將蘇軍部隊運送到朝鮮和千島群島等地。
為了趕在正式受降前佔領更多的大中城市,華西列夫斯基命令各方面軍迅速出動自己的傘兵和快速支隊。18日,遠東第1方面軍的120名空降兵在哈爾濱機場著陸,關東軍參謀長秦彥中將所部無條件投降。19日,另一支蘇聯傘兵飛抵長春,山田乙三也被迫接受無條件投降。20日,後貝加爾方面軍的空降部隊亦在旅順、大連著陸。
8月20日下午,紅旗第一集團軍參謀長偕同司令部作戰組乘坐運輸機飛往哈爾濱。8月22日晨,參謀長向日軍第四司令官上村干男將軍遞交了紅旗第一集團軍軍事委員會的命令。8月22日24時,蘇軍解除日軍武裝的工作基本結束。坦克、裝甲車輛、火炮和步兵武器都運到了哈爾濱跑馬場。第四軍的聯隊和師團有組織地開進了戰俘營。在哈爾濱投降就俘的日軍官兵約有4.3萬名。他們是日軍獨立第四軍殘部以及直屬於滿洲所有日軍的司令部——關東軍司令部的部隊。
但是,哈爾濱地域的日軍重兵集團就俘後,蘇軍接受的日軍投降的事情並沒有完全結束。之後,蘇軍還派出了無數支小分隊,繼續搜剿藏匿於原始森林的一些零散小股日軍,持續了將近兩個星期。與此同時,後貝加爾方面軍進佔齊齊哈爾之後,又進佔長春、瀋陽,20日進駐這兩個重要城市。蘇軍其他部隊也在19日進佔承德和張北。遠東第二方面軍還進佔佳木斯,並開進哈爾濱。22日,後貝加爾方面軍的坦克部隊官兵大約200人,分乘10架運輸機到達旅順、大連。23日、24日蘇軍坦克部隊乘火車進佔大連和旅順。8月24日,偽滿州國漢奸張景惠、熙洽、臧式毅、邢土廉等人被東北抗日聯軍周保中部在長春逮捕入獄。他們終於得到了應有的下場。
至8月下旬,幾路蘇軍都已經進入東北的腹地,並在中國的八路軍和東北抗日聯軍的協助下,順利地進佔所有重要城鎮。在朝鮮北部,蘇軍在金日成領導的人民武裝配合下,推進到三八線附近。在南庫頁島方面,蘇聯遠東第二方面軍所轄部隊在8月11日晨發起攻勢,越過北緯50度分界線,進入庫頁島南部。13日開始攻擊日本守軍。當時日本在南庫頁島的守軍為日本北部軍管區第八十八師團,兵力大約1.8萬人。經過一次戰鬥後,日軍覺得大勢已去,頑抗終歸無用,於8月24日投降。蘇軍太平洋艦隊的一支陸戰隊佔領了大泊等地,南庫頁島的戰事便告結束。在千島群島方面,8月15日夜,遠東蘇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命令遠東第二方面軍和太平洋艦隊立即準備實行登陸作戰。當時日本在千島方面的守軍大約為五、六萬人。18日晨,遠東第二方面軍所轄部隊在海軍艦艇協同下,開始攻佔千島群島最北端的島嶼。經過激戰,23日日本同蘇軍簽訂停戰協定。從24日起,蘇軍部隊從北往南依次進佔千島群島的各島。9月1日進佔國後、色丹兩島。這次最後的戰鬥,共斃、傷、俘日軍約5萬人。蘇軍最高統帥宣告千島戰鬥結束。
9月3日,蘇聯遠東軍總司令官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到達長春,接見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宣布日軍投降及解除武裝事宜。這樣,蘇聯紅軍自8月9日開始對日作戰以來,歷時3周多便全部勝利結束。蘇聯軍隊在擊敗德國法西斯後揮戈東進,在中國人民的有力配合下,一舉打垮了霸佔中國東北多年的關東軍和其他日軍。在整個遠東戰役中,蘇聯紅軍共擊斃日軍8.2萬多人、俘虜日軍59.4萬人,偽軍20萬人被解除武裝,繳獲大炮1565門、坦克600輛、飛機861架以及其他許多輕武器。日軍俘虜被編成560個大隊,押往西伯利亞各地收容所強制勞動。
三、關東軍戰俘的下落
8月17日,關東軍總司令部向所屬部隊發出了停戰命令,8月18日,關東軍參謀長秦彥三郎到達哈爾濱,通過當地的蘇聯總領事館,向蘇聯遠東軍總司令正式提出停戰請求。8月19日下午,秦彥三郎從哈爾濱乘蘇聯軍用飛機到達談判地點加利闊沃。蘇軍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及其他高級將領經商議後同意了秦彥三郎提出的關於尊重日軍的名譽和保護日僑安全、日本官兵在投降後可以佩帶軍銜和軍刀等問題,並命令關東軍於8月20日12時之前投降。之後,秦彥三郎又乘坐蘇軍用飛機返回長春。至8月20日12時,關東軍除因通訊聯絡中斷未收到投降命令的部隊外,全部解除了武裝。8月22日,蘇聯後貝爾加爾方面軍接收了關東軍總司令部,關東軍總司令部遂搬到長春市西廣場的原海軍武官處。9月5日,關東軍總司令部被解除武裝,原關東軍總司令官山田乙三、參謀總長秦彥三郎、第2航空軍司令官原田宇一郎、參謀長古屋健三等將官以下約30人,被通知要進入蘇聯遠東伯力俘虜收容所。隨後,上述人員先乘卡車到大房身機場,再分乘4架飛機於當晚到達哈爾濱。9月6日16時,飛機在伯力機場降落,他們就進入了俘虜收容所。
在東北的關東軍以及南庫頁島嶼和千島群島的日軍,共約50萬人當了蘇軍的俘虜,其中將官148名。另有8.4萬名日軍死於戰場。蘇軍將日軍戰俘編成若干大隊,關東軍及朝鮮咸興地區的日軍俘虜約502000人被編成498個作業大隊,每大隊1000人在右。在南庫頁島及千島群島等地的日軍俘虜60800人,被編為71個作業大隊,強制勞動,修復戰爭中被破壞的鐵路、橋樑和通訊設備。到9月份後,分散在東北各地的日俘開始向大城市及鐵路沿線集中。
