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京北海公園的永安寺

北京北海公園的永安寺

西城區的古代建築:北海(永安寺)

作者遊客小余國家級文保牌門票

北海及團城是明清兩代皇家園林,在北京故宮西北,佔地面積約70萬平方米。北海的水泊原為永定河一段故道積水而成,它是中國現存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布置精美的宮苑之一,明清兩代進行多次修葺、擴建、添建和改建。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海

布局繼承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的傳統,在水中置島嶼,用橋堤同岸邊相連。在島上和沿岸布置建築物和景點。水面佔一半以上,景觀比較開闊。園內以瓊島為全園中心,島上建築以白塔為中心,分四面布局。緊挨團城的承光右門承光左門,現為北海公園的正門。桑園門(位於北海公園正門即承光左門東50米)

示意圖

在清乾隆時期,北海南面開三門,即團城西側的承光右門、團城東側的承光左門和桑園門。

團城以北有曲尺形的永安橋與瓊華島相接。永安橋南側與團城中軸線相對,北側與永安寺中軸線相對,因兩軸線有交錯,故永安橋呈曲尺形。永安橋是一座三孔券洞式漢白玉石橋,建於十三世紀時期的元代初年。

是北海公園內最大的橋樑,也是公園中重要的景點之一。

連接團城與瓊華島的永安橋

夏日的北海

進入北海公園即見到的典型景緻,遊人多以此為留影背景。在永安橋頭觀看水面碧波蕩漾

永安橋的南北各立四柱三間的木牌坊一座,分別題額「積翠」和「堆雲。

牌坊面寬14.1米,4根立柱,3間牌樓,綠琉璃瓦頂,額枋為和璽彩畫。永安橋南側的「積翠」牌坊(從南向北看)

「積翠」牌坊(從北向南看)永安橋北側的「堆雲」牌坊(從南向北看)

瓊華島位於北海的中偏南部,太液池中,是整座園林的核心。金代稱瓊華島,元代曾一度改名為萬壽山。「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蔭」指的就是湖心的瓊華島。瓊化島上的白塔也成為北海形象的代表。瓊華,意指華麗的美玉,以此命名,表示該島是用美玉建成的仙境寶島。島上建築均依山而建,高低錯落有致。

永安寺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原名白塔寺,乾隆八年(1743)改為永安寺。

白塔立於瓊島中心,坐北面南,為永安寺的最高點。塔以南依次有善因殿、普安殿、正覺殿、法輪殿、山門、牌坊,從山頂延伸至山下,島與岸之間有永安橋相連。永安寺地處官苑之內,美輪美奐,富有皇家氣派,所有殿頂以黃綠兩色琉璃瓦覆蓋,殿脊上雕龍形圖案,寺中山石亭台的配置,亦如皇宮御苑,與園內別處景緻渾然一體。白塔立於瓊島中心,坐北面南,為永安寺的最高點。

門票

永安橋南北橋頭的兩座牌坊下各依一對巨大的石獅,一對石獅面向團城,一對面向永安寺。因與常規建筑前的石獅坐北朝南不同,老北京有句諺語:「永安寺的獅子頭朝里。」寓意指辦事或處理問題「與眾不同「。但另一種解釋是兩對獅子是用於護衛永安橋的,所以頭朝外。

山門前兩側各有一對銅龜、銅鶴,這兩種象徵江山永固的吉祥物,在一般寺廟中極為罕見。

一隻直立的銅鶴仰天長嘯,中國傳統文化中,鶴通常表示長壽和吉祥。

寺前三足三首銅鶴香爐的造型也很別緻。三隻鶴抱團,每隻鶴各把一條腿蜷起來,各用一條腿站在地上。

永安寺山門三開間,為歇山五彩琉璃瓦屋面,玲瓏琉璃正脊。山門屋脊山門殿內的四大天王鐘樓鐘樓二層安放永安銅鐘鼓樓

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鼓樓、鐘樓。

鐘樓一層供奉尊勝佛頂

法輪殿是永安寺內第一座殿堂,最主要的殿堂,殿內供釋迦牟尼佛像、八大菩薩和十八羅漢像。

「法輪」意為佛法輾轉流傳不息,猶如車輪滾滾,此殿闊五楹,單檐廡殿頂。正殿法輪殿,五開間,歇山五彩琉璃瓦屋面,玲瓏琉璃正脊。

法輪殿為永安寺最主要的殿堂,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八大菩薩和十八羅漢。原為喇嘛誦經之所,帝後在園內遊樂時常來此燒香拜佛。

