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柔然=燕然=弱洛=茹茹=蠕蠕=芮芮=蝚蠕=耶律

柔然=燕然=弱洛=茹茹=蠕蠕=芮芮=蝚蠕=耶律

駐紮:柔然=燕然=弱洛=茹茹=蠕蠕=芮芮=蝚蠕=耶律

唐善純

內容提要??柔然汗國王族姓郁久閭,552年崩潰。到耶律阿保機(872 -926)重新崛起,已經過去了300多年。郁久閭再次登上歷史舞台,變個名稱叫「耶律」,建立遼朝,其政治生命力可謂強矣!

關鍵詞柔然燕然弱洛茹茹蠕蠕芮芮蝚蠕耶律

殷商王朝滅亡了嗎?滅亡了。殷商民族滅亡了嗎?沒有。怎麼知道殷商民族沒有滅亡呢?柔然汗國、契丹王國可能就是殷商民族的後裔。

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古稱弱洛水,一作饒樂水、澆水、澆落水(突厥語Yr?gir),這條河,既是殷商民族發祥地,也是柔然汗國、契丹王國的發祥地;甚至是「殷」、「柔然」、「郁久閭」、「耶律」的語音來源。

饒樂水(Yr?gir)一帶原來是東胡的聚居區,《後漢書·烏桓鮮卑傳》:「以季春月大會饒樂水上」。自古流傳下來的風俗,每年季春月,東胡都要在饒樂河畔舉行一年一度的祭天活動,這是東胡各部落共同的節日,屆時群聚於河水邊,歌舞、飲宴作樂。

饒樂水(Yr?gir)與殷商之自稱「衣」、「依」有音意關聯。《淮南子?地形訓》說:「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所舉九州,除正中冀州與《禹貢》九州之冀州偶同外,其餘皆不同。其稱東南神州,與鄒衍所稱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者相合;頗疑該篇乃取自鄒衍之書,所舉九州之名即鄒衍所稱之九州。所謂「東北薄州曰隱土」,「隱土」就是「殷土」,也就是商人自稱的「衣」或「依」,其原意指「住在地穴中」。該詞應該與挹婁」有同一語源。試比較滿-通古斯語yeru(野生動物的巢穴)。突厥語yr?gir(駐紮著、停留著)正是yeru的引申。從語音上說,弱洛、饒樂、澆落、柔然,都是它的同音異譯,這裡因為經常駐軍而得名

弱洛水(Yr?gir)對慕容、柔然來說,都是一個神聖的地方。慕容氏是鮮卑族的一支,三國曹魏初年,莫護跋率諸部由鮮卑山(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入居遼西地區。景初二年(238年),莫護跋助司馬懿征討遼東太守公孫淵有功,拜率義王,建國於棘城之北。西晉時,慕容涉歸(?-283)因保全柳城(今遼寧朝陽地區)之功,被封為鮮卑單于,由棘城遷至遼東北部。西晉永嘉元年(307),涉歸之子慕容廆(269―333)自稱鮮卑大單于。慕容廆政事修明,愛護人才,故士大夫和民眾多歸附之。東晉太興三年(321),受東晉政府命為都督幽、平二州、東夷諸軍事、車騎將軍、平州牧,封遼東公。《晉書·吐谷渾傳》作慕容廆,《宋書》、《魏書》的《吐谷渾傳》作「若洛廆」,《晉書·慕容廆載記》作「慕容廆字弈洛瓌」。《十六國春秋·前燕錄》云:「慕容瑰,字奕洛瑰。」顯然,「若洛」、「弈洛」是Yr?gir的對音,即因弱洛水(Yr?gir)而來

柔然,是公元4世紀後期至6世紀中葉,在蒙古草原上繼匈奴、鮮卑等之後崛起的部落制汗國,可汗郁久閭氏為鮮卑別部的一支。柔然始祖木骨閭(即「蒙古」一詞的早期音譯形式),生活於3世紀中葉,是被拓跋鮮卑掠獲的奴隸,後免為騎卒,因「坐後期當斬」,「亡匿廣漠溪谷間」,並集合逃亡者百餘人,依附於陰山北的紇突鄰部。木骨閭死後,他的兒子車鹿會不斷兼并其他部落,勢力大增,擁有不少部眾和財富。車鹿會覺得自己部落的勢力已經足夠強大,就獨立建國,自稱柔然

