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以「五育融合」執「新勞動教育」之事

以「五育融合」執「新勞動教育」之事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進行了系統設計和全面部署。這份文件的發布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教育頂層設計對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高度重視。我國教育史上,曾出現過只重視外部作用,沒有挖掘其內生動力,導致勞動教育的效果適得其反的情況。因此,深入學習領會《意見》精神,既要認真研討勞動教育的基本規律和發展趨勢,又要結合教育工作實際,冷靜思考,使勞動教育的實施不走極端。如何讓勞動教育政策和理念及時落地生根,實現勞動教育的創造性實施?我認為,當下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在於創新勞動教育實踐範式,積極探索以「五育融合」理念執「新勞動教育」之事,即以學區或學校為龍頭,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深度協作,探索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的以一育帶動全育的「五育」融合創新路徑,煥發新勞動教育的生命活力,讓勞動教育真實有效地發生。

何謂「五育融合」?

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教育從「五育並舉」走向「五育融合」既是基本趨勢也符合教育發展規律。融合育人,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一種創新性教育實踐方式。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並對德智體美勞教育的內容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能夠切實參加各項勞動教育活動。2019年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進一步提出:更加註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發展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優質教育。至此,立德樹人、五育並舉成為全體教育人的共同目標。新近印發的《意見》著重強調,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從「五育不全」到「五育並舉」,再到「五育融合」,回歸和回答了新時代我們究竟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為誰培養人以及高效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個根本問題。

「五育融合」的提出,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源自我國教育生態體系,尤其是基礎教育中存在的「缺失」與「失衡」,即疏德、偏智、弱體、抑美、缺勞,以及「五唯頑疾」(唯分數、唯升學、唯論文、唯文憑、唯帽子)問題。關於「人」的教育,本該是一個有機融合的整體。每個人都是多面教育融合後的綜合呈現。在歷史長河中之所以將教育分成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面,是為了促進每一方面的極致發展,從而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與融合。區別看待五育、「各自為大」必然是片面的,五育融合才是歸途。簡言之,五育是一個整體,既內在統一、又各有側重,目標是促進學生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因此,需要辯證處理五育之間的關係,促進五育之間的相互融合,最終實現五育並舉的整體育人功能和真、善、美、聖、健、富價值平衡的整全之人。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所說:「我們應該遵照這一教導,把對立的統一引向全人教育的立場。培養學生成為大膽而又小心、開朗而又恬靜、快活而又謙恭、溫和而又強悍、善於用功而又善於玩耍的人。這種人既能挑肥桶又能彈鋼琴,既能大掃除又能作插花,既能縫抹布也能裁綢緞,既能淘水溝又能奏第九交響樂,既能劈柴又能演劇、畫畫,既能打算盤又能翻經卷,既能做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又能養豬,既能穿西服結領帶又能穿工作服在田間割草。這樣把對立的品質統一在一個人身上。」

「新勞動教育」何為?

在信息化和人工智慧時代,勞動內涵無限豐富與擴展,我們對勞動內涵的認識也應與時俱進,不能停留在單一簡單化的第一和第二產業的範疇上。質言之,廣義上的新勞動,是指個體獨立或團隊合作,通過簡單或複雜的體力、腦力、情感等付出,獲得滿足自身或組織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活動。新勞動的類型也日益多元,它不僅包括第一、二產業的生產性勞動,還包括第三、四產業新興的服務型、高技術型、審美型、創造型勞動。藉此,新勞動的目的也不僅滿足生存的財富自由的工具性需要,還要注重和滿足普通勞動者的情感、尊重和審美的本體性需要。

基於後建構主義的具身認知理論認為,具身學習不同於以抽象思維和推理驗證為特徵的離身學習,而是基於身體,具有實踐性、活動性等特徵,它將「身體(情感體驗、情緒、意志、興趣、實操等)」置於認知實踐的中心地位,強調認知是通過身心合一的體驗及其活動方式形成的,尤其重視體驗是一種在親身經歷和實踐過程中獲得的獨特感受。故而,「新勞動教育」也不僅僅是一種「關於勞動」知識的教育活動,而是涵蓋「關於勞動」「為了勞動」和「在勞動中」的知識、技能、態度、習慣和價值觀整合性的素養教育活動。也就是說,指向素養養成的新勞動教育必須高度關注新勞動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勞動教育的「非對象性」,以及學校勞動教育推進過程的基礎性、開放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問題。

