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如果 Nike 從未存在過……

如果 Nike 從未存在過……

2020 04 29

WWW.KIDULTY.COM

# Nike# Sneakers

# Brainstorming

Text /Max

( 封面來源:nikeshoesbot )

毫無疑問,Nike 是位於運動市場金字塔頂尖的品牌,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研發資本,都令其他品牌望塵莫及。舉個簡單的例子,儘管受到疫情影響,股價下跌,Nike 的市值仍有 1462 億美元,我們常用來和其比較的 adidas,市值還不到 Nike 的十分之一。

如果說 adidas 有什麼數據和 nike 很接近的話,大概是年搜索量吧,根據 Google 統計,adidas "只" 比 Nike 少五千億次搜索

(圖片來源:forbes)

作為全球最大的鞋服供應商和運動器材製造商,得益於極其出色的營銷戰略,Nike 給消費者營造出 「最會講故事」 的品牌形象,將基本的球鞋賦予文化意義,配以飢餓營銷和替代款戰略,攏獲中高端球鞋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同時將科技簡化應用至基本款也穩定低端市場份額。

每年 Air Max Day 都是一場「氣墊故事會」

(圖片來源:sneakerfreaker)

疫情居家期間,我們從英劇《Doctor Who》中獲得靈感,做出一個有意思的設想,如果 Philip Knight 當初老老實實地在普華永道做他的註冊會計師,沒有創立 Blue Ribbon Sports 公司,之後的 Nike 公司也不會存在,會對現在的球鞋市場有什麼影響?

說的就是您,勞駕踏踏實實做個註冊會計師

(圖片來源:medium)

請注意,本篇文章皆為我們的推測,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想法,歡迎留言加入我們的暢想。

「『氣墊』 歸 Puma 了?」

我說「Nike」,你說「氣墊」

(圖片來源:Nike)

假設 Nike 從未存在過,其龐大的研發科技資源將會由其他品牌瓜分,Nike 最引以為傲的 「Air」 緩震科技首當其衝,而這項科技的歸屬,需要根據 NASA 航空機械工程師 Marion Frank Rudy 會如何選擇做出判斷。

已逝氣墊發明之父 Frank Rudy

(圖片來源:straatosphere)

上世紀 70 年代,Frank Rudy 在 NASA 地面緩震研發團隊中設計出一種將惰性氣體密封至吹塑成型橡膠腔體內的緩震設計,他構想這一設計在運動鞋領域會大有前景,便與多家品牌聯繫嘗試合作,但當時品牌對科技的認知還為達到現在的水準,僅有初出茅廬 Nike 向 Frank Rudy 拋來橄欖枝。

左圖:年輕時的 Frank Rudy

右圖:Frank Rudy 的設計專利

( 圖片來源:uspto )

1979 年 Nike 推出第一款帶有氣墊技術的跑鞋 Air Tailwind,一年之後的莫斯科奧運會中英國選手 Steve Ovett 上腳奪得金牌令其名聲大噪。Frank Rudy 也得以在 1980 年成功將氣墊緩震技術申請專利。

左圖:Steve Ovett

右圖:Nike Air Tailwind OG 1979

( 圖片來源:zimbio )

如果沒有 Nike,這項專利會花落誰家呢?首先可以排除 adidas,整個 70 年代至 80 年代,adidas 都處於公司內部紛爭之中,創始人 Adolf Dassler 的繼承人 Horst Dassler 去世,公司被 Bernard Tapie 收購,根本無暇技術創新領域的發展。

左圖:adidas 創始人 Dassler 兄弟之一 Adolf Dassler

右圖:Adolf Dassler 之子 Horst Dassler

( 圖片來源:adidas )

其次排除掉 Converse,70 年代到 80 年代初 Converse 處於運動鞋壟斷地位,又收購掉主要競爭對手 PF Flyers,並未意識到緩震科技對於籃球運動的重要性。而幫助 Philip Knight 起家的 Onitsuka 也因為我們的假設,失去了進軍美國市場的機會。

左圖:「上古時期 NBA 就是我 Converse 的天下」

右圖:「抱歉,我只是個會計」

( 圖片來源:Tes )

那麼機會給到了美國本土跑鞋品牌 Saucony 和進軍美國市場的德國品牌 Puma。80 年代 Saucony 勢頭正猛,低廉的售價和紮實的做工征服了美國包括歐洲的一眾跑步愛好者,緩震也是持續困擾 Saucony 的一大問題。

Saucony 的老廣告海報

(圖片來源:thedeffest)

Puma 這邊因為早前贊助非裔運動員 Tommie Smith 和 John Carlos 在奧運會中做出著名的 「Black Power salute」 動作而身價倍增,正籌備進軍籃球市場,同時 1986 年的公司上市也讓 Puma 有足夠身家去投入研發,簡單看來,Puma 的贏面更大,畢竟就算 Nike 在的時候,Puma 也執拗的模仿 Air 研發出了 CELL 技術。

左圖:著名非裔平權抗議「Black Power salute」

右圖:Puma CELL 仿氣墊科技

( 圖片來源:nytimes )

「YEEZY 也消失不見了?」

如果 Nike 從未存在,那麼對於籃球和街頭領域最大的變化便是 Air Jordan 和 Nike SB 兩大系列隨之不復存在,毫無疑問這是引發巨變的兩個因素。

Nike 的兩大金主支線

(圖片來源:sneakernews)

首先來看最強支線 Air Jordan,最近大熱的紀錄片《The Last Dance》把觀眾重新帶回那個最純粹的籃球時代,從籃球之神 Michael Jordan 進入聯盟的那一刻起,便成為各大品牌爭相奪取的 「肥肉」,其中最有力的競爭者成為 Nike 和 adidas。

"聽說我還挺搶手?"

