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遼金時期女真人的「鷹路」

遼金時期女真人的「鷹路」

遼、金「鷹路」

作者北方洪牧

鷹路,是見於《遼史》《金史》,對沿松花江、黑龍江順流而下,直抵黑龍江入海口鄂霍次克海、庫頁島交通線的稱謂。鷹者,指俊禽海東青。在這條大路的末端,有廣闊的大海,和海岸嵯峨的山岩,那裡是海東青的故鄉。《契丹國志》說:「五國之東接大海,出名鷹,自海東而來,故名海東青。」而自遼、金始,由於捺缽和畋獵的需要,海東青成為部族圖騰、貢品之首。產自五國部的海東青,就是沿此線送往京師(遼上京臨潢府、金上京會寧府或金中都)的,《遼史》「貢鷹道」所記即此;又,《金史》記「五國蒲聶部節度使拔乙門叛遼,鷹路不通」,是正史最早出現「鷹路」地名的文字記載。

東北邊地夏短冬長的自然環境,賦予鷹路以水路、陸路、冰雪江道兼用的特色。松花江自由式曲流漫灘,造就了沿岸寬敞的河谷地,陸路暢通無阻;夏日行船,浮江而下;冬季冰凍三尺,江河被積雪覆蓋,平坦如砥。世代生活在這裡的五國部土著民族,習慣以馬爬犁、狗爬犁作為交通工具,似車無輪,疾馳如飛,一日可行三百里,是中華古代交通,和東北邊塞風情的獨特景觀。

鷹路歷史文化積澱同樣豐富,半部遼、金史,就是在「鷹路」的舞台上演繹的。契丹皇帝「春捺缽」,「長春州,本鴨子河春獵之地」,從上京浩蕩而出,入女真境鉤魚、捕鵝,海東青是須臾不可離的「馴服工具」;而海東青產地的五國部,時附時叛,契丹統治者惟借女真力量打通鷹路,強索海東青,「歲歲求之女真,女真至五國,戰鬥而後得,女真不勝其擾」。尤其契丹使者的霸道無理,是女真人最不能忍受的。「天使所至,百般需索於部落,稍不奉命,召其長加杖,甚者誅之,諸部怨叛」。又,「歲遣使者,稱天使,佩銀牌自別,每至女真國,遇夕,必欲美姬艷女,薦之枕席。」如此,契丹使者與女真結怨甚深,為阿骨打「集女真諸部兵,擒遼障鷹官」,繼而扯起反遼大旗埋下伏筆。

歷史上悲愴的徽欽二帝「北狩」,也是沿鷹路到達五國城。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年)七月十五日,「徙昏德公、重昏侯於鶻里改路(鶻里改即胡里改)」,即指徽欽二帝韓州——五國城這一段松花江水路行程。自韓州啟蹕,走韓州——烏惹泰一小段陸路,至烏惹泰登船,舟行四十六天,於九月二日到達五國城。烏惹泰,又名嗢熱、兀惹。據《契丹國志》,「嗢熱者,國最小,不知其始所居。後為太祖徙置黃龍府南百餘里,曰賓州,州近混同江,即古之粟末河,黑水也」。徽欽二帝五國城行宮,即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松花江、牡丹江匯合口「五國城遺址」。

遼代鷹路,即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咸州(前黃龍府)——五國部交通路線。遼代稱生女真部以東,渤海國黑水靺鞨後裔,即今黑龍江省依蘭縣以北,松花江及黑龍江下游散居的土著部落為「五國部」。《遼史·地理志》載:「五國部剖阿里國、盆奴里國、奧里米國、越里篤國、越里吉國,聖宗時來附,命居本土,以鎮東北境,屬黃龍府都部署司」。又《遼史·聖宗紀》:重熙六年(1037年) ,「八月己卯,北樞密院(遼最高軍事機關)言,越棘部(越里吉國)民苦,其酋帥坤長不法,多流亡;詔罷越棘等五國酋帥,以契丹節度使一員領之」。這是大遼經略東北極邊,在生女真、五國部地區設置節度使之始。五國部節度使隸屬黃龍府都部署司,由契丹人領之,說明遼對生女真、五國屬國、屬部的統治,已超出了一般羈糜性質。

遼代鷹路起點,為遼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波羅城遺址」,和中京大定府。遼太祖、太宗之世,建元神冊,在松漠內地仿「五京」之制建巍峨皇都,號為上京,府為臨潢,以近潢水,今西拉木倫河得名。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之地龍化州,今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西孟家段村古城,位於臨潢府東南,以兩重鎮相對,龍化州城稱東樓,臨潢府稱西樓。

