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長期虧損,才是「云云」眾生相

長期虧損,才是「云云」眾生相

獵雲網註:四月快要結束時,頂著國內「雲計算第一股」光環的優刻得(UCloud),交了上市後首張成績單——凈利降了七成。儘管優刻得早就打了預防針,輿論仍一片嘩然,估值虛高的質疑隨之而來。文章來源:牛透社(ID:Neuters),作者 周效敬。

雲計算從概念提出到商業化的如火如荼,也只是用了十多年時間。此間,不斷有巨頭殺入,也不斷有人離場。

這個有著高技術含量、高資金投入的高門檻行業,如今已經變成一片紅海。玩家們不惜付出長期虧損的代價,硬扛著也要將雲計算項目向前推進。

它就像站在遠方的一塊高地,誰攻下它,誰就能佔領更多的疆土,就能拿到通往未來世界數年發展期的門票。

01 翻賬本:言「微利」尚早

四月快要結束時,頂著國內「雲計算第一股」光環的優刻得(UCloud),交了上市後首張成績單——凈利降了七成。儘管優刻得早就打了預防針,輿論仍一片嘩然,估值虛高的質疑隨之而來。

優刻得方面解釋稱,雲計算的基礎建設投入和研發投入相對較大,經營獲利甚少,屬於微利行業。

說雲計算是「微利行業」並非誇張,我們翻了翻上市公司財報,「主旋律」就兩個字:虧損。從幾家雲廠商的數據來看,目前能夠實現正向盈利者甚少,體量大的廠商虧損規模往往也越大,甚至談「微利」都為時尚早。

1. 「巨收巨虧」阿里雲

據 Gartner 今年4月最新數據,按 IaaS(基建即服務)及 IUS(基建公用服務)的市場份額計算,阿里雲是亞太區最大的雲計算服務商。作為「優等生」,阿里雲的表現非常亮眼:2020財年,阿里雲年收入破400億元,比上一年度247億收入躍升62%。

同時,摩根士丹利將阿里雲估值上調至770億美元,約合5400億元,這一估值超過百度的2倍,在中國上市的互聯網公司中排名第四。分析人士給出了非常高的評價:阿里的科技戰略開花結果,躋身世界頂級高科技公司。

然而,作為亞太地區的雲計算廠商標杆,阿里雲最近幾年一直在虧損。從2017年到2020年,營收從近67億元躍升至400億元。同時,虧損也在逐年增加,從2017年近17億元飆升至2020年的70億元。

2017年之前的幾年,阿里的雲計算與互聯網基礎設施板塊營收多在10億以下,雖未明確披露虧損數據,但云計算行業的重投入屬性已經告訴我們答案。

我們不妨將阿里雲的這種虧損稱為「戰略性虧損」,根據其發展中的重要節點,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初創期、發展期和爆發期。

初創期(2008-2010):從2008年成立團隊到2010年對外公測,阿里雲團隊這幾年一直在忙于飛天平台的搭建。2010年,在馬雲與當時的阿里金融負責人胡曉明「約法三章」之下,阿里金融將自己的貸款產品「牧羊犬」放在了飛天平台上,這使阿里雲向前邁出了關鍵一步。

2010年,阿里雲開始正式對外公測,這年「雲計算和互聯網基礎設施」板塊的收入僅1.44億元。

發展期(2011-2017):2011年是一個重要節點,阿里雲做好技術層面的準備工作之後,官網上線,開始大規模對外提供雲計算服務,這一年「雲計算和互聯網基礎設施」板塊的營收也達到4.25億元。

從此,阿里雲開啟了不斷擴張的模式。這幾年,阿里雲推出了金融雲服務,完成了餘額寶全部核心系統的遷移;美西數據中心投入試運營,向北美乃至全球用戶提供雲計算服務;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完成「登月計劃」,將所有數據存儲、計算任務全部遷移至飛天平台;阿里雲還拓展了日、韓、歐的雲計算市場;此外,還推出 ET 大腦,全面布局產業 AI。每一項突破都有歷史意義。