(圖片來源:GQ)

球鞋老炮兒都知道,新秀即有簽名鞋讓幫主最終選擇了 Nike,而在我們的假設中,Nike 並不存在,這就讓 Jordan 簽約 adidas 成為板上釘釘的事,畢竟高中和大學時期,籃球之神已經受夠了 Converse 的殘酷腳感。

左圖:Michael Jordan with Converse

右圖:Michael Jordan with adidas

( 圖片來源:sneakerbarnews )

有趣的是在現實中,在 Air Jordan II 推出後 Michael Jordan 對 Nike 的工作心生不滿,如果不是 Tinker Hatfield 帶著 Air Jordan III 的設計圖力挽狂瀾,籃球之神沒準就真毀約轉投 adidas 了。

Tinker Hatfield 帶著 Air Jordan III 讓幫主沒能跳槽

(圖片來源:jordansdaily)

另一方面 90 年代 Converse 在籃球領域也開始發力,越來越多的品牌投身籃球領域讓 Converse 感受到一絲危機感,油包緩震等科技相繼推出,《The Last Dance》新一集中主要人物 Dennis Rodman 便是受益者之一,從 Converse 那裡得到 「太陽花」 等經典簽名鞋鞋款。

Dennis Rodman with Converse

( 圖片來源:dennisrodman )

在我們的假設下,公牛王朝大概會變為 adidas 的領地,而聯盟則會成為 Converse 的天下。90 年代的聯盟中,「大鳥」 Larry Bird、「魔術師」 Earvin Johnson、「大蟲」 Dennis Rodman 和 「大媽」 Larry Johnson 等聯盟一線球星都身處 Converse 陣營,這令 Converse 在籃球領域擁有絕對優勢。

當年 Converse 也是一雙 Weapon 打天下

(圖片來源:nicekicks)

再看街頭,Air Jordan 消失帶來的震動將會更大,因為如果沒有 Air Jordan I,Nike Dunk 也不會存在,十幾年前 Sandy Bodecker 掀起的 Nike Dunk SB 狂熱也將不會發生;另一雙街頭 「神器」 Air Force 1 也不會存在。沒有 Dunk SB 和 Air Force 1,板仔弄潮兒腳下便會成為 adidas、Converse、Vans 的 「大蛋糕」,這三個品牌都擁有適合滑板與刷街的長青鞋款,可都缺少能夠運作起來的話題性。

Sandy Bodecker: "好像沒我什麼事了"

(圖片來源:hypebeast)

非要拎出來一個品牌說能崛起的,那隻能是假設這三個品牌之一在千禧年剛過設計出一款兼具性能與設計,還帶有話題性的鞋款,還得剛剛好趕上運動鞋生活化的大趨勢,不斷推陳出新帶來新的創新科技,再堅持到時尚設計圈下沉潮,便可以達到類似 Nike 的高度。

Kanye West 與 Nike 也算是一對相愛相殺

(圖片來源:sneakerfreaker)

這樣看來,沒有 Nike 的存在,YEEZY 也不會誕生,正因為 Kanye West 和 Nike 的合作讓整個行業看到明星聯名能夠帶來營收紅利和品牌形象的大幅提升,這才有了之後的 Kanye 出走入主 adidas 創立 YEEZY。

「做會計師真是委屈您了 Philip Knight 先生」

(圖片來源:Nike)

以上都是我們淺顯的推測,Nike 不存在不僅會對運動品牌市場造成影響,也會對社會和經濟造成不小的波動,短短一篇文章根本無法寫完。至此還剩一個問題,在這種假設下,市場龍頭會是誰?

我們認為會是 Converse,90 年代如果沒有受到 Nike 的強勢衝擊,Converse 毫無疑問可以在籃球領域有一番作為,同時也可以大概率避免債務堆積和最終的破產危機,大量不必損失的資金可以轉向投入研發,以應對來自 adidas、Puma、Reebok 等品牌的威脅。如果運氣足夠好,沒準可以早於 adidas 開啟數字科技在球鞋上的應用,以及一眾緩震黑科技的研發;再加以利用百年品牌的積累,成為一個 「會講故事」 的品牌。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更想見識見識你們的腦洞,如果真有異想天開,敢不敢寫在留言中與我們分享一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潮流先鋒 的精彩文章:

靠這個視頻,Kanye 學會了穿搭
我們賭 1 塊錢,你才不會關心 LVMH 會把 30 萬歐元給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