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明日凌晨,美國重啟發射!

明日凌晨,美國重啟發射!

◎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計劃美東時間5月30日下午3時22分(北京時間5月31日3時22分)開展首次商業載人飛行任務,這也是自2011年美國太空梭退役以來,首次在本土開展的載人航天任務。

此次載人航天發射任務原定於當地時間27日下午4時33分開始,但由於天氣情況惡劣,該任務在執行前不到20分鐘被迫取消。

這次發射任務引起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興趣,27日,特朗普拖家帶口帶著妻子梅拉尼婭、女兒伊萬卡等乘坐「空軍一號」前往發射中心觀看發射,準備目睹歷史。結果,天公沒給面子,讓特朗普一家人撲了個空。

隨後,他在社交網站上表示,期待著推遲後定於30號周六的火箭發射。不知這次特朗普是否會真的再次來到現場觀看。如果再因天氣原因推遲,下一個發射窗口是北京時間6月1日3:00。

這次發射任務為什麼引起這麼大關注呢?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如果此次任務發射成功,美國有可能告別依靠俄羅斯前往國際空間站的歷史,商業載人航天的大幕也將由此拉開。但此次發射任務仍面臨一定風險。」

「載人龍」飛船亮點紛呈

在本次發射任務中,SpaceX將藉助「獵鷹9」號火箭和「載人龍」飛船,將宇航員鮑勃·本肯和道格拉斯·赫爾利送往國際空間站,這兩位航天業的「老兵」已於5月20日前往肯尼迪航天中心待命。

身著SpaceX宇航服的NASA宇航員道格拉斯·赫爾利(左)和羅伯特·本肯。圖片來源:NASA官網

美國宇航員上次從本土飛往國際空間站是在2011年,當時赫爾利及其同事乘坐「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從肯尼迪航天中心39A發射台(此次任務也從這裡啟幕)升空。時隔近10年,赫爾利再次從此踏上前往太空的飛船——他見證了美國太空梭時代的落幕,或許,也將見證載人商業航天時代的開啟。

據龐之浩介紹:「載人龍』飛船有不少技術突破,比如使用了新的超級天龍發動機系統、觸摸控制屏和更耐用的熱防護層等眾多下一代航天器技術。」

龐之浩解釋說:「如果在『獵鷹9』號發射『載人龍』的過程中火箭出現故障,載人飛船將不使用逃逸塔,而是使用自身配備的超級天龍座發動機進行發射逃逸,這一方案的好處是逃逸系統全部在飛船上,具備了全程逃逸能力;另外,整套系統簡化了整流罩,提高了宇航員的安全性;而且,這套逃逸系統還能重複使用。」

載人龍飛船外觀。圖片來源:SpaceX

「此外,由於飛船底部採用了新型隔熱材料,飛船再入大氣層時可承受多次高溫而不會出現嚴重退化,因此能更好地保護宇航員,而且,也有利於乘員艙的多次使用。此外,這一飛船執行月球或火星飛行任務時也無需任何改動。」

龐之浩指出:「載人龍」飛船可容納7名宇航員,而「聯盟」號飛船每次只能搭載3人。更重要的是,「載人龍」飛船既可以與國際空間站自動對接,也能在航天員的手動控制下完成對接,控制精度更高。」

龐之浩強調說:「『載人龍』飛船的一大亮點是取消了可展開太陽電池翼的設計,而是採用非加壓艙半包圍體裝式太陽能電池板,這是一大創新。這樣可以避免出現展不開的故障,而且比展開式太陽能電池翅膀使用率高,效能更好。」

「此外,該飛船具有未來太空感,徹底改變了以往載人飛船『重功能,輕設計,無美感』的通病,讓搭乘『載人龍』飛船變成一種太空享受、時尚有品」。

告別花錢買座位?

