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的人格》:在了解人格面具的秘密的同時,認識你自己!
01. 每個人會在不同的場合下都會帶上不同的人格面具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過,人格特質就如同面具一樣,每個人會在不同的場合下,出現不同的人格特質,帶上不同的人格面具。如果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是整合的,那麼他會活得幸福、平靜;相反,如果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存在著衝突、分裂,就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
在2003年的春晚節目中,馮鞏和周濤演的小品《馬路情歌》讓我印象頗為深刻。周濤演的是一位馬路執勤交警,馮鞏演的是計程車司機。一直以來,計程車司機和交警都處於一種抓與躲的關係中。
當馮鞏扮演的小眼睛「的哥」違規行駛被周濤發現時,這位「警花」可不理睬馮鞏的刻意逢迎,幹練地解釋法規、開罰單。一次互換角色,讓彼此了解到了對方的不易,也進一步認清了自己的角色。
而這,正契合了心理學大師榮格的那段話,人格特質就如同面具一樣,每個人會在不同的場合下,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質,帶上不同的人格面具。
黃國勝在其所著的《隱藏的人格》一書中也寫到,曾接診過一位社交恐懼症患者,給出了讓他「假裝」自己是警察的建議後,他的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減輕。
但是,這種方法在現實生活中行不通,因為他沒有警服。於是,進一步提出。讓他假裝自己是便衣警察。從那以後,一出現社交恐懼症的癥狀,他就會默念「我是便衣警察」,果然一下子變得自信起來了。
黃國勝,師從中國醫學心理學之父李心天,擅長精神分析,致力於心理治療的本土化,創建人格面具技術。2005年開始涉足團體治療,把人格面具技術融入團體治療,形成獨具特色的「人格面具團體治療」,2015年6月創建「國際人格面具學院」。
黃國勝在書中寫到,這種方法叫做「移魂大法」。簡單理解就是。形成了一個面具,並且設置了扳機點,那麼,需要的時候,「按」一下扳機點,這個面具就會「自動」上身,搖身一變,變成另一個人。
這種方法很常用,也稱「換位思考」「角色轉換」。在心理諮詢過程中,諮詢師通過想像自己就是求助者並遇到了與求助者相同的問題,然後想像自己會有什麼感受,會怎麼想,會有什麼反應,從而了解求助者的心理狀態,從而達到共情和替代性內省的目的。
就像小品中,計程車司機馮鞏和交警周濤通過互換角色,從而感受到對方工作的不易,就如馮鞏說的,「以前啊 我見你站崗的時候老愛走貓步,我以為你干過模特兒呢!現在我才明白,你是老寒腿前兆!」
而周濤也了解了計程車司機的辛苦,「我容易啊~!自從開上你的車到現在,甭說吃飯了,連口水都沒喝!一共就碰上了四個招手的。頭兩位讓別的車搶走了,第三個是個打聽道兒的!我好不容易把第四位拽上車他問我,買報么?我說 買!」
02. 什麼是人格面具?
所謂習慣,其實就是扳機點。一種情境,或者對方的一個面具,作為扳機點,激活了當事人的某個面具。由於缺乏「覺知」,當事人一直認為,自己的反應是必然的,在那種情境下只能使用那個面具,面具和情境是匹配的。
「移魂大法」就是跳出情境,擺脫「必然性」,任意換用其他面具。這是對面具的一種超越,使面具的使用不再受制於情境。
人生本來就是一齣戲,我們常常因為入戲太深,假戲真做,而給自己帶來苦惱。現在,有意識地把人生當戲來演,我們就能遠離苦惱。
翻開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這樣一段話:我們無時無刻不戴著面具。哪怕摘掉偽裝的「假面具」後所暴露出來的「真面具」,也是一個面具。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心理表現,說明他的內心是由不同的部分構成的,這些部分就叫「人格面具」。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元化,一個人只有擁有足夠多的人格面具,才能較好地適應環境。但是面具多了,互相之間難免會發生矛盾。當矛盾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內心衝突。
每當此時,我們習慣性的做飯就是壓制。
然而,作者在書中用許多真實的案例告訴我們,人格面具一旦形成,永遠不會消失。所謂消失或消滅,其實就是壓抑。壓抑的面具遲早會衝到前台,導致心理障礙的發作,或者干擾當事人的行為。所以,壓抑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最好的辦法是接納和整合。
人格面具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表現。每一個人格面具都有適宜的情境,都有存在的理由。
03. 那麼,我們要如何去治療心理障礙呢?
作者認為對於各種心理困擾的人來說,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深入了解人格特質是重中之重。事實上,不管是焦慮、抑鬱,還是完美主義、選擇困難、討好型人格......都是因為人們的人格特質之間存在衝突。如果我們能夠認識這種衝突,便找到了從心理困擾中解脫出來的方法。
第一步是識別被壓抑的面具。
如果病人正在發作,那麼,當下的面具就是被壓抑的面具。如果病人已經暫時恢復正常,那就通過病史回顧,找出被壓抑的面具。如果沒有發作,只是干擾,則要把干擾面具揪出來。
第二步,釋放面具的能量。
通常藉助於回憶、描述或表演等展示面具的方法。當求助者回憶或描述面具的時候,相應的情緒就會湧上來,彷彿進入那種情境,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認知和行為也會被帶出來。表演則更直接、更主動地把面具展現出來,把面具的能量釋放掉。
第三步,接納。
識別和展示就是初步的接納。病人原來對被壓抑的面具是否認和排斥的,從否認到識別,從排斥(或迴避)到展示,就是從壓抑(敵對或對抗)到接納。在此基礎上,採用「自我對話」「進入面具」等技術,進一步接納被壓抑的面具,化敵為友。
第四步,安置。
面具的能量釋放了,就不再「泛濫成災」了,它只對特定情境做出反應。安置意味著承認了被壓抑的面具的「合法地位」,這也是一種接納。
卡倫·霍妮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一方面希望統治一切人,另一方面又希望被一切人愛;一方面順從他人,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們身上;一方面疏遠他人,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他們的愛。正是這種完全不能解決的衝突控制著我們的生活。
著名心理諮詢師李孟潮在本書的序言中寫到:此書中,作者黃國勝醫師在正確理解了人格面具的社會適應功能的基礎上,對人格面具的分類、形成和轉化做出了可喜的嘗試,並且配合了眾多案例。
通過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對有的人來說,需要放下僵化的、厚重的人格面具,展現真我的童真,允許靈魂的黑暗浮現;對有的人,則要強化薄弱的人格面具,不能繼續赤裸奔走;有的人的人格面具太破碎,需要得到整合;有的人的人格面具太強化,需要不斷分化。
相信,翻開《隱藏的人格》一書,你會對生活中很多的心理瞬間,有一個更合理的認知。在了解人格面具的秘密的同時,認識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