《魏書·蠕蠕傳》說:「其西則焉耆之地,東則朝鮮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大磧。其常所會庭,敦煌、張掖之北。小國皆苦其寇抄,羈縻附之。」柔然所統轄的姓氏共有60餘種,其中有屬於柔然的部落,也有屬鮮卑的、屬於敕勒的、屬於匈奴余部的、屬於突厥的、屬於西域諸胡的部落,還有一些漢人。據《北史·蠕蠕傳》,從社侖到阿那瓖,柔然共有13位可汗,其中只有第3任可汗步鹿真即位不久為大檀所殺,其可汗號沒有傳寫下來,其他12位可汗都有可汗號。柔然可汗名稱大多可用蒙古語解釋。

在《突厥語大詞典》中有一個部落名叫Yr?gir,亦稱作Jyr?gir,並收有yruk一詞,釋曰:「在一個地方停留(駐紮)一個時期」,並說「某一伯克或部落駐於某地亦使用該詞」。李樹輝說:「就該詞的構成來看,當由動詞詞根yr?-與詞綴-gir複合而成。yr?-有『駐紮』、『停留』的意思。…yruk當是由yr?-派生的名詞形式。-gir為附加於動詞詞根後的形容詞附加成分,所構成的詞亦可作專名使用。Yr?gir的字面意思為『駐紮著』或『停留著』。…Jyr?gir部落約於東漢以後又返回東部天山北麓。4世紀末,兼并諸部,漸趨強大,到402年時已統一了漠北草原,…自號『柔然』。根據其分布區域可確定,柔然等名正為Jyr?gir的對音」(《烏古斯和回鶻研究》)。

北魏時拓跋珪(371-409)破庫莫奚於弱落水南。從這個地方開始,柔然發展成一個帝國。《魏書·蠕蠕傳》記載:「社侖遠遁漠北,侵高車,深入其地,遂並諸部,凶勢益振。北徙弱洛水,始立軍法;千人為軍,軍置將一人;百人為幢,幢置帥一人。先登者賜以虜獲,退懦者以石擊首殺之,或臨時垂撻。無文記,將帥以羊屎粗計兵數,後頗知刻木為記。」

柔然,《魏書》作蠕蠕;《宋書》、《南齊書》、《梁書》作芮芮;《北齊書》、《周書》、《隋書》作茹茹;《晉書》作蝚蠕;《宋書》又稱其為大檀,檀檀。錢大昕認為這些不同稱呼是因為音譯用字不同(《廿二史考異》)。而「蠕蠕」之名則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認為柔然智力低下,敗多勝少,所以嘲諷他們是不會思考的蟲子,才下令全國軍民對柔然侮辱性地改稱「蠕蠕」。拓跋燾侮辱性的改稱,與「柔然」本義無關。

「柔然」名號始於車鹿會之自稱,北魏後期柔然又以「茹茹」作為姓氏,都是同音字。後魏有茹茹敦;《隋書》有茹茹天保,均是明證。馮家升據云岡石窟《茹茹造像題記》首行中的「大茹茹國」字樣,認為茹茹才是國名,大檀和檀檀是人名,《北齊書》之後的史書都作「茹茹」,說明茹茹是北魏之後茹茹人自己選擇的名稱(《蠕蠕國號考》)。1976年在河北磁縣大冢營村發現一座北朝墓葬,墓誌顯示,墓主人是「魏開府儀同長廣郡開國高公妻茹茹公主閭氏」,即東魏大丞相高歡的第九子高湛的妻子,13歲病逝。茹茹公主墓出土了數百件金銀器及珍珠、瑪瑙,20多個種類陶俑,以及大量精美的壁畫。值得一提的是,茹茹公主墓中還出土了幾幅明顯不同於東方人面孔的畫像。墓中出土的東羅馬拜占廷帝國時期的金幣,是茹茹公主的嫁妝。茹茹公主死後,也作為重要的隨葬品被送進墓室。兩枚拜占廷金幣的發現為人們研究中西古代的貿易交流提供了重要實物

羅三洋認為,柔然自稱阿瓦爾,可比於Abahai(滿語:蛇)或Abakan(突厥語:蛇),「蠕蠕」表示蛇蟲爬行的形象,是柔然自稱的意譯(《柔然帝國傳奇》)。滿語稱蛇為meihe,維吾爾語稱蛇為ilan,蒙古語稱蛇為mogus,不是Abahai或Abakan 。很明顯,Abahai、Abakan與滿語abaqa(天空)同義,並無「蛇」的含義