這一階段,阿里雲的營收從2011年的4億,增加到2016年的30億。2017年,營收繼續增長,超過了66億,比2011年增長15倍,但與之伴隨的是近17億的虧損。

這一年,阿里雲的營收占阿里巴巴總收入的比重達到4%,阿里雲的業務和營收都到了一個質變的分水嶺。

爆發期(2018至今):這個分水嶺在2018年到來了。這一年,阿里成立了全球交付中心,發展合作夥伴生態,面向全球客戶提供「端到端」的數字化轉型交付解決方案和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同時,「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基於雲計算的智能化技術基礎設施,向全社會開放。

這年阿里雲營收近134億,增長率101%,在阿里巴巴的收入佔比達到5%;虧了39億,但是進入了一個爆髮式增長階段。

2019年6月,阿里進行組織架構調整,釘釘進入阿里雲智能事業群,這意味著阿里雲將重度參與到企業的數字化變革中去。這一年,阿里雲在數字政府及金融雲市場均列第一,營收達到247億,占阿里總營收的比重達到7%,但虧損也增加到55億。

2020年,阿里雲業績更加亮眼,如上文所述,營收突破400億元,在阿里總收入的佔比達到了8%。這在亞太地區雲計算廠商中首屈一指,阿里巴巴——「世界頂級科技公司」的形象樹立起來。當然,阿里雲的虧損也達到高點——70億。

今年4月,阿里雲宣布,未來三年再投2000億元,用於雲操作系統、伺服器、晶元、網路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阿里雲「巨收巨虧」的局面可能還會持續下去。

阿里雲的整個發展和增長情況,在數據表現上清晰完整,而騰訊雲就稍顯「霧裡看花」之勢了,也就在近兩年才看到有它的公開數據。

2. 「霧裡看花」騰訊雲

騰訊雲被市場感知,是在2010年,那時候騰訊開放平台接入首批應用,騰訊雲正式對外提供雲服務。

在百度百科資料里,騰訊將其雲計算的「孵化期」往前推到了1999年,稱「第一個產品 QQ 其實就是一朵雲」,在 QQ 等產品高速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雲經驗,打下了基礎,騰訊雲雛形初具。騰訊雲的發展可劃為初創期和發展期兩個階段。

初創期(2010-2012):2010年,騰訊開放平台接入首批應用,騰訊雲正式對外提供雲服務,這一點比阿里雲還要早一年。這幾年,騰訊雲主要是在雲計算的功能上進行擴展,比如陸續上線雲伺服器、雲監控、雲資料庫、NoSQL 高速存儲、Web 彈性引擎等,仍然處於初創期的功能完善階段。

發展期(2013 至今):2013年,騰訊雲面向全社會開放、雲安全上線;次年,騰訊雲計算有限公司成立,這意味著騰訊雲的商業化之路進入一個全新階段。

騰訊雲的發展期7年多,在重要節點上與阿里雲前後相差不大。這幾年,騰訊雲先後開放各地數據中心,拓展全球雲計算市場。

實際上,外界對於騰訊雲的財務現狀只能霧裡看花。2015年,騰訊雲首次寫入騰訊財報,但歷年來也只是放到「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板塊,營收虧損情況不詳。

2018財年,騰訊公布騰訊雲營收91億元,占騰訊總收入的2.91%;2019財年,營收增長87%,達到170億元,占騰訊總營收的4.5%。虧損仍未披露。

單純從經營收入看,騰訊雲與阿里雲略有差距。截至2020年3月底,阿里雲年收入破400億元,比上一年度247億收入躍升62%,營收為騰訊雲的兩倍多。

轉型期的騰訊正在探索自己的 To B 道路,產業互聯網是騰訊重要的發展目標,雲計算又是發展產業互聯網的重要載體,騰訊雲承擔著騰訊從消費互聯網開拓產業互聯網的重任。同時,鑒於騰訊的消費互聯網基因,其在 To B 領域的業務不如阿里紮實,為了補足短板,騰訊做了極具雄心的布局。