幕幛後遮擋的殿內匾:慈雲覺海法輪殿殿脊正中置琉璃寶塔

殿東西面分列十八羅漢

塔兩邊殿脊上嵌有琉璃彩龍戲珠浮圖,造型獨特,為一般寺廟所罕見。

法輪殿殿後是一高台階,高台階中部的平台處有一座四柱三樓式牌坊,南題「龍光」,北題「紫照」。

「龍光」二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從北向南看牌坊

平台東西兩側對稱建有

引勝亭,滌靄亭。,由於是皇帝御筆,尤為珍貴,有玻璃罩保護。西側太湖石及後面的楞伽窟楞伽窟前「岳雲石」。石高和長各約2米,岳雲石下承以方形水浪紋底座。

東面的引勝亭內有石碑一塊,上面鐫刻著乾隆1774年乾隆題寫的《白塔山總記》,總述了北海的修建過程,建築物的名稱、布局和用途等。一面是漢文,另外三面是蒙、藏、滿文。

西面的滌靄亭內也有石碑一塊,上刻乾隆1774年寫的《白塔山四面記》。

石碑上刻有《塔山東面記》、《塔山南面記》、《塔山北面記》和《塔山西面記》

瓊島上堆疊著眾多的太湖石,它們是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在汴梁城(今河南開封)內建造「艮岳」皇家禁苑時,從江南太湖地區採集,用以點綴園林用的。金大定年間(公元1163年至1179年),金世宗在北海營建大寧宮時,從汴京艮岳御園將這些石頭運到此地,點綴在瓊島各處。

在兩座亭子的北面都立有一大塊太湖石,太湖石後均有上下兩層共六個磚券門,券臉以艮岳石鑲嵌,山洞成窟狀,名「楞伽窟」,石洞玲瓏剔透,堪為疊石佳作。

石上有乾隆御書「岳雲」二字以及御制詩,詩曰:「石來艮岳勢嵌■,千載荊凡默監茲;當閂誠之為燕用,壞人牆屋爾奚為?」後署:壬申暮春御

題眾多岩洞為疊築假山時所砌,以象徵神仙們居住洞天福地"上層磚券門西側二層有石佛像兩座

西側下層的楞伽窟洞內有五座佛像,中間的兩位是面對面站立著。

東側楞伽窟結構與西側基本相同,只是洞前太湖石不同。

此石為象徵傳說中神仙居住的昆崙山而設。這塊奇石是「艮岳御園」的舊物。與眾多名石的形態不同,它是圓頭矩方體,高1.7米,寬不足l米,厚不足0.5米,實際是一塊字碑。

正面刻有乾隆皇帝御書「崑崙」二字背面和東、西面分別刻有乾隆御制詩二首。

石背刻詩曰:「飛閣流丹切顥空,登臨縱目興無窮,北憑太液平鋪鏡,南接金鰲側飲虹;冬已半時梅馥馥,春將回處日融融,摩挲艮岳峰頭石,千古興亡一覽中。」後署:悅心殿即景作,御筆。

上圖可見石座東側有一株檜柏,樹根已穿過石孔,深入地下,樹榦枝葉茂盛,形成樹石結合的奇特景觀,被命名為「石上古柯」。

東側下層洞內四座石佛像

彌勒佛

東側二層內有兩座石佛像

由牌坊拾階而上即為正覺殿,正覺殿東南角、西南角建有高台,高台上建「雲依」、「意遠」二亭,需沿台階而上。

意遠亭位於正覺殿西南側的高台之上。與東南角的雲依亭制式相同,亭基座高3.40米,基座中空,壁上有方形石縷窗。亭為長方形,綠琉璃瓦黃剪邊,四角攢尖,藍色方寶頂,周圍亦裝有青白石欄板、望柱(現改為金屬欄杆)。登基座側面十七級台階可至亭上。未來佛彌勒護法韋馱菩薩普安殿院落普安殿大殿五開間,硬山彩色琉璃瓦屋面,玲瓏脊。屋脊裝飾宗境殿韋馱菩薩伏虎羅漢聖果殿聖果殿展示殿前有月台,月台三面有漢白玉石欄板、望柱,前有抱廈。