從1945年9月到1946年春,日俘共569個作業大隊,有的通過車輛運輸,有的則步行,分別從中國的琿春、綏芬河、同江、遜克、黑河、滿洲里等地進入蘇聯。在朝鮮北部的日俘則由元山港、圖們江口一帶進入蘇聯的海參崴等地。日俘在蘇聯各地的分布情況大致如下:黑海邊的奧德薩港,收容近10000人。南高加索的梯比利斯收容近10000人。莫斯科附近收容近10000人。喀山收容近101300人。斯維德洛夫斯克收容近10000人。莫斯科附近收容近113000人。喀山收容近10000人。斯維德洛夫斯克收容近10000人。斜米帕拉丁斯克至泰肖特的鐵路沿線兩側地區收容了約140000人。中亞哈薩克共和國收容約40000人。阿拉木圖附近收容約20000人。烏孜別克的塔什乾地區及費爾干納、安集延等地收容約60000人。齊克爾一奧爾達收容約10000人。裏海東岸的克拉斯諾伏斯克收容約10000人。伊爾庫茨克以東地區之烏蘭烏德、赤塔、海蘭泡、伯力、共青城、蘇維埃港、廟街、納霍德卡、鄂霍次克海北岸之馬加丹、堪察加半島上的彼德羅巴甫洛夫斯克、庫頁島北部的奧哈地區,均各收容約1000人左右。在北冰洋沿岸的杜丁卡、諾里爾斯克、沃爾庫塔亦收容了少數日俘。蒙古人民共和國收容了約20000名日俘於烏蘭巴托。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國內外共有外國戰俘400萬人,其中日俘50多萬,其餘為德國及其僕從國的俘虜。在蘇聯的外國戰俘由蘇聯內務部和國防部兩個系統進行收容和管理。戰俘們參加修築鐵路、公路、開礦、採伐樹木和城市建設等勞動,有專門技術者到工廠對設備進行維護、修理,成為蘇聯一支有組織的勞動大軍。
針對這些日俘身處異國,種族、地域、文化、政治制度、語言及風俗習慣等與當地截然不同的現狀,為幫助日俘適應環境,蘇聯各戰俘收容所都非常重視日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在蘇聯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日俘們開展了各種多樣的文體活動,組織了歌詠隊、樂隊、舞蹈隊以及各種球隊,並定期進行演出和比賽。後來歸國的日俘大都對這些文體活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還成為作家、畫家或歌唱家。
在蘇聯人的幫助下,日本戰俘結合自己的親自經歷,對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進行了反思,通過學習、參觀、勞動,許多日俘的認識水平大大提高,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人對發動侵華戰爭的反動性、危害性以及對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對中國人民犯下的嚴重罪行有了較深刻的認識,紛紛起來揭發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例如,他們揭發了原日軍59師團師團長藤田茂為首的969人在華犯有殺害我國平民、搶劫、強姦、放火等罪行。1950年7月15日蘇聯方面把這批戰爭罪犯引渡到中國,隨後被關入遼寧省撫順監獄。
日本在蘇聯的數十萬戰俘成為戰後日蘇之間的一個重要問題。幾經協商,從1946年12月5日開始,首批日俘從蘇聯遣送回日本。在1949年12月,蘇聯遠東軍事法庭對前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等人進行了審判,山田乙三被判處有期徒刑25年。至1949年,蘇聯方面宣布,除扣留有罪行的日俘約3000人外,其餘均已遣返,或已向日方提供了死亡名單。被判刑的日俘,大都為日軍中高級軍官及生產和使用細菌武器的日俘。他們中的多數人被解送至莫斯科東北約270公里的伊萬諾夫城服刑,後經日蘇兩國紅十字會組織的多次商談,在1953年12月之後,蘇聯又開始釋放了部分日俘。
1956年12月12日,日蘇兩國恢復了邦交。同日,蘇聯釋放了最後一批原關東軍的被俘人員,其中包括山田乙三,12月26日,這批被俘人員在日本的舞鶴港上岸。蘇聯所收容的日俘數量,日蘇兩方說法不一。1946年5月20日,蘇聯政府通過塔斯社宣布,被蘇軍俘虜的日軍總數為594000人,其中70880人已於1945年在戰場上就地釋放。從1945年秋冬到1946年,進入蘇聯的日軍俘虜有523120名,其中約有43000名日俘因患有各種不同的疾病進入蘇聯後不久,就被釋放回國就醫,另有55000餘人在蘇聯病亡。其餘日俘於1956年全部遣返日本。而日本當局則認為,送到蘇聯去的日本人總數是575000人,大約有52000名日俘進入蘇聯後沒有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