對於柔然之名的來歷,還有一些解釋,如:內田吟風引H.W.Haussig還原為阿爾泰語jojin,釋為「異國人」;又引卜弼德還原為阿爾泰語javcanb,釋為 「艾草」的意思(《北亞細亞史研究》),白烏庫吉認為近於蒙古語中的薛禪「Tsetsen」或「Ssetsen」,有聰明、賢明之意(《東胡氏族考》),藤田豐八(1869—1929)認為是蒙古語扎撒ju"sun的對音,意思是禮義、法則(《東西方交涉史之研究》)。鮑爾吉·原野說,柔然就是尼倫(ih nirun uls),蒙古語:腰身的意思(《早期蒙古民族的「尼倫」王國的建立和發展》)。諸說均未能從文獻中找出這些詞語用作部落名稱的依據。

蘇日巴達拉哈說:「『柔然』是『襜襤』之音變,『襜襤』來自『顛連』,顛連即丁零,丁零即狄歷」(《蒙古族族源新考》)。狄歷者,乃天神;若此,則柔然者,乃天神之國也。但我們發現,柔然可汗名稱就有蒙古語「敕連」(天)一詞。如吳提號敕連可汗,「敕連」意為「天」;阿那瑰號敕連頭丘豆伐可汗,「敕連頭丘豆伐」意為「天上統治」。以上柔然可汗名稱中的 「敕連」,與「柔然」的讀音並不接近。按理說,作為同一個民族對同一個詞的讀法不應該出現這種情況

周建奇則認為「柔然」可能與燕然山(又名於都斤山、烏德鞬山、杭海嶺,今蒙古的杭愛山)有關。燕然是匈奴人起的名字,而柔然則是柔然人自己取的名字,而用山名作為族名,也有「取義嘉好」之意(《柔然族名試釋》,1998)。「燕然山」與古代常有軍隊駐紮於此有關。漢征和三年(前90),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貳師將軍李廣利擊匈奴,冒險北進,與匈奴左大將、左賢王苦戰,退軍至燕然山時,匈奴單于知漢軍疲憊,率5萬騎遮擊廣利軍,漢軍為匈奴圍殲,李廣利降匈奴。東漢永元元年(89)車騎將軍竇憲破北匈奴,追及此,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刻石頌功。銘文中有「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後世中國文人在希望國家能夠抗禦外侮時,往往以勒石燕然為鼓勵。南北朝末期燕然山改稱於都斤山。仍然是突厥的汗庭所在。從中可見燕然山無論對中原漢人,還是對北狄,都是舉足輕重的。唐貞觀六年(632)於今山西太原西北置燕然縣,貞觀二十一年(647)於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置燕然都護府,可能都與安置北狄移民有關。

北魏遷都洛陽後,在洛陽建立了四夷館,以供四方民族和國外來者居住。《洛陽伽藍記》載:「永橋以南,圓丘以北,伊、洛之間,夾御道有四夷館。道東有四館:一名金陵,二名燕然,三名扶桑,四名崦嵫。道西有四里:一曰歸正,二曰歸德,三曰慕化,四曰慕義。」又載:「吳人投國者處金陵館,三年已後,賜宅歸正里。…北夷來附者處燕然館,三年已後,賜宅歸德里。正光元年,蠕蠕主郁久閭阿那瑰來朝,…處之燕然館,賜宅歸德里。北夷酋長遣子入侍者,常秋來春去,避中國之熱,時人謂之雁臣。東夷來附者處扶桑館,賜宅慕化里。西夷來附者處崦嵫館,賜宅慕義里。自蔥嶺以西,至於大秦,百國千城,莫不歡附,商胡販客,日奔塞下,所謂盡天地之區已。樂中國士風,因而宅者,不可勝數。」燕然館及歸德里,安置北夷歸附者。北魏遷洛後,與之發生關係的北方民族主要是柔然和高車。居住於燕然館及歸德里的主要人物是柔然可汗阿那瑰。設燕然館招待柔然,說明二者可能有內在聯繫。柔然以此「燕然」為國名,有一定道理

《魏書·蠕蠕傳》說:柔然姓郁久閭氏。林梅村說,「郁久閭」就是《契丹國志》「於厥」、「於厥里」,《遼史》「羽厥」、「於骨里」,相當於書面蒙古語üker、土族語fugor、保安語fgor,意為「犍牛」(《松漠之間》)。日本學者愛宕松男依據《遼史》所謂「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雲」,認為, 「耶律和審密的本意是出自古代契丹人的圖騰馬和牛」(《契丹古代史研究》,1978)。但耶律出自古代契丹人的圖騰馬和牛的說法經不住推敲。一般認為契丹語接近蒙古語,蒙古語稱馬為m?r,稱牛為uxer;牤牛為b?x,皆不類郁久閭、耶律

