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新基建搶人「七劍下天山」,AI、5G專業急需高端人才

新基建搶人「七劍下天山」,AI、5G專業急需高端人才

◎科技日報 金鳳

5G職位同比去年增長81.9%,工業互聯網增長為74.64%,大數據、人工智慧同比增長45.46%和43.20%……新基建究竟有多火,通過這串飛揚的數據,或可管中窺豹。

近日,獵聘大數據研究院推出《2020Q1報告:大數據解析疫情對中高端人才招聘與求職的影響》(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新基建七大相關領域職位,總體比2019年一季度增長了42.96%。

以濃濃的「科技范兒」支撐起的新基建,在疫情期間,以技術創新和信息網路優勢,打通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的「任督二脈」。後疫情時代,新基建能否繼續厚積薄發,人才儲備是關鍵。

多位專家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5G、人工智慧行業的高端人才依然緊缺,但人才培養自帶周期,如何調試二者矛盾,還需高校不斷轉換身段。

徐州市民在5G未來體驗館內感受5G「魔力」,江蘇移動供圖

5G、大數據、人工智慧崗位井噴

「明年畢業的5G方向的研究生,最近已經有人被公司預定了。」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川,最近頻頻接到學生們的好消息。他所在的移動通信國家通信重點實驗室,承擔了3G、4G和5G移動通信國家級重大項目。

5G,只是新基建七大產業項目之一。它和人工智慧、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特高壓和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在疫情下的雲端求職季,可謂七劍下天山。

近日,在獵聘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報告》中,5G在線職位同比去年一季度增長最高,超80%,其次是工業互聯網,同比增長為74.64%;大數據、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領域在線職位的增長超四成;新能源汽車領域在線職位同比增長2.56%……

新基建領域招聘崗位的井噴,可以從各地的投資重點項目中找到答案。廣東省2020年總投資5.9萬億元的1230個重點項目中,高速鐵路、城際軌道交通等鐵路工程,總投資額將達5683億元,今年將投資531億元。

在江蘇今年計劃實施的省重大項目中,涉及創新載體項目年度計劃投資87億元,涵蓋網路通信、人工智慧、新能源、光電產品研發等20個項目。與5G相關的項目預計投入160億元。

其實,「新基建」的概念由來已久,早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明確了5G、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2019年,「加快5G商用步伐和IPv6(互聯網協議第6版)規模部署,加強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融合應用」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疫情發生以來,人工智慧在疫情監控、體溫檢測、病毒檢測、復工復產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5G 遠程醫療、智能醫護機器人、無人消毒、遠程教育、在線辦公等應用加快實施,為廣大用戶帶來了更加直觀的5G體驗。

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彭麗紅表示,應加快高校人工智慧、數字經濟、數據管理等相關專業設置,鼓勵開展部分傳統專業與信息技術、互聯網、大數據專業的跨學科融合試點,適應數字經濟以及新基建發展對複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高端人才緊俏

人才培養需廣基礎重特色

到2020年,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支撐產業發展,人才是關鍵。2019年,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批設置人工智慧本科新專業,101所高校獲批設置機器人工程專業。

但相關報告顯示,中國人工智慧人才缺口已超過500萬人。「目前國內人工智慧的高端人才緊缺,人工智慧專業還沒有成熟的人才培養方案,各校根據各自的學科基礎,進行人才培養,有的高校偏重基礎理論,有的強調面向人工智慧應用。」東南大學人工智慧學院執行院長耿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人工智慧專業的首批本科生目前也只就讀二年級,但行業對人才的渴求,導致攻讀人工智慧方向的研一研二學生,現在已經被一些公司「預定」了。南京一位人工智慧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在讀二年級,就被一家公司的研究院「相中」,許以年薪百萬。

「人工智慧專業的目標,目前還不是很明確,我認為是要形成知識體系,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耿新認為,該專業的學生,需要有紮實的數學基礎,同時要懂得計算機編程、機器學習、模式識別等通用技術,還要懂得視覺、語音處理、大數據分析。此外,涉及人工智慧應用的相關專業例如機械專業,也可以在教學中融入人工智慧的內容,推進智能製造的發展。

在張川看來,驅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技術之一、5G,也面臨高端人才供不應求的現實。「5G相關行業有比較高的技術門檻,而且對實踐能力的要求很高,目前對高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這些人才除了要有具備紮實的數學、物理基礎,嫻熟掌握信號處理、通信原理、隨機過程、硬體設計等領域的相關知識,能同時處理軟體、硬體問題,了解人工智慧、演算法,以及在軟體或硬體上如何實現通信等技術。目前行業內能兼具軟硬體設計能力的人才不多。」張川說。

新基建既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也是激發全球競爭力的勝負手。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的新基建瞬息萬變,而高校的人才培養自帶規律和周期,如何抓住這一時代機遇?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教授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高校在人才培養時,要儘可能採取「寬基礎、通用性、特色化」的培養模式,讓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廣博,以適應未來的選擇。同時,需在寬口徑培養的基礎上增加特色課程,與瞬息萬變的社會需要接軌,讓學生在就業時更有競爭力。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這項條件不符合,統統關!關!關!
看!這些安全生產一線的「科技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