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瑞典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澳軍稱它「查理斯腸子痛」,服役70年

瑞典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澳軍稱它「查理斯腸子痛」,服役70年

提起古斯塔夫,軍迷們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二戰中德軍大殺器「古斯塔夫」巨炮,不過世界上不止一款武器以「古斯塔夫」為名,二戰後瑞典設計製造的84毫米無後坐力炮也擁有這個名字,全稱應該叫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

總結經驗,提高步兵重火力水平

二戰結束的第二年,瑞典總結二戰經驗,認為鐵拳這類單兵火箭筒殺傷力可觀,但是交戰距離太近,準確度差;而那些更加專業的無後坐力炮,尺寸太大,重量太大,對於依靠雙腿的步兵來說攜行並不輕鬆。

瑞典設計師的想法比較簡單,就是立足於現有技術條件下,設計一種尺寸適於步兵攜帶的輕型無後坐力炮,同時保持火炮的射程和威力,提升步兵的重火力投放水平。

古斯塔夫家族

1948年,第一代「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M2服役,該炮主要由發射管和腳架組成,在發射管上有護板、肩托、手柄、瞄準具、握把、保險等結構。發射管用合金鋼製成,內有24條膛線,賦予炮彈旋轉穩定的能力。總體來看,M2已經具備了現代化單兵無後坐力炮的基本造型,只是時代背景不同,技術性能有所差異。

M2採用84毫米口徑,可以發射破甲彈、榴彈、照明彈和發煙彈,能夠滿足步兵大部分的作戰需求。其中發射FFV441式榴彈時,有效作戰距離1300米,可以設置觸發引爆,也可以空炸,炮彈內含850顆鋼珠,對步兵來說簡直就是一場鋼鐵暴雨。

而M2發射的破甲彈,有效射程400米,能夠擊穿400毫米均質鋼裝甲。雖然以今天的標準來看似乎不太夠用,但是與二戰時期的鐵拳一類武器相比,不管是射程、精確度還是威力,都完全上升了一個檔次,步兵藉助灌木叢、建築物的隱蔽,可以在相對安全一些的距離上作戰。

一套M2無後坐力炮全重14.2千克,一般由2名成員組成,分別攜帶火炮和彈藥,構成一個獨立的作戰單元,不必佔用太大的編製,普通的步兵排就可以獨立配置一個或多個,甚至可以直接用於加強步兵班。

到70年代,在M2的基礎上研發了M2-550,整體結構不變,但是改進了彈藥、瞄準設備,最大射程提升到2300米,反坦克作戰距離提升到700米。這個型號裝備量最大,曾跟隨英軍參與了馬島戰爭。

M3是另一種裝備數量多的型號,它在80年代服役,主要針對日益強化的坦克裝甲。火炮除了採用新的光學設備,還使用紅外夜視儀、激光測距儀,遠距離射擊精度進一步提升。彈藥方面則增加了FFV597式超口徑破甲彈、M751式串聯裝葯破甲彈、FFV551式火箭增程破甲彈等彈藥,其中FFV597最大破甲深度900毫米,已經能夠對裝備複合裝甲的主戰坦克造成實質威脅。

M3的另一個成功之處,就是用碳纖維環氧樹脂材料製作發射筒,成功降低了重量,整套發射架只有9.5千克,對步兵攜行來說已經非常方便了。

M4是最新的型號,發射管內壁為鈦合金製造,外壁用碳纖維材料覆蓋,整套重量在M3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約1千克,並且尺寸也有所降低,長度不足一米,使用的彈種也增加到11種,公司還打算研製一種超輕型炮彈。

擁有最多名字的武器

卡爾.古斯塔夫輕型無後坐力炮,自服役起就受到西方各國的青睞,先後購買裝備,至今仍然是多個國家步兵班無後坐力炮的主力,不過這些國家好像對它原本的名字並不待見,總喜歡給它取一個新名字。

美軍比較正式,稱它為突擊隊反坦克武器系統;日軍也很正式地稱它84毫米無後坐力炮,或稱,士兵們還稱它卡爾先生;英軍則稱他查理G;加拿大軍隊直接稱它84或者卡爾G;瑞典本國軍人戲稱它水管。這裡面最搞笑的當屬澳大利亞軍隊,他們稱它Charlie Gutsache,直接翻譯就是查理斯腸子痛,對於搞不懂英式語言的人來說,確實很難理解這個怪異的名字。

結語

卡爾.古斯塔夫輕型無後坐力炮,雖然是上個世紀中期開發的武器裝備,但是在不斷的升級中,融入諸多先進科技,再加上它的多功能特點,至今仍能夠滿足步兵班的作戰需求,這是它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來看,它與專業的重型反坦克導彈相比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未來如果融入制導彈藥的話,也許會擠占反坦克導彈的生存空間;可以預計的是當前他仍然會繼續服役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二戰美國M8自行火炮,一個被M7「牧師」遮蔽了光芒的小傢伙
國產037獵潛艦,小身板戰驅逐艦追核潛艇,第一代國產海洋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