雲依亭位於正覺殿東南側的高台之上,雲依的名稱很傳神,它建在平台的角上,下面是陡峭的山崖,又從平檯面聳起四五米高,真的可以「依雲」了。

正覺殿為永安寺的第二重大殿,殿內供彌勒佛,此佛雍容豐腴,笑容可掬。相傳他是十世紀初的一名遊方僧,名契此,號長汀子,在世時常背袋行乞,所得錢物悉數捐贈寺院,所以人們又稱其為「布袋僧」。

正覺殿三開間,硬山,彩色琉璃瓦屋面,彩色玲瓏正脊。兩側轉角房各五間,灰筒瓦綠剪邊屋面、綠琉璃脊。

普安殿在正覺殿正北,是永安寺的第三重殿,殿名有普度眾生之意,大殿為五楹單檐廡殿頂,內供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像,像兩側為其得意弟子班禪,達賴坐像。

普安殿供奉的是西藏密宗黃教始祖宗喀巴及其兩大弟子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坐像,東西兩側是密宗的八尊護法神。

藏傳佛教格魯教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宗喀巴最大的特徵是戴著尖頂小帽,西藏密宗黃教有檔次的人都要戴這麼一個黃色的帽子,宗喀巴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活佛轉世的一套體系。

普安殿前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轉經輪。轉經輪亦稱為「瑪尼解脫輪」,屬佛教法器。其中裝藏經文或咒語,據說通過右旋轉動即等同念誦之功。

普安殿東配殿是聖果殿,西配殿是宗境殿,均為面闊三間。硬山彩色琉璃瓦屋面,玲瓏脊。

從宗境殿南側旁門向西可達悅心殿,悅心殿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是清朝皇帝在駐蹕園內登臨白塔時,臨時聽證和召見大臣的地方,也常陪皇太后到此休憩、用膳、觀冰嬉等,因乾隆帝常來此處,因而御制悅心殿詩頗多。

悅心殿為五開間,前後出廊,歇山灰筒瓦屋面,明間前後金柱間各有四扇玻璃隔扇門,次間和稍間前後城磚乾擺坎牆上裝有玻璃窗。

悅心殿建於清朝前期,原為清朝皇帝登臨白塔時,處理政事和接見大臣的地方。

在悅心殿前的石雕須彌座上,安置著兩塊奇石。

東側奇石高約110厘米,石體已殘破,下部明顯用新石修補過,從其上部殘存的原石看,該石體態多變,婉轉玲瓏,石表老潤,當為靈璧石中的佳作。

西側奇石高約120厘米,石體完整,飄逸婉約,其勢如雲飛雲涌,奔放舒暢,石上皺摺遍布,石體白中透灰,以木錘擊其不同的部位能發出悅耳的聲音,據說這就是七音石。

位於悅心殿後院的慶宵樓是每年農曆臘月初八,乾隆陪其母親觀看湖上冰嬉盛會的地方。慶宵樓源於「明雨獨河陰,慶宵薄汾陽」的詩句,意思說五色詳雲照集之樓。

慶宵樓分上下二層,面闊五開間,前後出廊,下層四面圍脊,慶宵樓面出檐,灰筒瓦屋面。樓前有小月台。

遠眺慶霄樓

從宗境殿北側旁門向西可達由正房、南房及東西抄手游廊組成獨立的院落—

靜憩軒。院內兩側抄手游廊共16間,灰筒瓦卷棚屋面,前檐橫眉坐凳,後檐饅頭頂廊心。東側廊子一間裝屏風門四扇通普安殿順山房院。西側廊子南門轉角處留屏風門兩扇通悅心殿月台。靜憩軒內陳設

靜憩軒三開間,前後出廊,硬山灰筒瓦卷棚屋面,明間前後均為步步緊隔扇門四扇及簾架、風門、夾門窗。次間前後均為磚坎牆,步步緊支摘窗。東側耳房二間,西側耳房一間,均為硬山灰筒瓦卷棚屋面,裝修與正房相同。