2019年10月,騰訊推出「千帆計劃",整合騰訊雲、企業微信、騰訊 SaaS 加速器、騰訊位置服務等內部資源,聯合外部 SaaS 企業共建生態,以推動國內 SaaS 市場發展。該計劃通過 SaaS 臻選、SaaS 技術聯盟和 SaaS 加速器三大項目,為 SaaS 企業提供技術、商機、培訓、資本等服務。

騰訊雲今年4月披露,已有18類行業型 SaaS、100多家合作夥伴陸續加入「千帆計劃」,覆蓋了零售電商、醫療、物流、餐飲、教育、房地產、酒旅、工業等領域,首批企業包括酷家樂、QTrade、超級導購、小鵝通等。

多年來,騰訊雲從基礎架構到精細化運營、從平台能力到生態能力構建,並將其整合,為企業和創業者提供集雲計算、雲數據、雲運營於一體的雲端服務。騰訊雲還沒走到爆發階段,但作為互聯網巨頭對雲計算的押注之作,騰訊雲未來的發展是極具想像空間的。

相較於前方探路的阿里雲、騰訊雲,優刻得和金山雲這兩家同齡雲廠商(都在2012年成立),雖然也都在同一年(2020年)上市,讓創業團隊的奮鬥目標到達了新高度,但它們也有自己的煩惱。

3. 優刻得&金山雲上市後的煩惱

優刻得和金山雲兩家雲計算廠商也符合「營收規模越大,虧損規模越大」的「規律」,儘管營收規模和虧損規模不一定必然產生聯繫。

優刻得頂著「中國雲計算第一股」的光環登陸科創板,這光環給它帶來榮耀的同時,也帶來業績上的壓力。

根據財報數據,優刻得最近四年營收均在增長,分別為5.16億(2016年)、8.4億(2017年)、11.87億(2018年)和15.15億(2020年),每年均以3億左右的規模增長,這就導致一種局面——增長率不斷下降。

牛透社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到2019年,優刻得的營收增長率分別約為63%、41%和28%,增長率明顯放緩。

從凈利潤指標看,波動幅度更為明顯。2016年,優刻得虧損2.11億元;2017年實現扭虧,凈利約5900萬元;2018年凈利增長至7700萬元,達到上市前所披露利潤的高點。

2019年,凈利潤又突降至2100萬元,掙扎在虧損的邊緣。同時從毛利率看,2019年的數字為29%,從最近兩年三成多的毛利率回落到2016年的水平。

優刻得登陸資本市場後,業績突然變臉引起了輿論質疑,這才有了雲計算行業的「微利」說。

而疫情期間上市的金山雲,被看作中概股在美國資本市場是否看好的「晴雨表」,令人欣慰的是,該公司上市首日股價大漲40%市值達48億美元,一片叫好聲。無奈在大環境影響下,中概股未能避免退市潮,回 A 成為「沒有選擇的選擇」。

從營收層面看,2013年到2019年的七年里(上市前雲計算業務劃在金山軟體旗下),金山雲的收入從1200萬元飆升到39.56億元,業績翻了三百多倍。但增長率總體趨勢是下降的,從早期2014年的475%下降到2019年的78.4%,隨著營收規模的增加和雲市場競爭激烈化,金山雲的增長率很難維持原有水平。

金山雲未披露2017年之前的虧損數據,但從公開財報看,2017年到2019年的虧損規模是不斷擴大的,分別為7.14億元、10.06億元和11.11億元,三年累計虧損約28億元。

金山雲的收入由公有雲服務、企業雲服務和其他收入三部分組成,其中,公有雲服務是其增長的主要動力。2017-2019年,公有雲服務收入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分別為97%、95%、87%。

