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5G焦灼,vivo如何破局?

5G焦灼,vivo如何破局?

獵雲網註:5G大潮開啟,手機廠商展開「機海戰術」。文章來源:藍洞商業(ID:value_creation),作者:郭朝飛。

在不到三周的時間裡,榮耀連續發布6款手機。雷軍早前則宣稱,2020年小米已經布局10款左右的5G手機。

「世界看似紛繁複雜,但對於vivo人來說卻很簡單。」vivo CEO沈煒的策略是,堅決反對做產品時的參數驅動、競爭驅動、自我驅動,而應回歸到消費者驅動、設計驅動。依照沈煒的計劃,將通過vivo、iQOO、NEX三條品牌線打市場,各產品線均要有更挑剔的設計眼光與極致的設計追求。

6月初發布的X50系列,被vivo宣稱為其設計驅動戰略下的首款產品。引發外界關注的是,vivo X50系列將主攝與主板在空間上堆疊,將微雲台「塞入」手機,這意味其突破傳統手機的光學防抖固封。

vivo X50系列能否創新一小步,在市場上向前一大步尚未可知。正如沈煒所說,過去近25年,vivo遇到困難往往都是沒有堅持消費者導向和設計導向所致,而歷次轉危為機,恰恰來自於一系列好產品。

5G戰爭焦灼,vivo或許找到了一條新出路。

1

如何將微雲台塞進手機?可以說,是vivo硬體系統方案規劃部硬體架構創新組頭腦風暴的結果。

硬體架構創新組兩周開一次創新發散會,前期會確定主題,收集資料,但沒有過多限定。

2019年4月初的一次會上,通過洞察消費者需求與行業信息掃描,他們將主題落在手機鏡頭上。對於消費者來說,戶外拍照、拍視頻時,希望能拍出「大片」,同時輕裝上陣。但當下,單靠手機很難實現,很多人會帶著雲台,重而不方便。

「vivo能在手機上做點什麼?」

與會人員各抒己見,有人把想法和觀點寫在便利貼上、有人做了手繪,貼在牆上一起討論,這個階段很開放,會有各種互動,甚至爭吵。最後,所有人投票,選出有價值的想法,「能不能做一個微雲台塞進手機里?」

帶著這個問題,相關人員分頭行動去做分析,從技術上來講是否可行,有哪些優勢、劣勢?

從技術角度來說,有OIS光學防抖、電子防抖等,但也各有問題。OIS光學防抖,一般平移幅度比較小,換算成角度大概只有 /-0.5度以內,同時拍攝時邊緣畫質劣化嚴重,邊緣不理想的會裁切掉。電子防抖也會通過超廣角裁切。通過反覆比較,vivo硬體架構創新組認為雲台式防抖綜合效果比較好。此外,與供應鏈、供應商溝通,也具有可行性。

但此時方案還無法落地。

vivo硬體架構創新組不僅要創新,也要考慮整機應用。這個團隊,有人偏技術、有人偏設計。一位創新組成員坦陳,「自己是ID設計出身,有同事類似結構出身的,有人希望做的東西功能強大,有人考慮外觀要漂亮,中間會有很多碰撞。」

比如,團隊一度想把產品做成類似蜥蜴眼睛那樣可移動的,防抖與暗光拍攝會很有優勢,但動的幅度會非常大。

在創新組之外,還有一個產品競爭團隊也要一同參與,又是避免不了的爭吵與碰撞。據透露,前前後後,vivo微雲台出了十幾個方案模版。

兩個多月後,方案模版確定形成報告,被報送到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胡柏山的案頭。事實上,一般從討論到報送也就一個月時間,本次慎重起見,團隊覺得完全靠譜可行才向上提交。

報告至少要回答三個問題:第一,微雲台加到手機上之後基本機型是怎樣的,必須有外觀呈現。第二,其行業狀況如何?比如哪些有人做了,哪些還沒人做。第三,微雲台的價值,說明其創新點的優勢與劣勢,包括支持技術如何實現,對不同防抖效果進行對比。

