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回顧納指五十年萬點征程:大浪淘沙 贏者為王

回顧納指五十年萬點征程:大浪淘沙 贏者為王

財聯社(上海,編輯 周玲)訊,自1971年成立以來,納斯達克指數經過49年的牛熊轉換。在科技股的帶動下,納指在疫情衝擊的暴跌後實現V型反彈,並一鼓作氣於美東時間6月9日首次上破10000點。

作為科技型企業服務的交易所,納斯達克五十年來的成功發展,或許可以給國內同類型的科創板和創業板帶來一些啟示。

成立

1971年2月8日,股票交易發生了革命性的創新。一家稱之為納斯達克(Nasdaq全美債券交易商自動報價)的系統為2,400隻優質的場外交易(OTC)股票提供實時的買賣報價。

在以前,這些不在主板上市的股票報價是由主要交易商和持有詳細名單的經紀人公司提供的。

當時納斯達克鏈接著全國500多家做市商的終端,形成了計算機系統的中心,特點是收集和發布場外交易非上市股票的證券商報價。

目前,納斯達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證券交易市場之一,上市公司有5000多家。其上市公司涵蓋所有新技術行業,包括軟體和計算機、電信、生物技術、零售和批發貿易等,因而稱為「新經濟」和「科技股」的代名詞。

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簡稱納指)是所有在納斯達克交易的股票的資產加權指數,因為它具有如此廣泛的基礎,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證券市場指數之一。

主要里程碑

1971年2月8日:100點。

納斯達克股市建立,最初的指數設定為100點,十年後(1981年左右)突破200點。

1991年4月12日:500點。

從1971年開始到1991年約20年的時間,納斯達可指數約在100點至500點之間上下波動,但基本趨勢是緩緩向上。

1995年7月17日:1000點。

納斯達克指數從1991年突破500點後開始攀升;到1994年,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在年股票成交量方面超過紐約證券交易所而成為美國第一;到1995年7月,納指漲至1000點左右為止。

1998年7月26日:2028點。

隨著科技股收益的增長,納斯達克指數也在上升,僅在3年後,指數翻番到了2028點。直到1998年10月亞洲金融風暴爆發並擴展到美國,才令納斯達克指數由高位大幅回落到1360點左右。

2000年3月10日(5132.52點)——2002年10月10日(1109點)

亞洲金融危機後,科技的飛速發展、網路股泡沫化使納斯達克指數展開了爆炸性漲升。從1998年10月的低位1360點開始至2000年3月9日突破了5000點大關,3月10日創造了新的歷史最高紀錄5048.62點。

隨後,納指進行了大幅度調整,於2002年10月10日見底(1109點),被稱為「科技泡沫」的破裂,回調幅度相當慘裂。這也給IT公司進行充分的清洗,大量無持續增長潛力的科技公司被淘汰出局。

2007年10月31日(2862點)——2009年3月9日(1266點)

科技泡沫破裂後,在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蓬勃帶領下,納指從2002年10月10日的1109點回升,在2007年10月已經翻了一倍多至2862點。但是好久不長,在次貸危機爆發後,納指再次下跌,於2009年3月9日見底(1255點)。

2009年3月9日(1266點)——2020年6月9日(10003點)

從次貸危機見底後,大約十年時間,納指翻了近8倍,於2020年2月19日漲至9838點。隨後在COVID-19疫情的衝擊下,近一個月期間,納指下跌了33%(2020年3月23日跌至6631點)。但是在大型科技股強勁帶動下,納指展開V型反轉,於2020年6月9日突破歷史高點,首次問鼎10000點。

這在十一年裡,以互聯網公司為代表的科技股,以生物醫藥為代表的醫療保健股成為大贏家。亞馬遜、Facebook、蘋果、微軟和谷歌成為科技股的代名字,投資界將其簡稱「FAAMG」,是納斯達克市場的「五朵金花」。而過去的明星股,例如雅虎,已成為昨日黃花。

納斯達克對中國的啟示

納斯達克誕生於為早期、小型高科技企業融資服務的初衷,如今卻發展成為世界級高科技企業林立,甚至可以挑戰紐交所地位的第二大全球股票市場。

業內人士指出,納斯達克本身發展五十餘年的成功經驗,可以給國內科創板和創業板提供一些借鑒,例如上市門檻相當靈活。

納斯達克採取多維度標準,如在納斯達克全球精選中,不只有盈利標準,還有市值加現金流,市值加營業收入及資產與權益等其他三項與盈利無關的標準,四項中滿足一項即可。

在去年新設立的中國科創板及修訂後的創業板上市規則中,都參考了納斯達克的這一條經驗,不再強調盈利要求,那些有一定市值規模的虧損公司也可以在國內上市了。

另外,優勝劣汰的機制使得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大量優秀的科技公司在完全市場化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前有微軟和蘋果,後有Facebook和谷歌,目前都已成長為萬億美元市值級別的大型公司。最近納指衝擊萬點,這些大型科技股因為未來業務成長路徑相當清晰,成長潛力空間巨大,從而成為引導大盤上漲的中流砥柱。

大量國內未上市的科技型公司實力尚還弱小,但不少在國內上市的IT巨頭,發展已相對成熟,增長後勁仍十分強大,未來可以吸引他們回歸,在初期階段撐起科創板或創業板的大梁。

前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戚克栴還表示,好的市場必須有好的中介機構。全世界最知名的投行、證券公司都是納斯達克的做市商。

戚克栴認為,可以考慮把科創板作為對境外投資銀行、經紀商及其他資本市場中介加大開放力度的窗口,歡迎這些機構為科創板提供專業、優質、善意的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最後一位沒有回國的日軍 數十年來做了些什麼 能贏得無數人的尊重
100多年前,美國為什麼對中國這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