因此,筆者認為,新勞動教育的課程設計需要通過勞動教育平衡大中小學各學段學生構建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種關係屬性。在勞動教育內容選擇上,不同的學段不僅應關注學生體力勞動與物質生產勞動體驗,還應關注探索性創新勞動、藝術審美性勞動、社會公益性勞動、生活自理性勞動等方面內容。在勞動教育教學目標上,既要關注勞動知識與技能的目標達成,更要強調勞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目的,關注對個人潛力的外化作用,關注個體如何通過豐富的「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活動成為一個熱愛生活、眼裡有光、心中有愛、手裡有活的陽光青少年。

「新勞動教育」咋辦?

「以勞帶全」的新勞動教育最能體現多元融合的育人價值,通過融合實踐去實現對大中小學各學段學生勞動教育素養養成。後疫情時代,教育的諸多變革勢在必行,未來已來,為早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和政府四位一體教育命運共同體,多元協同的新勞動教育實踐體系,教育界人要真誠聯合社會各界關心關注教育的人士,齊心協力,盡心盡責,著力做到新勞動教育的「四個下功夫」。

首先,在促使學生於實踐中真實勞動,並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上下功夫。「勞動長在手上,聰明長在眼上,健康長在腿上,善良長在心上」。在新勞動教育的實驗中,要實現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最終促進學生腦、體、心、神、魂五位一體、相互平衡,就必須讓各學段學生在實踐中真實勞動,以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發現勞動中的美和快樂。據此,建議開闢校內勞動場所,學校可結合勞動課程建立設備完善的勞動場地,如木工車間、縫紉室、家政室、金工車間等,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建立農場,探索城鄉結合,勞動教育與勞動實踐的結合;通過生涯教育實施勞動教育,生涯教育具有面向職業生活和勞動世界的特點,可通過社會實踐與職業體驗等途徑,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進一步了解職業,為將來的職業選擇和定向做好準備。目前,社會資源的開發不僅僅需要學校去努力,更需要整個社會形成共識,目前家庭勞動和學校實踐性勞動開展深度不夠,社會實踐勞動開放性和創新性有待融合。

其次,在新勞動教育課程與教學整合上下功夫。第一,要保證新勞動教育的課時和課程內容,並且要與其他課程有機融合,離開課程談勞動教育是不可能實現的。第二,在課程建設方面,協同好勞動教育必修與選修、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正式與非正式、直接與間接的關係。第三,要關注鄉村或中心城區各種不同生活背景下學生的勞動差異,同時兼顧不同學段的日常生活勞動、服務性勞動、生產勞動的勞動比例。

再次,在把握好新勞動教育實施途徑和評價手段上下功夫。比如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素養培養,重點不在於掌握嫻熟的勞動技能,而在於體驗勞動過程;中學階段的勞動教育要與課程學習以及未來職業生涯規劃有機結合起來;大學階段要凸顯勞動教育與專業實踐和就業力提升緊密結合起來,把握好落實新勞動教育的督導評價的問題。質言之,在升學、就業過程中要使用好勞動素養評價,反對勞動教育進行過多的類似語、數、外等課程學習成效的終結性評價,要有發展性、過程性和展示性的勞動教育新評價。

最後,在重建各學段學生精準勞動教育指導上下功夫。第一,不能忽視學生勞動教育的性別差異和勞動健康及安全問題。第二,要高度關注學生勞動教育的主體性問題,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不僅重視教師、家長等成人的引導作用,也要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指導及自我指導,讓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有自我價值選擇、自我生長發展的動力。第三,要處理好勞動教育目的和手段的關係。任何勞動教育學習指導,不能過於強調其目的性或工具性,目標和手段應該緊密結合,以防學生在勞動教育中被工具化,遮蔽學生內心的真實需求。

總之,體力是腦力的支架,勞動長智慧,智慧來源於實踐,實踐出真知。勞動教育的價值及意蘊深遠,在「五育融合」視野下,大力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踐探索,就是通過新勞動教育制度體系的重構帶動教育生態的良性發展,回歸教育培養真實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原點,努力克服「現代人」在全球化、現代化進程中所呈現的懶、貪、傲、私等人性弱點,喚醒當代中國人勤勞、奉獻、責任、公平、正義等優良品質!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寧本濤(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紮實推進民族史研究體系建設
區塊鏈推動文化產業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