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民國才女,罵了魯迅半生,卻從不為丈夫做碗湯,最終孤獨離世
格勞斯曾說過:「愛與憎在實質上是同一種感情,只不過前者是踴躍的,而後者是消極的。」有時候對一個人的情感,可以在瞬間由愛生恨,也可以由恨轉愛,它們既是矛盾的兩方面,也是非常容易轉換的一種濃烈情感。民國女作家蘇雪林之於魯迅,就是愛恨的兩個方面,她在前半生十分敬愛魯迅,可後半生卻沒有停止過對他的討伐,甚至被人們稱為是「反魯第一人」。
蘇雪林在現代也許已經漸漸被人淡忘了,但她在民國時期是非常著名的作家,與冰心和丁玲齊名,被譽為文壇的常青樹。她在1897年出生於浙江省瑞安縣,在她小的時候,受到祖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類封建思想的壓迫,求學之路極為艱難,由此也養成了她孤傲、敏感、自尊、偏激性格特點。
蘇雪林對文學極其熱愛,不能上學,她就自學成才,每天抱著各種古典名著讀得如痴如醉,詩文、小說、典籍無一不涉獵。1914年時,由於一位留過學的叔叔的幫助,蘇雪林才得以第一次進入學校讀書,但僅僅半年就被帶回了老家。後來她拚死抗爭,哭鬧、哀求、離家出走,用盡手段才說服了家中祖母等長輩,在母親的支持下重新回到了學堂。
完成學業後,蘇雪林開始走上了創作的道路,她在1928年出版了第一部作品《綠天》,立馬送了一本給魯迅,還在扉頁上工工整整寫下「魯迅先生校正學生蘇雪林謹贈」,可見此時她對於魯迅還是非常敬重且謙卑的。
1934年,蘇雪林更是在《國聞周報》上發表文章,公開表達自己對於《阿Q正傳》一文的高度評價。她說:「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還認為僅僅憑《吶喊》和《彷徨》,魯迅就能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永久的地位。
范曄在《後漢書》中有云:「愛之則不覺其過,惡之則不覺其善。」對於蘇雪林來說,愛和恨都是很極端的,她對魯迅敬愛的時候用盡溢美之詞,憎惡的時候也極盡口誅筆伐之能事。在蘇雪林發文誇讚魯迅僅僅2年後,魯迅病故,而此時她對魯迅的態度也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開始由「崇魯」變為了「反魯」。
她寫就了四千字的《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羅列了魯迅的無數罪名,比如「偏狹陰險」、「含血噴人」、「興風作浪」、「行動詭秘」等等。甚至還言辭激烈地批判魯迅是「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前後反差之大令人詫異。
根據後來學者們的分析以及蘇雪林自己的說法,她主要厭惡魯迅是有三個原因。第一是魯迅曾經輕慢過她,在一次文人聚會上,蘇雪林非常激動地想和「偶像」握手,魯迅卻只是冷淡地點了點頭,並未理會她伸過來的手;第二是魯迅批判了她的恩師楊蔭榆校長,使得楊蔭榆身敗名裂;第三是為了維護她崇敬的胡適老師。
蘇雪林曾說過:「魯迅一輩子運用他那支尖酸刻薄的刀筆,叫別人吃他苦頭,我現在也叫這位紹興師爺吃吃我的苦頭,不算不公道吧?」
此後半生,蘇雪林都沉浸在「反魯事業」中,以至於她寫了再多的作品,也沒辦法讓人們對她由衷喜愛。而她自己的人生也過得十分孤寂,在婚姻這件人生大事上更是被孤傲敏感的性格所累,一生都未能得到自己的幸福。
蘇雪林的丈夫是商人之子張寶齡,他們是因包辦婚姻而結合的夫妻,故毫無感情基礎。作為新時代有學識的女性,蘇雪林一開始是極度抵觸這段婚姻的,但出於對母親的孝順,她最終還是妥協了。
其實張寶齡是個很優秀的人,他出國留過學,為人嚴謹、認真,學業也極其優秀。但無奈他是一個毫無情趣的理工男,與熱情浪漫的蘇雪林根本找不到任何共同話題。而且張寶齡想要一個賢惠的妻子,蘇雪林卻根本不願意下廚以及做家務,因為她也有自己的事業。結婚多年,張寶齡連蘇雪林親手做的一碗湯都沒有喝到過。
在這樣的情況下,蘇雪林毅然和丈夫分居了,但出於種種原因,他們沒有離婚,只是分隔兩地不再來往。張寶齡晚年時還在念著蘇雪林,說自己對不起她,沒能好好照顧她。蘇雪林也曾說:「我也很後悔,叫他孤棲一世,不能去享受他理想中的家庭幸福,也實在覺得對不住他。」
其實他們都在記掛彼此,張寶齡是由於木訥和沉默寡言最終失去妻子,而蘇雪林則是無法放下自身的驕傲。他們二人分居後都沒有再找其他人,也都沒有孩子,最終只能孤獨地老去。
1999年4月21日,102歲的蘇雪林孤零零地閉上了眼睛,她的一生矛盾、糾結、熾烈,無論何種情感都無比決絕,這樣的情感集中在她一個人的身上,不知是幸運還是她的不幸。
※領導問溥儀想幹什麼工作,他提出兩職業都被拒絕,他到底提了啥?
※侏儒魔鬼:16歲賣親媽,18歲賣親妹妹,連殺77人,槍決前還撂狠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