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喀爾喀蒙古諸汗對清廷的權力歸屬過程

喀爾喀蒙古諸汗對清廷的權力歸屬過程

達延汗將汗廷南遷到了漠南察哈爾地區之時,遂命第八子格埒森札留守漠北。格埒森札部下有精兵一萬多人,分為七旗由他的七個兒子分掌。其中老大、老四、老五最能幹,所部最強。他們的稱號分別是札薩克圖汗、土謝圖汗、車臣汗,統稱「漠北三汗」,又稱「喀爾喀三汗」。從此,喀爾喀蒙古正式形成。

公元1635年,林丹汗之子額哲將北元的傳國玉璽獻給了後金天聰汗皇太極。後金天聰十年,1636年初,皇太極率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軍進攻喀爾喀蒙古,在滿蒙八旗軍的軍事壓力下,同時又在北元傳國玉璽的感召力下,喀爾喀蒙古被迫決定歸順後金。經過談判,後金與喀爾喀蒙古達成了「九白之貢」的協定,喀爾喀蒙古每年向後金進獻「白駝一隻,白馬八匹」。後金允許和承認喀爾喀蒙古政治上的獨立,並稱喀爾喀蒙古為「外藩蒙古」,即「外蒙古」。稱漠南蒙古為「內屬蒙古」,即「內蒙古」。從此以後,就有了「內蒙古」和「外蒙古」的這一稱呼。

1636年4月,擁有了北元傳國玉璽的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接受了內外蒙古16部49領主的歸順。並被蒙古各部尊為新蒙古大汗。至此蒙古帝國大汗的頭銜由蒙古孛兒只斤氏轉變為滿洲愛新覺羅氏。從此,皇太極建立的大清帝國也正式成為新蒙古帝國。皇太極設立蒙古衙門,專門處理蒙古事務,1638年,蒙古衙門改稱為理藩院。同年,清朝政府與喀爾喀蒙古第二次確立「九白之貢」的協定。

1687年,喀爾喀蒙古發生內訌,土謝圖汗進攻札薩克圖汗部,殺死札薩克圖汗沙喇,引起了兩部的激烈仇殺,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乘機東侵,迫使喀爾喀蒙古三汗南遷至漠南地區。清朝的康熙帝巧借噶爾丹東侵威逼喀爾喀蒙古之機,於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親赴塞外,主持多倫諾爾會盟。(多倫諾爾,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會盟開始,蒙古各部首領在清朝理藩院大臣及鴻臚寺官員的引領下,逐次被引進康熙帝的御帳。

土謝圖汗、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札薩克圖汗沙喇之弟策妄扎布、車臣汗坐在第一排,其餘按次序入座。康熙帝對土謝圖汗擅殺札薩克圖汗沙喇,引起喀爾喀蒙古內部糾紛,給準噶爾部可乘之機的過失加以申斥,讓他領罪。然後康熙帝說,如此盛大而隆重的盟會,要是對土謝圖汗處以重罪,朕實在於心不忍!康熙帝遂當眾宣布赦免土謝圖汗之罪。喀爾喀貴族700餘名,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轄下喇嘛600餘名,一齊向康熙大帝行三跪九叩之大禮。

康熙帝在大蒙古包正式接受全體喀爾喀蒙古貴族的臣服,並將喀爾喀蒙古編製為34旗,然後鄭重宣布,保留蒙古各部原有的汗號,取消蒙古貴族原有的濟農、諾顏等名號,按照滿洲貴族的封號,各賜以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台吉等爵位。之後,康熙大帝又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典禮,列陣10里,吹角鳴炮,眾呼前進,聲動草原。康熙帝騎馬彎射,技藝精湛、令蒙古部眾心悅誠服。康熙帝通過召見、訓諭、赦免、封爵、檢閱、較射、會盟、宴賞和修廟等舉措,使喀爾喀蒙古出現冰釋前仇、化解分歧、輯睦安居、氣氛和諧的局面,實現了喀爾喀蒙古內部的重新統一。

經過7天的多倫諾爾會盟,喀爾喀蒙古完全臣服大清帝國,大大加強了清朝中央政府對喀爾喀蒙古的統一管轄。康熙帝曾說道:「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喀爾喀蒙古遂成為清朝北部堅固的長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清政府在喀爾喀蒙古的烏里雅蘇台設立烏里雅蘇台將軍,管轄喀爾喀蒙古、唐努烏梁海、科布多三個地區。一直到1911年12月,清朝滅亡前夕,烏里雅蘇台將軍才被廢除,喀爾喀蒙古才徹底的擺脫了滿清王朝的統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喀爾喀蒙古本來只有三個大札薩克,即「喀爾喀三汗」,但土謝圖汗諾諾赫的第四子圖蒙肯,由於遵奉西藏黃教,為達賴所欣賞,因而達賴扶植圖蒙肯另外形成一個部落,名為「賽音諾顏部」。「賽音」在蒙古語里意為「好的、出色的」。「諾顏」即是「貴族」的意思。所以,從字義上來看,「賽音諾顏」意為「出色的貴族」。不過,賽音諾顏部在當時還只是一個小部落而已,不足以與喀爾喀三汗相提並論。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喀爾喀親王、額駙策棱擊敗準噶爾部有功,清廷為對其進行嘉獎,特從土謝圖汗部抽出二十一旗,隸屬於額駙策棱的賽音諾顏部。由是,賽音諾顏部始為大札薩克,同札薩克圖汗部、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並列為「喀爾喀四汗部」。

(李曉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北京人眼中的北京城有多大!
北鎮滿族正藍旗陳氏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