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八十年代,他傾家蕩產花20萬高價買下九千張名畫,如今比馬雲還富

八十年代,他傾家蕩產花20萬高價買下九千張名畫,如今比馬雲還富

人們常說,藝術是無價的,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但一切對於藝術的欣賞都要建立在人們物質條件富足的情況下,在人們連溫飽都無法解決的年代,一件藝術品可能還沒有一碗飯來得珍貴。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中國百姓們的溫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家家戶戶的百姓都在發愁如何吃飯的時候,自然沒有人有閑心討論藝術為何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藝術這種位於上層的精神享受,在經濟基礎沒有建立起來之前,根本沒有發展空間可言。這一時期最吃香的工作是體力勞動,尤其是與人民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講究的就是一個「接地氣」。

還有一個因素也決定了這一時期的百姓們對藝術品無感,那就是教育發展的滯後。八十年代的人們連大字都認不全,更別說鑒賞藝術品了。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們生活得都十分艱難,花費了數十年心血成就的作品,也許賣得還不如小攤上的工廠貨。未成名的藝術家作品只能賤賣,成名的藝術家們境況也沒有好很多,受到市場限制,他們的作品也許能喊出高價,但願意出價的人寥寥無幾。

八十年代的錢非常值錢,菜市場裡面的豬肉不到一塊錢一斤,大米的價格更是兩毛錢不到。當時衡量一個人是否有錢的標準就是看他的存款有沒有到一萬,擁有一萬存款的人被稱為「萬元戶」,身價相當於現在的百萬富翁。按照當時的物價來看,一萬元能夠讓一個普通人十年不用工作。正是因為錢太珍貴了,所以大家力求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不會用錢去買那些沒有實際價值的藝術品。

但有這樣一個人,他用二十萬買下了九千張名畫,如今這些名畫身價都翻了無數倍,他由此坐擁億萬資產。這個人名叫許化遲,他花費巨款購買名畫並不是心血來潮,而是興趣使然。他的父親是齊白石的弟子,他自小耳濡目染,培養出了鑒賞畫作的能力。長大之後他從事著相關的工作,成為中國榮寶齋的第一任經理。

後來他家還開了一家畫店,雖然規模不大門面也比較小,但因為有齊白石的支持,所以裡面售賣的都是名家畫作,許多著名畫家經常光顧這家店,比如郭沫若、徐悲鴻還有齊白石。這家畫店的名字叫做「和平畫店」,門口的牌匾還是齊白石親手寫下的。

有了這樣的背景,許化遲能做出一擲千金買下幾千張名畫的事情就不足為奇。像齊白石這樣的名家,他們的作品自然有人欣賞,畢竟哪個年代都有有錢人。但沒有他們那麼出名的畫家們日子就不好過了,那時候人們的收藏熱情不高,買賣畫作基本都是為了賺錢。有些畫家的畫作價格已經壓得很低了,但依舊銷路不暢。

1979年的時候博物館經費不夠,當時中國百廢待興,給博物館這一類機構的撥款十分有限,全國各大博物館都是捉襟見肘,有時候來了外賓請客吃飯都成為一個大難題。博物館管理人員需要想辦法弄錢,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辦法就是賣畫,當時很多普通畫家的作品才幾毛錢一副,即便這樣也很少有人願意買。

為了解決博物館的財政危機,館長決定直接將館內的九千張名畫打包售賣,加在一起售價二十萬,這就不是普通人能買得起的了。許化遲知道這個消息後很感興趣,他親自去看了那些畫作,二十萬的價格物超所值,所以他在1981年的時候拿出自己二十萬的積蓄,買下了這批畫。

之後他沒有將這些畫分開轉賣,而是好好保存起來。幾十年後,中國一躍成為經濟強國,人們的生活觀念乃至消費觀念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時期中國的有錢人越來越多,大家也越來越追求精神享受,收藏藝術品已經成為很常見的事情。過去那些幾毛錢一張的畫作,如今身價倍漲,許化遲作為九千張名畫的擁有者,如果全部賣出去,有專家估計財富可能還超過了馬雲,因為每張畫幾乎都價值上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史浮沉 的精彩文章:

為買到航母,這位商人帶著50斤白酒前往烏克蘭,把20億砍到兩千萬
這位日本人是鬼子專業戶,在中國演了15年日軍,回國後遭到暴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