遼屬國、屬部地域寥廓,東至於海。居住在東流松花江自三叉河至牡丹江入松花江匯合口一帶者,為未著遼籍的女真部落,即「生女真」,再東東為「五國部」。以今地推定五國酋帥居地為,「越里吉國」,今哈爾濱市依蘭縣「五國城遺址」;「盆奴里國」,今黑龍江省湯原縣香蘭鎮雙河村「桃溫萬戶府故城遺址」;「越里篤國」,今黑龍江省樺川縣悅來鎮萬里河村「瓦里霍吞古城」,「奧里米國」,今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敖來鎮敖來村「奧里迷古城遺址」,俗稱西古城。「剖阿里國」,今俄羅斯伯力(哈巴羅夫斯克)。契丹節度使駐地「越棘部」即「越里吉國」,為五國部會盟之城,史稱「五國頭城」。

遼代鷹路路線之一,「春捺缽」草道接混同江水路、陸路。春捺缽地鴨子河,即混同江(《遼史·興宗紀》「詔改鴨子河曰混同江」)。水路沿今東流松花江浮江而下;陸路利用松花江冰雪江道,或江岸台地行走。春捺缽以鉤魚和捕鵝為主。《遼史·營衛志》中有一段散文行筆,再現了「鉤魚射鵝滄海東」(蘇轍詩)盛大、熱烈的場景:「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帳,約六十曰方至。天鵝未至,卓帳冰上,鑿冰取魚。冰泮,乃縱鷹鶻捕鵝雁。晨出暮歸,從事弋獵。」「皇帝每至,侍御皆服墨綠色衣,各備連錘一柄,鷹食一器,刺鵝錐一枚,於濼周圍,相去各五、七步排立。皇帝冠巾,衣時服,系玉束帶,於上風望之。有鵝之處舉旗,探騎馳報,遠泊鳴鼓。鵝驚騰起,左右圍騎皆舉幟麾之。五坊擎進海東青鶻,拜授皇帝放之。鶻擒鵝墜,勢力不加,排立近者,舉錐刺鵝,取腦以飼鶻。救鶻人例賞銀絹。皇帝得頭鵝,薦廟,群臣備獻酒果,舉樂。更相酬酷,致賀語,皆插鵝毛於首以為樂。賜從人酒,遍散其毛。弋獵綱鉤,春盡乃還。」春獵時間是正月上旬至四月。鉤魚後有「頭魚宴」、「頭鵝宴」,相當中原皇帝的親耕大典。

遼代鷹路路線之二,契丹與女真傳統道路。即先行上京-中京,再經韓州,今遼寧省昌圖縣八面城;信州,今吉林省懷德縣秦家屯古城;後黃龍府,今吉林省農安縣;賓州,今吉林省農安縣靠山鎮紅石村廣元店古城;至今黑龍江省雙城縣花園屯古城,渡淶流水、混同江;陸行五國頭城越里吉,今哈爾濱市依蘭縣五國城遺址。

從道路歷史演化觀察,遼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咸州,是渤海國「契丹道」向松漠腹地延伸部份。渤海國扶余府,即前黃龍府古城,今開原市老城街後三檯子村黃龍崗塔子溝山上城和山下城,老城街西北五里距。遼咸州,今開原市老城街鐘鼓樓東北隅。鷹路咸州——五國部,則為渤海國「黑水道」,遼五國部即渤海國時期黑水靺鞨居地。勿吉國乙力支朝獻路、唐代渤海國黑水道,是遼、金鷹路歷史翻過的一頁。咸州或曰前黃龍府,為遼河平原接松嫩平原大道咽喉、鎖鑰。與前黃龍府並列的另一個四路通衢的交通要衝,則是西祥州,南通後黃龍府,東蔽賓州(靠山廣元店),北接益州(小城子),為遼代東北第一個驛傳樞紐意義的城邑、重鎮。

到了金代,上京會寧府成為鷹路起點,即上京會寧府——胡里改路交通線。《金史·地理志》「金之壤地封疆,東極吉里迷、兀的改諸野人之境」。金時稱今牡丹江為胡里改江。胡里改路路治,在牡丹江入松花江匯合口哈爾濱市依蘭縣「五國城遺址」,遼五國部節度使駐地。金上京會寧府——胡里改路,即遼代鷹路進入松花江以下路段。據《金史·地理志》,「胡里改路,國初置萬戶,海陵例罷萬戶,乃改置節度使。承安三年,置節度副使。西至上京六百三十里,北至邊界合里賓忒千戶一千五百里」。「合里賓忒」,在今俄羅斯阿穆爾河(黑龍江)下游阿紐依河口,彼地屬遼五國部之近海的「剖阿里國」。金朝在黑龍江下游敦敦河口設哈里賓忒千戶,隸屬胡里改路(今依蘭)治下。即是說,鷹路的末端依舊是黑龍江入海口。

鷹路是女真人的家鄉故道。早在始祖函普時代,黑水靺鞨後裔完顏部女真居「仆干水(隋唐時代對牡丹江稱謂)之涯」,到獻祖綏可,率部沿松花江鷹路溯水而上,居安出虎水(女真語名阿什河),「力農積穀,練兵牧馬」。現代考古挖掘,在此一線松花江干支流兩岸階地上,發現密集的金代古城遺址分布,阿什河、拉林河、呼蘭河各十幾座,松花江一直延伸到黑龍江口,一字排開有四十幾座。

