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慈禧發明的老北京小吃——吃肉末燒餅

慈禧發明的老北京小吃——吃肉末燒餅

「涼果炸糕既耳多,吊爐燒餅艾窩窩。」這是清代楊米人所著《都門竹枝詞》中寫到的北京小吃,其中燒餅雖看上去平凡,卻因其普及性,幾成北京小吃的代表。

燒餅本屬胡食,據說是漢代班超時從西域傳來的,因《太平御覽》引《續漢書》(其書已失傳)中說:「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但胡餅是不是燒餅,大可爭議。

《釋名·釋飲食》中說:「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胡餅,作之大漫沍,亦以胡麻著上也。」可知漢代胡餅很大,上面有一層胡麻。胡麻又名亞麻,可用來煉油,胡麻油可直接飲用,味道很香,但有苦味(如今精鍊的胡麻油已無苦味,但香味也減少了),很多人認為胡麻就是芝麻的一種,其實不對,胡麻果實呈球形,而芝麻果實呈長角形,兩種植物完全不同。

胡餅究竟怎麼做,最早記載見北魏酈道元的《齊民要術·餅法》中「作髓餅法」,說:「以髓脂、蜜,合和面,厚四五分,廣六七寸。便著胡餅爐中,令熟。勿令反覆。餅肥美,可經久。」可見,胡餅是在爐內烤熟的。

因而,胡餅需有兩個要素,一是用胡麻,二是「入爐迫之」,在火爐內烤制而成。胡餅的特點至少在宋代依然存在,據《東京夢華錄》載:「凡餅店有油餅店,有胡餅店。……胡餅店即賣門油、菊花、寬焦、側厚、油碢、髓餅、新樣、滿麻。每案用三五人捍劑卓花入爐。自五更卓案之聲遠近相聞。唯武成王廟前海州張家、皇建院前鄭家最盛,每家有五十餘爐。」

燒餅則不同,初期燒餅都是有餡的,需藉助鍋、鐺等,在爐外製作。顯然,即使燒餅與胡餅息息相關,但也是經過改造後的產品,否則古人不會將燒餅與胡餅分得這麼清楚。

宋代以後,燒餅與胡餅的界限漸模糊,燒餅也有不帶餡的,並在表面上裹以味道更香的芝麻,此外也有燒餅是在火爐內烤制而成,且面中加油,以求分層效果,這種技術應是舶來的,只是燒餅多用素油,胡餅多用葷油。

燒餅的優點是味美、耐儲藏、熱量高,因此在民間迅速普及,梁實秋先生曾寫道:「燒餅油條是我們中國人標準早餐之一,在北方不分省份、不分階級、不分老少,大概都歡喜食用。我生長在北平,小時候的早餐幾乎永遠是一套燒餅油條。」

在清代宮廷食單中,也有燒餅,即肉末燒餅,傳說慈禧做了一個夢,夢見炒好的肉末加在燒餅里,極其美味,結果當天進膳,廚師果然上了肉末燒餅,慈禧大喜,賞了御廚二十兩銀子,從此肉末燒餅又被稱為「圓夢燒餅」。此說頗荒誕,事實上,「燒餅夾肉」早已進入宮廷,滿漢全席中便有此點。因清代皇家都是兩餐制,中間加一頓點心,很可能老年慈禧為方便食用,將「燒餅夾肉」改造成「肉末燒餅」,德齡公主曾明確記過,「肉末燒餅」是慈禧發明的。

本文內容主要引自《北京地方志·人民生活志》

滿族文化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北京的濤貝勒府花園
愛新覺羅後裔的「百家姓」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