龐之浩說:「如果此次發射成功,不僅可以為NASA節省大筆開支,也意味著NASA可以告別從俄羅斯花重金買座位的歷史。」

2011年,NASA為省錢讓太空梭退役,此後,一直依賴俄羅斯「聯盟」號飛船送美國航天員進出國際空間站。

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道,為購買一個「聯盟」號飛船的座位,NASA需要向俄羅斯支付9000多萬美元。而且,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NASA監察長保羅·馬丁的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7月,美國為使用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向國際空間站運送宇航員已累計向俄方支付了39億美元,對NASA來說,這也是一筆不菲的費用。

為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2014年,NASA啟動「商業載人航天計劃」,與波音公司和SpaceX公司分別簽訂了42億美元、26億美元總價值68億美元的合同,建造安全可靠兼具成本效益的火箭和太空艙系統,這兩家公司提交的方案分別是「載人龍」飛船和「星際客機」飛船。

NASA時任局長查爾斯·博爾登當時宣布2017年會重啟本土載人航天項目,但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出現的一系列技術和而資金問題,以及重大機構重組等,導致該項目一再拖延。

「載人龍」飛船。圖片來源:美國太空網

2019年,事情迎來重大轉機!

據龐之浩介紹,2019年3月,一艘無人駕駛的「載人龍」飛船自動與「國際空間站」對接,成功進行了首次無人測試飛行,圓滿完成了「驗證1」(Demo-1)任務。

不過,2019年4月20日,在佛州卡角的無載人測試首飛飛船在例行靜態點火時突發爆炸,「這讓高歌猛進、一路領先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商業載人航天計劃緊急剎車」。2019年11月14日,「載人龍」飛船低調完成靜態點火測試,驗證了「載人龍」飛船超級天龍座推進器的安全可靠性。

龐之浩介紹說:「2020年1月19日,編號為C205.1的『載人龍』飛船,漂亮地完成了『發射中逃逸試驗』(In-flight Abort Test),為『載人龍』首次真人首秀做好最後、最關鍵的鋪墊。」

另外,NASA批准了SpaceX採用所謂的「注後即射」(load-and-go)方案,即在航天員進入「載人龍」飛船後再為「獵鷹9」號火箭加註液氧和煤油推進劑,評審認為,這一方案風險最小。

龐之浩說:「如果此次發射成功,不僅意味著NASA可以告別從俄羅斯花重金買座位的歷史,也意味著NASA可以騰出手來,將往返空間站的任務交給商業公司,而自身則專註於月球、火星等更遙遠的深空探索領域。」

仍存在一定風險

龐之浩最後強調指出,為了安全,天龍座發動機靜態點火測試上千次、降落傘測試接近100次、海上救援回收飛船測試數十次…… 「儘管如此,『載人龍』首次載人飛行仍存在一定風險。」

龐之浩解釋說,一是它僅僅進行了一次無人飛行,就進行載人飛行,本身風險就比較大。以往美國、蘇聯、中國發射載人飛船,至少要先進行4次無人飛行,而且每次都會發現一些問題,然後改進。當然,也有第一次就載人的——美國太空梭,但後來多次飛行後,才發現太空梭既昂貴,風險又大,所以飛行了135架次後提前退役了。

他強調說:「另外一個風險就是它採用的新型逃逸系統,也是只進行了一次無人試驗,一次成功不代表成熟。如果火箭真出事,新型逃逸系統能否管用很難說。另外,發射『載人龍』的『獵鷹9』號是通用火箭,不是專門的載人運載火箭,曾經發射失敗過,這也是個危險因素。」

「獵鷹9」號火箭和「載人龍」飛船佇立於發射台,等待發射。圖片來源:美國太空網

美國航空航天局對這次發射的總體風險評估是1/60。它包括發射失敗、航天員人身安全、不能按計劃抵達國際空間站等多項風險。太空梭第135架次發射前的總體評估風險係數1/90。不過,這次航天員人身安全風險為1/276,所以航天員還是很安全的。

龐之浩表示,美國曾經歷過2次太空梭發射失敗,犧牲了14名航天員,但在每次失敗後,經過改進還是繼續發射,因為無可替代。即便這次發射失敗,也不會改變NASA和SpaceX改進技術繼續發射的步伐。因為另外兩種在研的載人飛船,即波音的「星際客機」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獵戶座」不給力:一是從時間上看滿足不了需求,進度很慢;二是「星際客機」首次無人試飛還不如「載人龍」無人試飛,沒能與空間站對接;三是它們的成本也大大高於「載人龍」。

「所以,萬一此次發射失敗,美國有可能像當年阿波羅1號出現失敗後,會推遲載人航天的發射時間,多進行幾次無人飛行,把主要問題都解決後,再進行載人飛行。」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陳可軒

審核:王小龍

終審:冷文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怎麼開會?怎麼上學?何時摘口罩?官方建議來了
「建議歸國留學生入學高職高專」引發激辯,職業教育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