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00多年前,美國為什麼對中國這麼好?

100多年前,美國為什麼對中國這麼好?

19世紀末,正值晚清,自1840年曾經的天朝上國被英國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起,西方列強就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其中最顯眼的是英、俄、德、法、日等國,它們的方式或是通商、或是強租、或是割地、乃至直接以戰爭方式明搶,威逼利誘,無所不用其極,目的卻都是一個——侵犯中國主權。

不少人也發現,當今世界的大佬——美國,在當時的中國存在感卻似乎並不太強。

美國也和中國簽訂了一些不平等條約,其中沒有割地或單獨賠款之類的要求,雖也是不平等,相比英俄等國卻要溫柔得多。

更令人難以思議的是,1898年3月,英國為對抗俄國和法國對中國的侵略,邀請美國一起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時,時任美國總統麥金萊竟表示拒絕,他說:「我們不願意放棄門羅主義的傳統去干涉一個國家的內政。」

即使到了9月,美國接受了門戶開放的對華政策後,又作出了三次聲明,其中有兩條,看得讓中國簡直感動:

美國政府絕不承認任何國家在中國的所謂利益範圍或租借地內的排他性權利或控制權;中國現行條約稅率適用於所有勢力範圍內一切口岸(自由港除外)所裝卸的貨物,此種稅款由中國政府徵收。

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即將佔領天津前,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又對七國發出通告重申:

「美國政府的政策是尋求一種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的目的是能夠給中國帶來永久的安全與和平;維護中國領土與行政的完整;保護一切友好國家在條約和國際法保證下的一切權利;維護世界各國與中華帝國各地之間的平等、公正貿易的原則。」

「維護中國領土與行政的完整」,這樣的文字出自列強美國,簡直讓人懷疑美國總統和大清皇帝是不是鐵哥們。

加上美國傳教士在中國創建或參與創建了很多大學,其中包括清華、燕京、聖約翰、東吳、金陵等名校,出過不少精英人才。

由於以上種種,有人認為100多年前,美國對中國是真的好,不同於其他一心只想瓜分中國的列強。

海約翰,美國著名外交家、政治家

那麼問題也隨之而來,一百幾十年前,殖民地浪潮席捲全球,強國的海外領地比比皆是,代表者就是英國,美國本就脫胎於英國,是由北美殖民者建立的國家,為何美國的對華政策會與他國反差如此之大。

當時中國與美國並無什麼淵源,它對中國為什麼要這麼好?莫非真如老布希1991年《國情咨文》中所說「美國作為自由的燈塔,應該照耀世界」嗎?

我們逐一分析下美國給中國的種種好處,或可得到結論。

首先要看美國自身的時代背景。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爆發,引發英國連續頒布五條《強製法案》作為回應,拖到1775年,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終於揭竿而起,萊剋星頓槍聲的響起,宣布以暴易暴鬥爭的開始。

1776年,《獨立宣言》在費城被通過,美利堅合眾國作為一個國家政權登上世界舞台。

這時的美國並不被英國等承認,直到1783年《巴黎和約》簽訂後,英國才承認美國獨立。

即使如此,在1812—1815年,英國又再度入侵剛成立的美國,史稱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美國開國不久,國內便大幅動蕩,南北戰爭在1861年4月12日開打,持續四年之久,讓南北軍付出了75萬死亡,41萬受傷的代價,遑論戰亂中受波及的人民,美國國力受損嚴重。

再看看美國與近代中國簽訂的幾個主要不平等條約。

1840年的鴉片戰爭由英國主導,但並非沒有其他列強身影,鴉片販子並不是只有英國一家,美國也有鴉片販子參與這門生意。林則徐禁煙後,美國鴉片販子利益同樣受損,他們在1839年5月向美國國會上書,要求美國與英、法、荷等聯合起來對付中國,美國並在戰爭爆發後派加尼率領東印度艦隊來到中國沿海,號稱護僑,實則為保護美國利益。

