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四號坦克如何從配角逆襲成功?它的成名之路寫滿了二戰德國的無奈

四號坦克如何從配角逆襲成功?它的成名之路寫滿了二戰德國的無奈

四號坦克作為二戰德軍的主力裝甲武器,無論是豐富的型號,還是將近1萬的產量,在德軍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這款被人們稱為「軍馬」的坦克,它的逆襲實在是太成功,可它為什麼被逼成了主力,又是如何實現的呢?

二戰前的德國坦克研發計劃

因為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二戰前德國的坦克發展時間整整比其他國家少了10年,在30年代初才算正式開始,要想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直接上馬如KV-1這樣的重型坦克並不現實,所以德國的坦克研製計劃很明顯的呈現穩步上升的特點。

一號坦克僅僅是讓設計師們進入狀態的熱身項目,它的作用也只是打算用來訓練人員;二號坦克則是實際意義上的輕型坦克,更多的考慮了實戰的需求,它的作用是配合其他型號坦克作戰,完成迂迴包抄等任務;三號坦克則被稱為「戰鬥坦克」,它被計劃當成坦克大軍的主力;四號坦克也只是一種輔助裝備,它的作用是配合「戰鬥坦克」,用短管75毫米炮殺傷敵步兵、火力點等目標,初期僅克虜伯公司一家生產。

按照這個規律,德國下一代的「戰鬥坦克」,也就是五號坦克,它應該是一款安裝了長管75毫米炮、體重在30噸左右的裝甲武器,到6號坦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重坦。

從這個計劃可以看出,德國的坦克研製目標很明確,也較多地考慮了德國的戰術需求,只是重型坦克的研發被滯後了,或者說還沒來得及點亮科技樹,戰爭就爆發了。

綜合指標過硬的四號

從一號到四號坦克,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有足夠的研發時間,問世時完全達到了設計目標,因此坦克的可靠性非常高。其中四號坦克在研發之初,就得到高層將領的授意,要預留更大的改裝空間,這一點對日後四號的坦克的升級尤為重要。

從坦克的三大要素來看,四號坦克早先的短管75毫米炮,在執行支援任務時足以應付二戰前中期大部分目標,更大的炮塔結構允許它改裝后座行程更長的長管75毫米炮,這一點恰好是三號坦克的弱項,因此三號坦克的改裝,只配備了尺寸更小的長管50毫米炮。

動力上,一台HL 120 TR12缸水冷式汽油引擎,能夠為坦克輸出約300馬力的動力,哪怕是體重最重的H、G型,也有12馬力/噸的動力輸出,40千米左右的時速,在二戰時期算是中規中矩。

車體防護變化很大,早期B、C型正面僅30毫米鋼裝甲,之後不斷增加到50毫米,甚至80毫米,車體兩側也從15毫米增加到30毫米,並且H型之後還安裝附加5~8毫米厚的裙甲。

四號坦克安裝更大尺寸的火炮,不斷提升的裝甲防護,導致後期型號比早期型號體重增加約7噸,但仍然沒有出現很高的故障率,火炮一樣可以正常發揮,這說明四號坦克的設計是安全過硬的。

德國的無奈

如果從德國二戰前的坦克設計思路來看,四號坦克的改進型實際上是替代了早期預想中的五號坦克,而現實中的五號「黑豹」坦克實際上擔任的是六號坦克的角色,之所以出現這種錯亂,與當時德國裝甲武器的窘境有很大的關係。

當「巴巴羅薩」計劃實施後,德軍就已經意識到中型坦克安裝長管75毫米炮的重要性,可如果按部就班的按照原來五號坦克的思路研發,就會和四號坦克的升級型重複,浪費生產資源且佔用生產線,去生產一款在性能上沒有突破的坦克型號,除了加重兵工企業的負擔之外沒什麼好處。

原本四號的大改型號,只是一種緩解措施,只為了在五號坦克大量服役前,先滿足前線部隊的裝甲需求,可是五號「黑豹」坦克雖然頂著中型坦克的頭銜,實際上卻在重型坦克的道路上一去不回頭,過於精密的結構和複雜的工藝,讓「黑豹」和「虎」式一樣,生產速度提不上去,就這樣還遭到盟軍轟炸部隊的不斷干擾,產量進一步降低。

四號坦克的一生中,原本作為「戰鬥坦克」的配角而存在,之後又被當成過渡坦克而存在,一生中都是配角,但是二戰無奈的現實壓力下,將他硬生生逼成了主力坦克,與同級別的T-34、M4戰鬥,與丘吉爾、IS-2這些重坦戰鬥,它無論從自身數量、擊敵數量來看,都是當之無愧的主力,它的逆襲成功,更多的是二戰德國兵工產能的無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二戰後轟炸機還保留了自衛火力,面對噴氣式戰機到底有沒有用?
M24狙擊步槍,最開始也是個醜小鴨,士兵抱怨打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