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恆大離職高管發文吐槽東家,「造車」還是「圈地」再惹爭議

恆大離職高管發文吐槽東家,「造車」還是「圈地」再惹爭議

作者丨曾? ?樂

編輯丨楊雅茹

一次人事變動,讓「恆大造車」再次被推至風口浪尖。

近日,恆大動力科技集團常務副總裁呂超在社交平台發文表示,本人已於今年4月24日提出辭職,並表示希望恆大未來能妥善處理此前與湖北泰特機電就收購款等相關事宜。據接近人士向億歐汽車透露,呂超與恆大目前確實存在資金糾紛,前者此舉目的或在於加快追款。

資料顯示,2016年,呂超(當時為天津天海同步集團董事長)通過子公司泰特收購了e-Traction,以此獲得了國際先進輪轂電機技術與專利。三年後,恆大健康宣布以5億元收購泰特機電有限公司(簡稱:泰特機電)70%的股份。由此,呂超與恆大造車產生了千絲萬縷的關聯。2019年,呂超選擇加入恆大造車隊伍,被任命為恆大動力科技集團常務副總裁,負責輪轂電機和中央電機的研發等工作。

但在其離職後的言論中可以看出雙方的矛盾正在被激化。談及加盟恆大的原因,呂超在蓋世汽車的採訪中表示:「主要自己當時缺錢,而恆大這樣的大公司資金充沛,自己對汽車產業比較感興趣,可以支撐自己繼續進行輪轂電機相關技術的研發,甚至是在恆大的幫助下實現輪轂電機的產業化。」另外,其補充道:「恆大收購泰特機電時的5億元應付款項,目前僅支付了3.3億元,而自己加盟恆大後的股權款也沒有收到。」

對於此種說法,上述接近人士向億歐汽車表示,由於呂超違約,恆大並未完全支付所有款項,目前雙方正就此事交涉中。

此外,該知情人士表示,在恆大造車中,呂超在整車中的參與度並不高,其主要負責輪轂電機技術項目。但由於技術瓶頸限制,該技術暫時無法實現量產,恆大方面並不打算將其應用於乘用車整車方面,呂超所負責的輪轂電機技術主要應用於商用車。

回看恆大,「地產商跨界造車」原本便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話題。憑藉「買買買」模式敲開造車門的恆大,以「恆大速度」打開了另一種造車方式。但一個現實問題是,高舉「造車」大旗的恆大,目前尚未實現量產。

去年11月,在恆大新能源汽車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峰會上,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表示,恆馳的首款車——「恆馳1」將在今年上半年正式亮相。但在今年3月的恆大健康2019年業績會上,恆大方面卻稱,「恆馳1」將於今年亮相。談及量產計劃延期的原因,上述人士透露,「恆馳1」預計將於今年年底上市,由於受疫情影響,致使恆大造車計劃整體延後,但整體影響不大。

不過,就在今年3月3日,恆大與科尼賽克成立合資公司後的首款產品——新能源超跑Gemera全球首發,限量生產300輛,起售價為138萬歐元。據悉,該款車所搭載的800V 16.6kWh液冷高壓蓄電池由恆大新能源研發,純電續航可達50km,綜合續駛里程超過1000km。這款蘊含恆大血液的超跑問世,也讓業界對於恆大造車又多了一份期待。

許家印曾表示,與全球其他車企的造車路相比,恆大的造車路不叫「彎道超車」,屬於「換道超車」。以資本作為敲門磚,恆大迫切想贏下造車這一局。不過,造車是對資金與技術的雙重考驗。

財報顯示,2019年,恆大健康營收56.4億元,同比增長79.9%;凈虧損49.5億元,去年同期虧損14.3億元,同比擴大246.2%。談及凈虧損擴大的原因,恆大健康方面表示,主要由於新能源汽車業務尚屬拓展投入階段,購買固定資產及設備,研發等相關費用及利息支出增加所致。

對於尚未實現量產的恆大而言,能否憑藉「買買買」模式成功實現「換道超車」,依然任重道遠。或許,唯有用產品才足以平息「造車」還是「圈地」這一爭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億歐網 的精彩文章:

監管暫緩熱門ETF申報;浪潮攜寒武紀開發AI解決方案
福布斯發布日本50富豪榜:優衣庫柳井正蟬聯首富,總財富縮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