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但是還有書籍,幸好還有書籍

但是還有書籍,幸好還有書籍

書籍比我們持久,我們纖弱的體溫

會和記憶一起冷卻、消散、寂滅。

我常想像已經沒有我的大地,

一如既往,沒有損失,依然是大戲台,

女人的時裝,掛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聲。

但是書籍將會豎立在書架,有幸誕生,

來源於人,也源於崇高與光明。

這首詩是波蘭詩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但是還有書籍》。導演羅穎鸞以它為題,拍了一部沒有任何廣告商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

在聊這部紀錄片之前,不如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你看過的那些關於書的紀錄片,推廣讀書的欄目,參與過的讀書會,他們是如何推廣書的?

可能有的比較直接,從文本開始;有的呢,是從作者開始;還有的是從讀者個人經驗開始。嗯,無非也就這幾種。

從文本和作者開始推廣,對未讀過此人此書的讀者來說,難得要領;對讀過它們的人,也很難博得認同——畢竟自己讀過的書,不太喜歡被別人隨意解讀。

或許書的艱難生長,與這些推廣書的方式,也有關。

這部紀錄片完全摒棄了以上熟極而流的推廣模版,創建了一種另外的推廣書籍的方式,在B站收穫800萬播放量,豆瓣評分高達9.2分。

不僅如此,這部紀錄片在推廣了書籍的同時,也提供給各位讀者兩種從書籍的內容之外的,非常新鮮的進入書籍的途徑。

這不代表說書的內容不重要,書重要的是內容,這一點絕不否認,但是,如果放下唯書內容至上的架子,親切地去看看「書」呢,就會發現:書,不只有內容。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跟隨導演的指引,來看「書」了。

先不要著急翻開,我們先看看封面。有多少人真正注視過書籍的封面,並試著理解它呢?大概很少。

從封面能讀到什麼?書籍設計師以他們的專業告訴你答案:設計是對內容的再次寫作,是對整書思想的一次重新凝聚、提煉。

設計師何浩採用盒裝的方式,表現了榮榮「私攝影」的隱私感;他用拼圖之間的曲線,詮釋了咸豐皇帝的身不由己。

寧成春設計的《城記》,封面是拆除的北京古城牆,封底角落是呼籲保留北京城牆的梁思成。從頭看到底,你將明白梁思成的惋惜與無奈。

當你學會用設計師之眼觀察書,下次在書店想要快速瞭然一本書的要領,就完全可以不拆開那層塑封,而只閱讀封面設計。這也未嘗不是與另一位讀者——設計師的一次交流。

現在,教你第二種進本一本書的方式,得自於二手書店的啟發:閱讀書籍流轉的故事。這時候,你可以暫且把書當作一件藝術品,一枚文物來對待,去考據這本舊書流轉的歷史。

有一群書籍的收藏者,他們就致力於發掘以及譜寫這類故事。

陳曉維收藏有一本魯迅去世前編的最後一套書《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全市不足百套,他收藏的這本書是第十二套,其中埋藏著一段曲折往事:

文學史家唐弢曾向魯迅先生求過此書,未果,後來魯迅的妻子許廣平得了一套,把它送與了唐弢。那本書的編號,正是陳曉維手裡的這套,第十二套。

舊書流轉的故事當然不僅限於名人佳話,二手書店舊香居的第二代店主——吳雅慧,在一次收書的過程中,認出了一批舊書上留著自己父親曾經的筆跡。

那一瞬間,吳雅慧的震顫,和陳曉維翻開一本歷經百年的《邊城》,發現它保存依然嶄新時的感動,完全是文學的,而非市場的。

所以收藏舊書和買賣文物並不完全相同。一塊石頭的所能承載的只有物理性的那麼多,而舊書的流轉,則有書的價值本身,有這種價值在時光里的油潤,這些都是無法定價的精神上的結晶。

現在,我們有了兩種進入書籍的方式,我們可以試著閱讀一類書,叫做繪本。

繪本是一個既熱門又冷門的書類。無論豆瓣、噹噹,抑或是各類書商展會,繪本總名列書籍銷售榜前列。它凝結著成年人對孩子寄予的閱讀厚望,希望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但另一方面冷門的是,我們這些成年閱讀者很少會讀它。

這不代表成年人不需要童話——我們會看迪士尼,會讀《格林童話》,讀鄭淵潔……只是讀到後面,那些童話故事已經耳熟能詳,無法打動我們這顆成年人的心了。

是的,如果從內容出發,確實如此;但從另外一種角度出發,繪本遠比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故事要多。

從繪本的寫作者、朗讀者的談吐中不難發現,他們雖然是成年人,但依然保留著一顆敏銳單純的童心。

一位74歲的奶奶——繪本創作者蔡皋,坐在院子里畫畫,她隨性吐露的幾句,就是一種詩意的,童話般的表達,沒有太多浮躁,沒有太多陰暗,只有很簡單的快樂:

有花開的日子我就會上來 / 文字也會來 / 陽光來 / 蜜蜂來 / 香的味道也飄過來 / 很養我的

粲然,是一位童書繪本的閱讀者和推廣者。導演問她認為童書的作用是什麼,她用了一個比喻,她的比喻,也是童話般的語言。

擁有童心的繪本寫作者,在畫作上也同樣考究,他們不但有精湛的藝術技巧,還會修讀兒童心理學。他們像畢加索一樣「終身學習如孩子般畫畫」,以此信念創作的讀本,完全是最高級的藝術學啟蒙。

這便是成年人閱讀繪本的另一種方式。

除了他們,這部《但是還有書籍》里還有馱著一車書到處擺攤兒以書會友的蝸牛和lulu,還有會經常分享自己書單的B站up主小隱soyyo,每天上下班路上為大家講書的楊早……

他們的行動,其實和整部紀錄片的目標一樣,借用小隱的那句解說詞來說:讓大家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強行灌輸思想。

所以整部紀錄片並沒有講述如何讀書,也沒有列出書單告訴你一定要讀哪些書,只是想通過這些與書相連的人,重申書本身的價值。

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只要你認同書本身擁有價值,並且把讀書這件事再一次提上日程。那麼,整部紀錄片,導演也好嘉賓也好,4.23讀書日也好,這篇小稿子也好,所有人的努力就達到了。

如果你還想問一個終極的問題:「書的價值是什麼?」我想或許我們可以重回開頭,共讀米沃什的《但是還有書籍》:

但是書籍將會站在書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

書籍一下子出現,嶄新,還有些濕潤,

像秋天栗子樹下閃閃發亮的落果,

受到觸摸、愛撫,開始長時生存

儘管地平線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

部落在遠征途中,行星在運行。

「我們永存,」書籍說,即使書頁被撕扯,

或者文字被呼嘯的火焰舔光。

書籍比我們持久,我們纖弱的體溫

會和記憶一起冷卻、消散、寂滅。

我常想像已經沒有我的大地,

一如既往,沒有損失,依然是大戲台,

女人的時裝,掛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聲。

但是書籍將會豎立在書架,有幸誕生,

來源於人,也源於崇高與光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資 的精彩文章:

宋丹丹前夫英達帶兒子現身洗浴中心,開豪車住別墅,倆兒子差別太明顯
劉若英與家人視頻聊天,沒化妝暴露真實顏值,蒼老憔悴不敢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