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比利時T.13系列坦克殲擊車,在鋼鐵洪流中英勇奮戰的小強

二戰比利時T.13系列坦克殲擊車,在鋼鐵洪流中英勇奮戰的小強

T.13系列坦克殲擊車,是二戰爆發前比利時利用輕型裝甲車輛自行改裝的裝甲武器,它們樣貌並不帥氣,甚至有點滑稽,數量也不多。可就是這樣的裝備,卻在德軍的坦克大軍攻擊下,以弱小的身軀給德軍製造了不小的麻煩。

從購買到改裝

比利時雖然在輕武器研發上頗有建樹,不過在裝甲武器上缺乏經驗,因此在二戰前,比利時軍隊中的裝甲武器主要以購買為主。

1929年,比利時引進了當時流行的卡登·洛伊德Mk.6超輕型坦克,嚴格來說它並不能算作坦克,應該稱它為超輕型裝甲車輛或者稱它們為履帶式牽引車,搭載的武器僅為一挺水冷機槍,成員2人,可以拖曳輕型火炮,或者安裝一個小型拖車運輸一些彈藥之類的。這些車輛從經濟性和實用性來說,倒挺符合比利時軍隊。

與此同時,與坦克一起崛起的還有反坦克炮,30年代比利時購入了法式M1931型47毫米反坦克炮。這門火炮在30年代來說,可以有效應付大部分的輕型坦克和裝甲車輛。

在講究機械化的30年代,比利時發現手中的反坦克炮缺乏機動性,無法快速的轉移,於是開始計劃用Mk.6超輕型坦克底盤,通過搭載M1931反坦克炮,製成坦克殲擊車。

T.13家族

早期的技術嘗試比較簡單,直接將一門去掉炮盾的火炮布置在原本的機槍位置,再額外布置一面可以向後翻轉的炮盾,成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手動操作。

真正的T.13-1型坦克殲擊車,是用購買的第二批牽引車,它們採用專業的裝甲鋼板製成,總共35輛。改裝工作很簡單,就是在車體的中後部安裝一座小型的圓筒形炮塔,將M1931火炮和一挺機槍布置在裡面,不過因為炮塔前方的駕駛室為頂部開放式,遭到輕武器射擊時子彈很容易反彈傷害成員,因此又額外在車體前部左右和正面安裝裝甲板,正前方留出火炮運作的缺口,火炮方向角度左右各6°。

不久後比利時又把第一批購買的牽引車也加以改裝,總共21輛,不同的是這批車輛在生產的時候使用的是普通鋼板,防禦力不如第二批。因為車型一樣,所以改裝出來的效果也是一樣的,這部分坦克殲擊車被稱為T.13-2。

考慮到火炮正面射擊角度十分有限,因此比利時軍隊都採用倒車作戰的模式,利用炮塔後方沒有裝甲板遮擋、角度靈活的特點,執行打完就跑的伏擊戰。

1936年,比利時從英國獲得了MK.2型輕型坦克,它的裝甲防護和承載能力要稍強一些,在它的基礎上改進了一種採用後部開放式炮塔的T.13-3坦克殲擊車,武器配置還是一樣的。

可以看出,比利時的這些坦克殲擊車不過是簡單解決了反坦克炮的機動問題,它們的運載底盤很脆弱,僅能抵擋輕武器射擊。

艱難作戰

當二戰德軍的坦克大軍開始猛攻比利時的時候,比利時軍隊所能依靠的武器裝備並不多,不過它們卻將T.13坦克殲擊車很好地發揮了作用,在叢林戰中給德軍的一號、二號坦克造成了一些傷亡,據稱在阿登地區的某次戰鬥中,一輛T.13擊毀了5輛德軍坦克,也算是王牌殲擊車了。

T.13能在大潰敗中取得戰果,一方面是比利時軍隊的戰術運用得當,另一方面是德軍早期的坦克主要以輕型坦克為主。但是比利時軍隊的規模畢竟太小,一些局部地區的勝利改變不了問題,最後只在大潰敗中消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印度版偷襲珍珠港,一場現代化的海上戰鬥,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
面對鬼子的94式豆戰車,抗日軍民有哪些方法可以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