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濤貝勒府花園
作者走走停停
濤貝勒府花園與輔仁大學舊址
離開恭王府,從定阜街原路返回去坐地鐵。經過輔仁大學舊址,看到西邊一個門開著,試著走進去,竟然沒人攔。一直想到輔仁大學舊址里參觀的,沒想到今天得償所願,是個意外的收穫,讓我很是欣喜。
這裡原先也是王府,最早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允嵎的愉王府,清末降為輔國公,讓出王府,成為載濤的貝勒府,人稱濤貝勒府。與其他王府不一樣,濤貝勒府的府門向東,北為府邸,花園在府邸之南。
民國年間,濤貝勒府租給教會成為輔仁大學的校址。其中,北部府邸部分是輔仁男中,解放後改為北京市十三中,原貌基本不存;南邊的花園及馬廄即為輔仁大學舊址。
以前我就隔著鐵柵欄欣賞過輔仁大學的主教學樓,建成於1930年的這幢教學樓,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築,整體上是西式的磚石結構,但在屋頂及許多細部設計上,都混雜使用了不少中國傳統的建築元素。最顯眼的是正門頂上的歇山式屋頂,以及建築四角的角樓,完全是中國傳統風格的,且都覆以綠色琉璃瓦。其他,如屋頂上的仿木斗拱、正門兩側的漢白玉須彌座,乃至院子外裝飾著石獅的鐵欄杆,也都是典型的中國元素。
輔仁大學教學樓的設計師是比利時籍的傳教士和建築師格里森,據說他花了數月時間研究中國北方古典建築,最後決定藉助中國傳統建築的造型元素,來進行自己的設計。
到了樓裡面,會發現裡面空間很大,整個教學樓其實是用兩層樓圍合成的東西兩個封閉的院落,若是從空中看,平面應該是呈倒過來的一個「日」字。
兩個封閉的院子里,皆樹木扶疏,相當於教學樓里圍出了兩個花園。在東邊的院子里,有一個紀念碑,是紀念兩位在解放初土改中犧牲的兩位烈士,碑座上是輔仁大學老校長陳垣題寫的碑文,這兩位烈士應該是輔仁大學的校友吧;西邊的院子中間有一小土山,上面是輔仁大學校友會立的一座「一二九運動紀念碑」。
在民國年間,中西合璧的建築大概是一股潮流,特別是一些教會大學,如北京的燕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的復旦大學、聖約翰大學,蘇州的東吳大學,廣州的嶺南大學,教學樓都是中西合璧風格的。但體量都沒這麼大,輔仁大學教學樓就體量和精緻程度而言,在民國時期中西合璧建築中都堪稱精品,也是中國近代名建築之一。
這些大學,都是天主教會所辦,但除了上海的聖約翰大學,其他都沒取「洋名」,而是古色古香的中國名字。「輔仁」二字即取自《論語·顏回》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解放後高校院系調整,全國的教會大學都取消了,輔仁大學併入北京師範大學,現在這裡是北師大繼續教育學院。
在定阜街只能看到街邊的教學樓,到裡面才能看到,教學樓北側是個很大的花園,這就是當年濤貝勒府花園的主體。這個花園沒有恭王府花園清秀雅緻,也沒那麼多亭台樓閣,可能原來有一些後來被毀了吧。
花園裡現存最打眼的建築是一條長長的爬山廊,長廊為東西走向,與教學樓平行。長廊中段順著小小的假山而起伏,「爬」到山頂是個漂亮的圓亭,將東西兩段長廊聯接為一體。花園西南角還有一個花廳,有迴廊圍合,中間立著一塊太湖石。
除了長廊和花廳,花園四周還有一些屋子,但花園中間只有一座小亭子,基本上一大片空地,種了些花花草草和樹木。據說濤貝勒善騎術,有意在他的花園裡留有大片空地,方便騎馬。
下文作者為voodoo3_bj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撕毀了清室優待條件,皇族的奉餉徹底斷絕,載濤的家境也變得日益艱難。1925年濤貝勒府以16萬元典給了天主教本篤會,百年為期,作為輔仁大學校址。載濤在寬街的山老衚衕購置一處宅院,過起了隱居的生活。1929年新的校舍大樓在濤貝勒府花園南側的空地和馬圈舊址上修建,花園得以完整保留,1927年以後一度改稱神甫花園。
濤貝勒府花園的西部,有一個游廊環繞的別院。院北有二層歇山頂樓閣一座,面闊五間,四周圍廊。南面有三間平頂敞廳,頂上設有欄杆,兼作平台。廳前及院內裝點有有湖石和石筍,與花木相映成趣。院落以南建有一方水池,
疊石駁岸曲折嶙峋。輔仁大學時期這裡是圖書館,環境清幽,情趣盎然。下面兩張老照片都是喜仁龍在1920年代拍攝的,記錄下此處的原貌。後來敞廳和東部游廊被毀,經過前些年的修繕後重現了舊觀。但是南面的水池與湖石、石筍沒有恢復,現在仍是一片平地。
別院以北有一座八角亭,和南面的樓閣、敞廳構成軸線。在很多輔仁大學時期的合影照片上,都可以在背景里看到這座小亭的身影,永遠定格在歲月的記憶之中。
滿族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