胡柏山提了一些看法,之後轉交給可落地部門實施。

落地生產,vivo找過很多供應商,最後在兩家之間做選擇。一家與vivo有過合作,做過彈出攝像頭中的收縮裝置,微型電機方面在業界非常厲害。另一家,給vivo展示自己的防抖設計方案與視頻,甚至其防水效果比iPhone還強。不過,在綜合防抖能力方面,第二家優勢並不明顯。通過綜合對比與評估,vivo最後選擇了第一家合作。

vivo硬體架構創新組成員承認,自己並不是什麼都做、什麼都創新,這不現實。vivo會抓整個行業中的供應鏈,拉供應鏈一起來做整合創新。

2

移動互聯網深刻改變商業與人類生活之後,手機不再是硬體設備那麼簡單。在vivo設計師看來,手機成為人身體的延伸,甚至是實現自我表達的載體、與世界連接的橋樑。

vivo X50 系列主打影像,將微雲台加入手機卻並不容易。因為,直接添加,手機會出現一個超過2mm的較高凸包,無論手持還是放置都有影響,即便從視覺效果來說也大打折扣。

vivo設計師們反覆打磨,最後用階梯式攝像頭的設計解決了這個難題。第一階是包括主攝、人像和廣角的高階梯,採用的是經典黑色,第二階為承載潛望的中階梯,採用與電池蓋(第三階梯)CMF相呼應主題色,把攝像頭變為繼電池蓋、中框之後的第三視覺點。視覺上,階梯式設計也更有層次和秩序感。

vivo設計師表示,X50系列的雙色雲階設計,完成影像和設計兩個獨立部分的過渡,使整個影像模塊既專業嚴謹又有設計心思,這成為vivo獨有的設計標籤,也為手機行業多攝像頭設計帶來全新的解決方案。

此外,X50系列加入了choker設計,choker被作為飾品佩戴起源於法國,一般把它當high fashion飾品,有凸顯線條和氣質的作用。這個設計讓手機頂部不再是空白,胖乎乎的圓面貨一刀切平。

這背後是vivo化繁為簡的思路。

剛剛進入智能手機時代,vivo X1以6.55mm的超薄機身,打破手機機身記錄,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薄的智能手機。之後的vivo X3,機身更是只有6.3mm。

2020年初,vivo與國際知名華裔設計師Alexander Wang合作vivo X30系列AW聯名限定版,機身大膽選擇全鏡面設計,使用鍍鉻工藝,通體不加任何多餘的設計和顏色。

設計成為中國手機廠商不可迴避的話題。

3

2019年以來,沈煒反覆提及要堅持「以消費者驅動和設計驅動」的原則來做好產品。

vivo相關人士認為,設計驅動的本質是指,將消費者需求、商業價值、技術可行性三者綜合考慮,產生出的體驗性創新。是企業圍繞尋找消費者需求,證明此需求具備一定市場規模,同時技術可以實現的過程。它是對整個vivo公司業務的牽引,是自上而下的思維變革,是做出令人心動產品的最優方案。在原有的消費者驅動之外,新增對設計的思考。

歸根結底,戰略的實施需要依靠組織與人才。

為了配合戰略,2020年2月,vivo內部進行了一次組織架構調整,將原「產品領域」更名為「產品設計領域」,並新增了一條主導NEX系列的產品線。

ID部門,負責不同消費人群、不同消費價位的需求調研,同時包括設計概念輸出、效果圖繪製等與產品外觀相關的各個領域,主要負責整個項目的外觀相關問題。CMF部門,主要負責研究和設計手機外觀的工藝、顏色、材料等方面。3D部門,負責手機外觀形體調整的相關問題。

消費者趨勢研究創新技術預研團隊設置的時間比前三個部門晚很多,其主要著眼點是,專門對當前市場潮流、消費者需求趨勢與外觀趨勢等宏觀層面進行分析。vivo設計團隊人員舉例說,該部門會針對顏色、材料等趨勢定期輸出報告,為其他部門提供參考,設計師們往往會提取報告中的信息,進行顏色等方面的針對性設計。

vivo設計團隊的人員,主要是從全球頂級藝術、設計院校和各大知名上市公司中的相關設計人才中挖掘。他們並沒有將自己局限在移動終端領域,經常深入汽車、服裝、家居等行業觀察學習。

要想實現設計創新,資金投入必不可少。vivo設計團隊人員表示,研究從未局限於實現量產,為了開拓設計創新的思路,團隊在研發領域不得不做出大量投資,包括動輒上萬元一冊的書籍、無數的材料費用、高額的專利費用等。

據設計團隊透露,vivo每款手機都要經歷近千次手板設計,每次設計手板成本超過5000元,這甚至超過最終的實際機型。

正如沈煒強調的那樣,「從用戶的內心出發來設計產品,持續不斷地了解消費者訴求,是驅動vivo不斷成長的根本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獵雲網 的精彩文章:

迅雷更換管理層,小米的意見很重要
分拆出售後僅一年有餘的全時,這次閉店倒計時卻再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