靜憩軒南房

五開間,硬山灰筒瓦卷棚屋面,前出廊,明間步步緊隔扇門四扇及簾架、風門、夾門窗。次間稍間磚坎牆、步步緊支摘窗。後檐饅頭頂磚牆上每間裝什錦窗1個。靜憩軒南房陳設

從普安殿後門出來見一高台階直通善因殿和白塔。

善因殿前的72級青磚台階陡直而上,象徵人世間各種業障的72地煞,被善男信女踩踏。

善因殿是為慶賀皇太后六十大壽而於乾隆十六年(1751)建起,比

北海白塔和永安寺晚了整整一百年。

善因殿面積雖小但色彩斑斕,每面寬4.4米,背倚碩大雄渾的白塔,其東西北三面的殿牆無門無窗,殿門南開,有四扇做工十分精細的青銅隔扇門,與頤和園銅亭的門扇異曲同工。

遠眺善因殿,可見其建在由漢白玉欄杆所環繞的赭紅色高台上。由黃色琉璃磚外覆的八根大柱撐起雙層殿頂,上層檐圓亭式屋面和寶頂均為青、紫銅製作而成,表面鎏金,下層檐是綠琉璃瓦黃剪邊的方頂。其殿頂為上圓下方的雙重檐,象徵「天圓地方」。青銅製成的寶頂表面鎏金

藍色琉璃的殿外牆上,鑲嵌著455尊身著醬赭色袈裟的白傘蓋綠度母坐像,華美而莊重。

北海白塔,建於清初順治八年(1651),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據建塔石碑記載,當時"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寺,壽國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於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 米,上圓下方,富有變化,為須彌山座式。

白塔塔台曾是北京的一處制高點,清政府在塔後豎了信號桿,安有信炮,駐有親兵。遇有緊急情況,可以及時報警。

信炮

由此圖可見白塔背面的信號桿

白塔建在上層平台的中間,由須彌座型基座,塔身(肚)、相輪(十三天)、華蓋(塔剎)組成,塔座邊長17.00米,塔總高35.90米,為磚木結構,基座部位安有角柱石、壓面石和挑檐石。

塔的通身有306個方形青磚透雕通風孔,這是為塔木構架通風之用,以防塔內木料潮濕糟朽。

通風孔的紋飾雕刻的比較講究,圖案形式也多種多樣,有蝴蝶、芭蕉扇葉、喇叭花、菊花、荷花、寶相花、西番蓮花等畫像

塔身正面有一遁形小龕,俗稱「眼光門」,周圍是西番蓮花飾,中間為紅底金字的「時輪咒」,有「吉祥如意」的意思。這組字圖是清代藏傳佛教的著名領袖章嘉國師親手寫成的。

塔頂設有寶頂,並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相輪上的華蓋是由銅質鎦金鏤空天盤、地盤組成。天盤直徑約3米,重約1500公斤,地盤則更大更重,約2000多公斤,地盤周圍掛有16個銅製風鈴,每個銅鈴重約8公斤。北面(可見雙層游廊整體)東面(直對陟山橋及陟山橋牌坊)東南方向西面(岸邊從分涼閣到三折玉帶橋)西南方向西面(可見瓊華島西面山坡錯落有致建築)

從不同角度眺望白塔

從景山萬春亭西望白塔白塔北側下層是覽

站在覽翠軒北面的觀景平台視野開闊:

寬闊的湖面及東側的船塢

山下的碧照樓及遠處的西天梵境

山下的遠帆閣及遠處的五龍亭

白塔立於瓊島中心,坐北面南,為永安寺的最高點。塔以南依次有善因殿、普安殿、正覺殿、法輪殿、山門、牌坊,從山頂延伸至山下,島與岸之間有永安橋相連。永安寺地處官苑之內,美輪美奐,富有皇家氣派,所有殿頂以黃綠兩色琉璃瓦覆蓋,殿脊上雕龍形圖案,寺中山石亭台的配置,亦如皇宮御苑,與園內別處景緻渾然一體。

是最值得一游的地方。

滿族文化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女真人的魚龍變化鏡
吳三桂為何堅持要追殺南明的永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