《南京條約》由英國獨享,眼紅病卻傳染得很快,加尼得知南京簽約,遂直接致函兩廣總督祁貢,要求最惠國待遇,未果。

消息傳到華盛頓,時任美國總統約翰·泰勒很快做出反應,咨會國會。第二年5月,美國派出特使顧盛,1844年7月顧盛以炮艦威脅,與清朝欽差大臣耆英簽下《望廈條約》。

條約中,除了割地賠款外,英國取得的所有利益美國一樣不拉,此約約定之完備,遂成為其他國家與中國訂立不平等條約的範本。

1844年,美國立國僅有半個多世紀,簽訂《望廈條約》卻一點也不含糊,與英國如出一轍。

第二次鴉片戰爭,美國以調停為名,逼迫清政府於1859年6月18日在天津簽訂《中美天津條約》,「無論關涉船隻海面、通商貿易、政事交往等事情」,美國要「一體均沾」。

至於《辛丑條約》,八國聯軍之一的美國更不會缺席。

《望廈條約》簽訂地

美國對中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上文提及的美國在1898年到1900年,從表態「不願意放棄門羅主義的傳統去干涉一個國家的內政」到倡導各方採取「門戶開放」政策,看似心懷天下,背後卻有隱情。

美國本身並非沒有參與瓜分中國的企圖,它在華已有不少商業利益,並曾覬覦大沽口、舟山群島等地。

但在19世紀90年代這個時間節點,美國從慘烈的南北戰爭中還沒全緩過勁來。這場戰爭給美國帶來四分之一白人青壯年陣亡,五分之二家畜死亡,鐵路、工廠、農業機械損壞一半,財產損失近三分之二的慘重代價。

雖說南北戰爭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但發展也需要時間,受到重創的美國此時並不算一個強大的殖民國家,遠沒有達到日後的高度,要遠渡重洋與列國爭奪在華利益,實在是力有未逮,此刻它的身份是個參與者而非主導者。

因此,「門戶開放」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那美國為何又開始拒絕「門戶開放」,隨後又倡導「門戶開放」呢,這與它對華政策的轉變有關。

拒絕「門戶開放」,並非如麥金萊所說般冠冕堂皇「不願意干涉一個國家的內政」,而是美國不願接受列強在華劃定勢力範圍的事實。

美國後來發生轉變,是因為一個人——賀壁理。

賀壁理並不是美國人,他是英國人,任職於中國海關總稅務司,他有個美國好朋友柔克義,職務是美國國務院中國問題顧問。

麥金萊拒絕英國提議時,賀壁理正在美國休假,熟諳中國之道的他向柔克義詳細介紹了中國的情形,並分析認為美國的實力只有接受列強劃分在華勢力範圍一途,但為了防止他國在勢力範圍內實行排他性的優惠稅率,可以採取一些策略。

柔克義一點就透,隨即向國務卿海約翰建議「門戶開放」,這個政策就此被接受。

柔克義,美國外交官、漢學家。

「門戶開放」的實質。

而美國堅持「門戶開放」的本質呢,其實可以從前後三次聲明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第一次是在1899年9月6日,海約翰向德、俄、法、日、 英、意六國大使發出照會,提出三項原則要求各國政府承認:

(1)美國政府絕不承認任何國家在中國的所謂利益 範圍或租借地內的排他性權利或控制權;(2)中國現行條約稅率適用於所有勢力範圍內一切口岸(自由港除外)所裝卸的貨物,此種稅款由中國政府徵收;(3)在各自勢力範圍內任何口岸對他國船舶徵收的入港費,不得高於對本國船舶所徵收的入港費;在各自勢力範圍內修築、管理或經營的鐵路,不得收取高於本國貨物的鐵路運費。

這個照會,海約翰又在11月向日本和義大利政府發出。

顯然,本質就是防止他國在自己在華勢力範圍內實行排他性的稅費。

義和團運動在1900年爆發,列強介入,八國聯軍北上即將佔領天津,海約翰再次對七國發布通告,內容還是一樣的,裡面又加上了一條「維護中國領土與行政的完整」

這是什麼意思呢,還是維護自己的利益。這時動靜最大的是日本和俄國,他們是對中國下手最狠、得到利益最多的兩個國家,這和他國在華利益產生衝突,自然威脅到了美國,美國不得不重申一下,提醒他們其他國家的存在。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第三次。1902年2月1日,美國再次向各國發出備忘錄,其中又補充了一條「投資機會均等」。

