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開啟你的元認知,將經歷轉變為經驗

開啟你的元認知,將經歷轉變為經驗

是否有過這樣的一種體驗,如果我們要從A點步行去B點。

第一種情況,你是自己走的。實現查過地圖,走在路上不太確定的時候在攔下一個慈眉善目的大娘或者大爺問問路,幾經周折,來到了B點。

第二種情況,你還是自己走,手裡多了一個手機,手機上有XX地圖,於是你就一路導著航就從A來到了B;

第三種情況,你是和別人一起走的,隊伍中也沒有人認識路,於是就有人一路打聽,加上研究地圖,於是也到了B點;

第四種情況,你也是和別人一起走的,但是隊伍中有一個認識路的人,於是大家就在他的帶領下愉快的從A來到了B。

那麼,問題來了,請回想一下自己的經歷,誠實的面對自己,在上面提到的這4種情況下,如果去除外界的幫助(認識路的人和導航軟體),經過哪種情況的你,可以更順利的從B再回到A呢?

上面的情況大致分為2種類型。

其一,你人在其中,心在其中。

每一步的選擇在你,你在不停的做分析判斷,不斷的在問自己,哪一個方向是對的?走哪一條路更快?在距離差不多的情況下,這條路是否比那條路更好走一點?樹蔭更多一點?前面走到某某大樓就該左轉了?

就算是有導航或者有認識路的人帶領著,沿途你也在看著,走到哪裡拐了,這個拐彎的地方有什麼標誌物,往哪個方向拐了,你有都知覺在體驗。

這樣下來,每個過程你都熟稔於心,再走一趟,絕對沒有問題。

其二,人在其中,心不在其中。

導航說右拐,咱就右拐;帶路的人說左拐,我就左拐,反正有人指路,我自然不必操心。一路怎麼來的我不知道,反正,路上聽的郭德綱的相聲倒是挺有意思的。讓我再走一趟,行啊,剛才帶路的那個哥們呢?

不論哪種情況,都是活生生的從的A走到了B,沒有多走多少,也沒有少走多少。有心,你就多了一個經驗,知道了從A到B應該怎麼去走。不關心,不在乎,無所謂,那麼,你就只得了一個經歷,卻依然不知道從A如何能到B,或者從B如何回到A。

同樣的經歷,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很多人都有一種誤解,認為只要是我們經歷過的事情,下次就一定還會幹;更有甚者,認為只要是我們經歷過的,類似的事情,我們也能幹的很好。這是一種典型的將經歷當作經驗,將經驗當作能力的概念不清。

職場上,有種狀態你肯定見過的。比如,同期招聘進入公司的一批新的員工,剛來的時候,大家乾的活都差不多,可為什麼幾年之後,在能力上的差距是越來越大呢?以至於有的人必須離開,有的人卻在職位上,不斷的向上呢?

對於我們每天的工作而言,都是一種經歷,干與不幹、干多干少或者怎麼去看取決我們的態度,而這個態度在時間的槓桿下,將會成倍的放大,最終體現在我們和別人的差距上。

同樣經歷一件事情,有心的,會在其中不斷的問自己,我應該怎麼做?這麼做好還是那麼做好?這件事為什麼老同事那麼做?是不是還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我們經常將其表達為一些我們所熟知的詞語。比如,這個同志很有上進心啊,有心人啊,很努力啊等等。有這種態度的人,會不斷的為問題找解決方法,而不是隨意的用想到的第一個方法來解決問題。

舉個我自己遇到的例子。由於經常需要在不同格式的軟體之間複製與粘貼,格式經常會錯亂。比如,從網頁上複製一些內容貼到EXCEL的時候,有時會莫名其妙的出現一些空格。當行數較少的時候,我採取的方式是將空格一個個刪去。有一次,無意間聊起這個話題的時候,有位同事告訴我說說,可以用查找替換的方式去一次性批處理這個問題。

我驚訝的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同事回答說,如果是3,5行,一個一個的去刪除空格還行,如果200行呢?再說,EXCEL這麼強大的工具,肯定有辦法的,你找啊。

將經歷轉化為經驗的關鍵

這種不斷的審視自己思維過程的態度,我們稱之為元認知。是否開啟了元認知,是是否可以將經歷轉化為經驗的關鍵。

總是尋找辦法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就事論事的「渡過」問題的情形,這就是元認知開啟後的一種體現。

之前的一位領導經常和我說,要用方法解決問題,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J.H.Flavell)的觀點,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關於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對思維和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

元認知包括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控制。例如在教學心理學中常提到「學習如何學習」,指的就是這種次認知。元認知的實質是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

1956年,哲學家Alfred Tarski為引進了「meta」即「元」的概念。他認為,元什麼即關於什麼的什麼("metawhatever" refers to" whatever aboutwhatever")。

就拿上面提到的元認知來說,元認知就是關於認知的認知;再拓展一下,元能力呢,就是關於能力的能力。(正在醞釀一篇文章,就是關於哪些能力是元能力,是能力的能力,其他能力建立在這些能力的基礎之上的)

元認知給人的感覺就像幹細胞,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成長為不同的器官。

幹細胞是一類尚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原始細胞,是我們機體的起源細胞,其特點之一就是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種的功能細胞,能夠被培育成肌肉、骨骼和神經等等200多種人體細胞、組織和器官。

形成新的大腦溝回

當元能力開啟後,個體在經歷的過程,首先會有知覺,明白自己身處在某件事的其中。

有點類似於上帝視角,就像從高空中在看著自己在幹什麼。

然後,自己觀察自己在經歷的過程中,不斷的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哪些事情幹得好,哪些幹得不好,是不是還有其他的辦法可以用來解決這個問題,這麼做是對的嗎等等。

所謂的用心指的就是不斷的在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的過程。

當這個經歷結束後,在不斷的自審中,通過自己與自己的對話中,個體的大腦將在這個經歷的過程中學到新東西以新的溝回的方式固化在大腦中,形成了一個新的路徑,在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建立了新的連接,之後,在某種觸發機制的影響下,這條新的路徑將被打開,體現在我們日常的表達中就是經驗!

僅僅干過,充其量只能是經歷,只有在態度的發酵下,才能轉化為經驗!

這種期望自己成長或者有所成的態度,就是開啟元認知的鑰匙。

沒有開啟元認知,走過,路過,也會錯過!

V公號搜:大腦幫(Brainlearning)關注!

? ? ? ??? ? ?? ? ? ?點亮「在看"

,給我鼓勵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腦幫 的精彩文章:

《每天多出2小時》:一天26小時,原來是這樣實現的
善於即興發言是不是很有魅力?做到「4個有」,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