中京大定府

咸州城(遼)-咸平城(金)今遼寧省開原市老城街鐘鼓樓東北隅,咸州城和咸平城兩城遺址同為一地,存遼金崇壽寺塔。《遼史·地理志》載:「咸州,本高麗銅山縣也,渤海置銅山郡。地在漢侯城縣北,渤海龍泉府南。地多山險,寇盜以為淵藪,乃招平、營等州客戶數百,建城居之。初號郝里太保城,開泰八年置州。兵事屬北女真兵馬司,統縣一。」這裡的統縣一,即指咸平縣(附郭),此為金代更名咸平城埋下伏筆。

第二站??漢州站「兩志」開原山川附圖「漢州墩」即此,開原城北,馬仲河左岸;文中記為「漢州烽墩」,屬鎮夷堡。據史家所考,遼、金諸州並無漢州一名,或以地近韓州,訛韓為漢耳。《奉天通志》:「考今昌圖城北二十里,有地名四方台,地勢突起,是處有墩台遺迹,高約三丈,疑即志所稱漢州烽墩也。」而今昌圖城北、老城鎮、泉頭鎮一帶,明置墩、台簇擁,墩者非台,且邊台、路台中並無「四方台」其名,《奉天通志》其說尤不足據。

第三站??歸仁站今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四面城鎮。《奉天通志》:「所謂歸仁城,當指今四面城而言,由開原北行以達信州,此為必由之路。」1999年四面城內出土殘碑一塊,上刻「遼東之地為州者五十有四,而安州即其一也。……蓋取民之所歸,惟歸有仁之意。」可證歸仁即遼之安州;金因之,後改安州為歸仁縣,細河(今二十家子河)之南四面城是為縣治。元、明則為歸仁站矣。

第四站??賈道站即夾道店、賈道鋪,今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四合鎮。賈道鋪在遼金時期為舊線驛傳樞紐及標誌,在四面城以北地方,稱「懷方館」。元、明易名賈道鋪。賈道鋪北偏東一百一十里至韓州。

第五站??韓??州今吉林省梨樹縣白山鄉岫岩村「偏臉城遺址」。遼、金時期謂奚營、九百奚營,以古城坐落於昭蘇台河右岸,又稱昭蘇城、列蘇城,音轉梨樹城。古城輪廓東斜,形似偏臉。遼代韓州州治曾三易其地,王寂《遼東行部志》記載最後一次是因地「州非沖途」,而從柳河縣(昌圖縣八面城鎮)遷至「舊九百奚營」(即「偏臉城遺址」),是為本線驛路之韓州。曹廷傑《東三省輿地圖說》「八面城即韓州考」記,道光元年,吉林將軍富俊,赴昌圖廳八面城查辦地畝,得一出土銅鏡,背面鑄楷書「韓州刺史」四字,可證今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八面城遺址(柳河縣),為金之韓州,與本線「開原北陸路」之韓州,實為兩地。洪皓「松漠紀聞」記奚營南至「楊柏店四十五里」,又「奚營西至咸州南鋪二百二十里」。

第六站??信州城今吉林省公主嶺市(舊稱懷德縣)秦家屯鎮「秦家屯古城遺址」。《遼史》記本越喜故城,渤海置懷遠府,遼聖宗開泰七年(1018年)以地鄰高麗置信州,以所俘漢民實之。《金史》記信州為彰信軍刺史,領武昌一縣。曹廷傑《東三省輿地圖說》有「懷德縣即信州考 」專論。

第七站??斡木城地址無考。但「城」字卻是一個有用的線索,於信州城和龍安老道求之不難。

第八站??龍??安今吉林省農安縣農安鎮。黃龍府又是連結燕京析津府、東京遼陽府與上京臨潢府兩條驛路通衢要衝。水運則有伊通河、飲馬河和第二松花江與各地舟楫相通。金代稱黃龍府為濟州、隆州、隆安府。農安、龍安、隆安皆同音異字。

第九站??海西賓州站今農安縣靠山鎮紅石村廣元店古城。加註「海西」,說明自此驛路進入海西地區。《析津志》所載「西祥州——末末吉」驛路之第二站「賓州站」。古城在松花江與飲馬河匯流處,雄鋸臨江高崖,地當黃龍府東北溝通松花江要道,北接益州,南連祥州。

把「海西賓州站」比定於今農安縣靠山鎮紅石村廣元店屯古城,是學界較為一致的說法,但若以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第三十四程印對,「自托散(即托散勃堇寨,今吉林省德惠市郭家鎮向陽村後陽屯古城)九十里至漫七離孛堇寨(今長春市農安縣靠山鎮古城),道傍有契丹舊益州、賓州空城」,似難相符。渤海賓州老城,到金代風雨剝蝕,已是一座空城,又從明代而至於今更可想而知了。

五國部

附:最早稱此線為「鷹路」的史籍。《金史》:

「繼而五國蒲聶部節度使拔乙門叛遼,鷹路不通。」

滿族文化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滿語母語留存地三家子村
韓國和中國繪製的渤海國疆域為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