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音響聆聽空間與音樂廳有什麼不同?居家空間可以按照音樂廳的方式設計嗎?

音響聆聽空間與音樂廳有什麼不同?居家空間可以按照音樂廳的方式設計嗎?

音樂廳的容積非常大,通常不會有平行牆面所產生的駐波問題(即使有,頻率低到耳朵可聞範圍之外)。也因為容積非常大,所以其殘響時間要比家裡的聆聽空間長很多才夠。音樂廳與家裡的聆聽空間一樣,都必須注重聲波的擴散與吸收,讓各頻段的量感均衡。

音響迷追求的不就是跟音樂廳一樣的聽感嗎?

音樂廳要比家裡聆聽空間更注重聲波均勻擴散的問題,因為家裡可以只有一個皇帝位,但理想的音樂廳必須每個位子都是皇帝位。音樂廳非常注重隔音,但家裡聆聽空間幾乎無法做隔音。基本上,音樂廳與家裡的聆聽空間所使用的聲學理論都是一樣的,只是應用方式不同而已。

既然如此,為何在音樂廳或教堂中聽音樂時,所聽到很低的低頻(例如管風琴)感受跟小房間不同呢?難道這不是因為音樂廳或教堂的空間夠大,可以完整再生最低頻率的波長,所以我們對於低頻的聽感才會跟小房間不同?

小房間內會有自然共振,難道音樂廳或教堂就不會有自然共振嗎?

音樂廳與教堂一樣會有自然共振,只是由於空間長度很長,其自然共振頻率非常低,已經超出人耳能夠聽聞的範圍,所以我們以為沒有共振頻率。

所以,如果我們在一個小房間中使用夠大的超低音喇叭,

也是能夠聽到20Hz的極低頻?

要能夠聽到20Hz的極低頻,與房間大小無關,而是跟喇叭能否真正再生20Hz,以及音樂、音效中是否含有20Hz或更低的極低頻有關。前面說過,一個聆聽空間中的最低共振頻率由房間中最長邊決定,假設最長邊只有5公尺,這個房間的最低共振頻率就是34Hz(3公尺除以(5×2)。房間的最低共振頻率34Hz並不是代表這個房間最低只能發出34Hz,而是說34Hz以下的頻域不會再有共振產生。由於沒有極低頻的共振產生,使得34Hz以下的頻域理論上反而能夠聽得更清楚。

不過在這麼小的空間中,即使理論上34Hz以下可以更清楚,但34Hz以上的低頻、中低頻峰值會嚴重遮蔽、扭曲Hz以下的「清楚」。所以實際情況下,耳朵所聽到的低頻是很複雜的,不一定能夠「聽到」20Hz的極低頻。

關於Hi-Fi

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或者購買優惠影音產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音新生活 的精彩文章:

世界音樂帶你 「聽音樂拯救地球」
「跨界打造」Montblanc MB01頭戴式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