背景是俄國以調停為名,悍然出兵對東北進行了軍事佔領,這與美國的利益相悖。

時任美國總統是西奧多·羅斯福,他的一番話最能說明問題:

「我們完全承認俄國在滿洲的特殊地位……我們所堅持的僅僅是:俄國必須給予我們美國人進入該地區平等地從事商業活動的機會與權力。」

這就是「門戶開放」的實質。

此後日本通過日俄戰爭取代了俄國在東北的地位,美國又不耐其煩對日本再次重申,要求日本作出承諾,維持列強的機會平等,並借「門戶開放」的理由,提出過日美共同管理和經營南滿鐵路,主張滿洲鐵路歸國際銀行團管理和建設。

顯見,這些並非為中國伸張正義,而是為了削弱日本勢力,增強美國的地位。

因此門戶開放只是美國就自己利益採取的對華策略,與其大發善心無關。

當有機會時,美國並不會吝嗇通過戰爭的方式奪取殖民地。如1892年的美西戰爭,獲勝的美國就通過《巴黎和約》奪取了原屬西班牙的古巴、關島和菲律賓等大片殖民地。

在一戰前,新興的美國實力還不足以抗衡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等,「門戶開放」也就成為冠冕堂皇為自己謀利益的一張王牌。

說了這麼多,也要看到「門戶開放」的另一面。雖然它的出發點是從美國本身考慮,從客觀上看,它對於列強確實產生一定牽製作用,也可以實現其在對外政策中刻意標榜的道德理想主義,從而贏得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好感。

另一點,美國幫中國辦了不少大學,是出於好心還是利益呢?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庚子賠款美國也是有份的,不過到了1904年,美國提出,賠款「原屬過多」,可用於「退款辦學」。

於是經過多次討論,兩國決定了退款辦學的事兒。清華大學的前身,就是用退回的庚子賠款建立起的學校。

關於清華這件事,還有另外個說法。根據李敖2005年在清華演講所說,當時駐美國的公使梁誠仔細核算美國開出的賠償軍費,發現多算了兩倍半。梁誠就很聰明地向美國的國務卿海約翰商量說,你們既然說是要賠軍費,怎麼可以報出來這麼多,多了兩倍半,美國人又愛里子又愛面子,搞得國務卿很不好意思,說怎麼辦?聰明的中國大使梁誠說,錢捐出來好不好?辦一個大學好不好?後來美國人就同意了,這就是今天的清華大學。

美國的動機當然沒那麼單純,投資是講究回報的。1911年。用於培養留美預備生的「清華學堂」在北京成立,這是清華大學的前身。從清華學堂成立到1928年正式改名為清華大學,清華學堂派出的留美學生高達1000多人。

在1906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校長詹姆士給總統《備忘錄》中的一段話,或可揭示美國好心背後的目的:

「我們現在一定能夠使用最圓滿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國的發展——這就是說,使用那從知識上與精神上支配中國領袖的方式。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可靠。」

美國不是活雷鋒,這就是美國幫助中國辦學的花花腸子。

美國幫助中國辦學,收割了大批精英,華人教授幾乎遍布美國大學,詹姆士的話說得沒錯,如果大清還在,美國在對於中國知識上與精神上的支配將更加受益,投資回報更加可期。

當然,有一說一,辦學這事兒,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它對中國確實有好處,中國同樣也是受益者,為中國打下高等教育基礎,大批精英出自這些學校,對中國發展裨益良多。

以上看到,在100多年前,美國為什麼對中國這麼好,那也是出於它的利益使然,而並非如老布希所說「自由的燈塔」,相反美國在對外擴張方面同樣不遺餘力,驅趕印第安人、與西班牙交戰、侵入墨西哥、乃至攫取歐洲國家的殖民地,美國的擴張毫不掩飾,之所以在19世紀末那個年代對中國表現溫柔,只是它還沒有足夠的力量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2020年,是無數人命運發生轉折的一年
殺人放火搶銀行,逃犯25年後被抓,案發時曾有人給現場打來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