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它帶到北京去丨雷金玉代表:「帶貨」紅茶讓村民生活更紅火
新華社福州5月20日電(記者吳劍鋒 王成)「落嶺過少上嶺多,擔柴挾竹腰背駝,忖要發財投無路,歌是眼淚淚是歌……」循著古老的畲歌一路環山而行,地處閩東的畲族坂中鄉後門坪村掩映在青山環抱間。
01:29山歌里唱著千百年來畲族人民數不盡的苦日子,也唱出人們對「走出貧困」的期盼。
坂中是閩東地區畲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鄉鎮。這裡距福安城關不遠,卻長期在貧困線掙扎。直到20世紀80年代,當地與外界的溝通仍「基本靠走」。
土生土長的全國人大代表雷金玉,對家鄉舊面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交通不便。「十多年前,小孩子到鎮里上學,得坐著農用三輪車在泥濘的山路上走上一個多小時,」雷金玉說,「落後的交通阻隔了聯繫,村民脫貧致富遲遲找不到門路。」
2015年,大學畢業不久的雷金玉放棄了在大城市待遇優厚的工作,回到老家後門坪村,被村民選為村主任,2018年更是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作為大山深處走出的畲族兒女,她決定用未來回饋這片土地。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事業的推進,家鄉發生的巨變讓她倍感欣喜:村裡的交通建設投入不斷增大,通向鎮子的水泥路打通了,汽車可以開到家門口。村民種植的茶葉、甘蔗、花生等特色農產品直接運到外地銷售,村民們的收入穩步增加,去年人均收入達到1.8萬元,村集體收入也達到了10萬餘元。
今年兩會,雷金玉不忘「帶貨」,她將村民自產的紅茶帶到了北京,「茶葉都出自本地農民之手,關係著當地老百姓的柴米油鹽,也見證著村民蒸蒸日上的生活。」她說。
在村裡工作5年,常年走村入戶的她,對「走出貧困」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去年以來,在發展特色產業之餘,她著力推進當地畲族文化保護,當地建成了民俗文化廣場、畲族文化展示館等基礎設施,讓村民在「鼓了錢袋」之餘,也「富了腦袋」。
「千百年來,畲族先民在這片土地繁衍生息,締造了豐富多彩的畲族文化。」雷金玉說,近年來,國家提出集中打造一批自然環境優美、民族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示範廊帶。家鄉寧德畲族聚居區具備建設特色村鎮廊帶的各項基礎條件,希望能被列入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廊帶建設,推動當地民族團結和鄉村振興事業邁上一個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