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精準治污,還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

精準治污,還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

◎ 陳 曦

總書記這樣說

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時指出,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

在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強化聯防聯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

「原來大氣污染比較嚴重的時候,一有晴天,大家就馬上在朋友圈裡曬藍天。」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郝吉明說,「那時,大氣污染已經成為公眾普遍關注的環境問題。」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一系列治理舉措相繼出台實施。

4月21日北京。圖片來源:中國天氣網

如今,頻繁出現的藍天已經難以刷屏朋友圈。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多項大氣污染物濃度實現大幅下降,相比2013年,首批實施《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43%,二氧化硫平均濃度下降73%,重污染天數下降81%;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了51%、42%和35%。

形勢嚴峻 「大氣十條」 重拳整治污染

「2003—2013年,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10年,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達到世界第二。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環境的破壞。」郝吉明說,一是能源以煤炭為主,煤炭用量激增;二是工業以高污染、高消耗的鋼鐵、建材、有色冶金行業為主;三是機動車產銷量世界第一,機動車尾氣已成為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四是超大型城市和城市群的出現,區域內城市連片發展,城市間大氣污染受大氣環流及大氣化學的雙重作用,相互影響明顯。這4個方面,導致污染物排放量高,中國大氣污染治理面臨嚴峻局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而且當時中國面臨的是複合型污染。所謂複合型,一是多種污染源複合,如工業企業排放、揚塵、機動車尾氣排放等;二是多種污染物複合,包括一次污染物,即直接排放的污染物,以二氧化硫為代表,以及二次污染物,即大氣當中經過複雜的化學、物理反應轉換形成的二次氣溶膠粒子。」郝吉明表示,「中國發展的路徑如何可持續?生態環境的改善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是社會穩定、政治穩定的表現,也是『為人民謀福利』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這種背景下,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打響了史無前例的藍天保衛戰。

「大氣十條」的發布實施,開創了中國大氣治理的3個第一:它是國務院頒布的第一個關於大氣污染的行動計劃;第一個以改善空氣質量為核心的計劃;第一個以控制PM2.5為主要對象的行動計劃。

「大氣十條」從3個方面推出一系列舉措,重拳出擊。漂亮的「組合拳」效果顯著。

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我國煤炭消費總量下降3億多噸,5年內實現3100億千瓦時電代煤、200億立方米氣代煤,建設完成10項特高壓輸電工程,淘汰治理無望的小型燃煤鍋爐20多萬台;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淘汰落後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鋼鐵2億多噸、水泥2.5億噸等,2017年1.4億噸地條鋼全部清零,清理整頓「2 26」城市涉氣「散亂污」企業6.2萬餘家;在重大減排工程方面,全國燃煤電力機組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億多千瓦,推進重點行業提標改造,煙氣排放達標率由52%提高到90%以上,淘汰黃標車2000多萬輛,油品質量5年內連跳兩級。

攻堅克難 科技助力 藍天保衛戰

2017年,「大氣十條」第一階段收官時,當時的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委託中國工程院做過一次評估,評估提出要打贏藍天保衛戰,必須堅持科學技術引領,加大釋放能源、產業、交通結構,以及城市管理的污染減排能力。

郝吉明說,「十五」期間,國家第一次把環保技術研究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十一五」期間也做了大量技術準備,目前應用比較好的是電除塵技術、布袋過濾技術、電袋結合除塵技術、高效脫硫技術、低氮燃燒和催化轉化控制氮氧化物技術等。「這些技術支撐了燃煤電廠的超低排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氣十條」頒布以後,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啟動PM2.5形成機制、控制技術和健康效應重大研究計劃;2016年科技部全面實施「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專項,強調科技、產業和區域聯動;為打贏藍天保衛戰,2017年,針對大氣重污染最突出的時段(秋冬季)和區域(京津冀周邊),多部門和單位聯合啟動了「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以下簡稱大氣攻關)。項目集中了全國的優勢單位、優秀科學家,針對最突出、最難啃的「硬骨頭」,採取了「釘釘子」式的攻堅。

以天津為例,天津跟蹤研究工作組跟蹤分析了2013—2018年以來天津所有大氣重污染過程。從其中25次典型的長時間重污染過程分析出,硝酸鹽、有機碳、硫酸鹽等是PM2.5的主要化學組成成分,佔比在40%—60%。工作組還分析出天津市的大氣污染是污染物本地積累、區域傳輸和二次轉化綜合作用的結果。

科學的檢測和分析同時也驗證了天津市治污減排取得的成效,2013—2018年天津市採取的治污措施使PM2.5濃度同比下降36.6%,區域協同控制使天津市PM2.5濃度同比下降9.2%。

空氣質量的明顯改善證明我們的大氣污染防治戰略方向是正確的,但隨著污染治理的不斷深入、治理難度會越來越大,更需要科技手段的支撐和助力。

成績顯著 多項污染物 濃度大幅下降

「老百姓有獲得感、有認同感,這是最重要的。」郝吉明列舉了最新的大氣污染治理數據:2019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13年增長48%,能源消費量和民用汽車保有量分別增長15%和99%,而多項大氣污染物濃度實現了大幅下降。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從國家層面開展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推進區域空氣質量逐年改善。其中珠三角9個城市的PM2.5平均濃度從2015年起,連續5年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目標年、關鍵年。

4月21日,天津。圖片來源:中國天氣網

對未來的治理工作,郝吉明坦言:「挑戰還是比較大的,目前整體污染物排放量仍然比較大,我們還面臨發展和環境的雙重壓力,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不平衡等問題。」

據介紹,目前中國大氣污染物主要有5類,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氨、揮發性有機物等。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傳導存在著逐級遞減的問題。

郝吉明說:「現在有的地方對生態文明思想理解不深不透,有緊抓經濟而放鬆環保的傾向。大氣污染控制走到今天不容易,環境保護就相當於往山上推石頭,越推越累越難推,但是你不推到頂,不堅持推下去,是沒有出路的。」

雖然仍面臨不小的挑戰,但郝吉明堅定地表示:「我們堅信一定能打贏藍天保衛戰,向國家和人民交上滿意的答卷。」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張琦琪(實習)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落實才是硬道理,落細才能見成效
21年,不會忘卻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