契丹始祖傳說歷史悠久。《新唐書》說:「契丹本東胡種,其先為匈奴所破,保鮮卑山。魏青龍中,部酋軻比能(?-235)稍傑驁,為幽州刺史王雄所殺,眾遂微。逃潢水之南、黃龍之北。至元魏,自號契丹。」所謂潢水,即指今西剌木倫河。《遼史·營衛志》記載:「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這就是最早的「契丹八部」的來歷,他們的部族名應當與潢水即西剌木倫河有關

關於契丹姓氏的來歷,《契丹國志·族姓原始》記載:「契丹部族,本無姓氏,惟各以所居之地名呼之。」注云:「今有世里沒里,以漢語譯之,謂之耶律氏。」《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也說:阿保機「稱皇帝,自號天皇王,以其所居橫賬地名為姓,曰世里。世里,譯者謂之耶律。」《遼史·國語解》說:「有謂始興之地曰世里,譯者以世里為耶律,故國族皆以耶律為姓。」 「世里沒里」即西剌木倫河之另譯。西剌木倫意思是黃色的河流,也寫作「潢河」;「世里人」是「西剌木倫人」的意思,正是傳說中的契丹始祖奇首可汗與駕青牛車的「天女」相遇為配偶而生8子的地方。但「世里」與「耶律」並不音近,故而此說有誤。

《契丹國志·初興本末》又記,契丹族的初興之地有河,「曰裊羅個沒里,複名女古沒里者,又其一也,源出饒州西南平地松林,直東流,華言所謂潢河是也」。裊羅個沒里,「沒里」即「木倫」,「河」、「水」之意。「裊羅個」又作「女古」、「如洛瑰」、「洛孤」、「洛孤」、「如洛瑰」,皆為Yr?gir/Jyr?gir的不同漢字音譯,也就是西剌木倫之異稱「饒樂」,滿-通古斯語yeru(野生動物的巢穴)的引申意義「駐地」

《遼史·部族表》序:「部落之名,姓氏之號,得其音而未得其字,歷代踵訛,艱於考索。」這說明金代陳大任和元代脫脫修《遼史》時,對此已困惑不解。從語言學角度看,西剌木倫與饒樂水、弱洛水含義不同,但它們是同一條河,所以兩者所指為一。故「世里,譯者謂之耶律」,也不為全錯。契丹人的耶律姓應與今西剌木倫河的另稱「饒樂/弱洛/裊羅個/女古/如洛瑰/洛孤」(Yr?gir/Jyr?gir,駐紮著、停留著)有關。他們的祖先很可能來自柔然王族郁久閭。契丹開國後,皇族以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872- 926)出生地為姓,正好與柔然王族郁久閭得名於同一條河流,但寫為「耶律」

耶律氏在金代,被稱為移喇氏,其氏族後來與女真同化,成為今天滿族的一個組成部分。清代滿洲八旗、今天滿族和錫伯族中的伊喇氏、伊拉里氏就是耶律氏的後代。柔然汗國崩潰後,遷居內地的柔然人,通過雜居共處,互相通婚等各種途徑,大多先融合於鮮卑,最終被同化於中原漢族之中。河南洛陽、山西雁門、代郡等地的閭氏(由郁久閭氏改)、茹氏(由茹茹氏改)等一些姓氏,其先祖確系柔然人。但還有一部分變為契丹,在歷史上大放異彩。

「郁久閭」與「柔然」為同一詞的不同音譯,語源都是Yr?gir/Jyr?gir,也就是「饒樂」。則所謂契丹耶律氏很可能是來自早已亡國的柔然王族郁久閭的後裔。從552年柔然汗國崩潰,到耶律阿保機重新崛起,已經過去了300多年,柔然王族郁久閭再次登上歷史舞台,如同女真人先建立金朝,變個名稱叫滿,又建立清朝,其政治生命力可謂強矣!

《語言學視野里的大東亞文化圈》內容簡介

本文為其新作《語言學視野里的大東亞文化圈》第五編《狄續:太陽與土地》之一部分。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看到的世界,僅僅是整個宇宙極小的一部分。隨著物質研究進入分子、原子、量子等微觀級別後,不但出現了超導體等革命性的材料,最神奇的發現是,兩個量子,相隔萬里,一個出現變化,另一個亦出現相同的變化。即便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對象,若是拉近距離在顯微鏡下觀看,都會發現它那難以置信的美麗。作者選取近千個語言化石作研究對象,將語言學知識放在民族學、民俗學中審視,以音求義,把一般無法企及的歷史深處景象,清晰地展示在讀者面前。一書在手,遠古大東亞歷史,洞若觀火。本書提出的結論不必是唯一答案,但它卻提供了一個研究世界上古史的全新角度。

滿族文化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光緒年間吉林梨樹縣買賣街的富盛泉商號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滿洲歷史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