金山雲創立初期主要為金山軟體,西山遊戲、獵豹移動、小米等「近親」企業提供服務, 2014年小米的佔比曾達到70%多,高度依賴有關係的大客戶讓金山雲備受爭議。

跟隨優刻得、金山雲的步伐,青雲 QingCloud 和浪潮雲也開始向科創板衝刺。青雲已於2020年4月7日向科創板遞交了招股書,而浪潮雲也在準備中……

4. 青雲、浪潮雲衝刺 IPO

青雲是一家平台級混合雲 ICT 廠商和服務商,目前已經具備了全維度的雲產品與雲服務交付能力,在場景縱深上,正著力發展集「雲、網、邊、端」於一體的綜合服務能力。

青雲遞交的科創板上市招股書顯示,其營收規模、增長率甚至虧損規模均低於金山雲。2017年到2019年,青雲營收規模分別為2.39億元、2.82億元和3.77億元,增長率在33%以下。

由於前期固定資產投入和研發支出較大,青雲在遞交招股書時還未實現盈利,且虧損規模有不斷擴大的勢頭:2017年到2019年分別虧損9648萬元、1.5億元和1.9億元。若青雲能夠成功上市,其依然面臨友商的激烈競爭,即使有資本加持也少不了業績增長的壓力。

浪潮雲是浪潮集團旗下雲服務商,面向政府機構和企業組織,提供覆蓋 IaaS、PaaS、DaaS、政府應用、企業應用等服務。目前,浪潮雲正在籌備科創板上市事宜,財務狀況不詳。

前段時間的兩會上,浪潮董事長孫丕恕有提到現在的浪潮雲正在籌備科創板上市事宜。而在去年的5月份,浪潮雲董事長袁誼生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公司「已經實現盈利」,2019年下半年計劃完成股改。

公開資料顯示,浪潮雲成立於2010年,2018年-2020年完成三輪融資,保持每年一輪的節奏。其中,B輪融資規模為6億元人民幣,投資方有建設銀行、吉富創投、盈創投資等。今年3月,浪潮雲在衝刺 IPO 之前又做了一次「輸血」——完成C輪融資,此時浪潮雲的估值突破了100億。

而在2018年之前,浪潮雲並無公開的融資記錄,可能是浪潮集團採用自有資金支撐運營,此間是否虧損也無從得知。

做個小結,從已經公布經營數據的雲計算廠商來看,無論是阿里雲、騰訊、金山雲、優刻得,還是正在衝刺 IPO 的青雲,大部分都處於虧損狀態,盈利的優刻得也是如履薄冰,在虧損的邊緣掙扎。

從表中可以看到,阿里雲最近四個財年已累計虧損173億元,金山雲累計虧損28億元,青雲累計虧損4.36億元,優刻得也累計虧損5400萬元。

另據知情人透露,互聯網巨頭百度旗下雲計算公司「百度智能雲」2019年未達成營收目標,僅完成70%,而且還在持續虧損中。前幾年,百度智能雲每年的虧損在15億元左右。

雖然都在「虧」著向前狂奔,我國雲計算廠商中,最先走到爆發階段的只有阿里雲,本文所列舉的其他廠商都還處於發展期。因此,目前雲計算行業還難言「微利」,如過想擴大市場佔有率,必須做好長期虧損的準備。

02 長期虧損、長遠價值與白熱化競爭

雲計算玩家們不惜代價也要拿到通往未來的一張門票,虧損是代價之一。

成本高昂是雲計算廠商虧損的重要原因。

一般來說,雲計算的成本主要分為六大類:硬體成本、機櫃/電力成本、網路成本、閑置成本、人力成本和市場成本。

比如硬體方面,主要是採購伺服器、交換機及其零部件的成本,大廠商還會採購硬體負載均衡和硬體存儲等;機櫃/電力成本方面,數據中心對不間斷供電要求較高,達到 ICU 病房的標準級別。

網路成本則包括 IP 和帶寬,IP、帶寬是雲計算運營的硬成本,DDOS 問題、ICP 備案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網路成本;大規模採購會造成極大的資源閑置,且硬體上架後就在不停折舊;高薪聘請技術人員意味著高人力成本,雲計算企業的企宣和會務的成本也不低。

競爭的激烈化是導致虧損的另一個推手。

更直接一點說,盈利會拖累規模,靠低價、犧牲利潤以及不斷增加投入來佔領市場,以贏得競爭優勢。

當前國內雲計算行業市場競爭激烈,頭部廠商憑藉規模效應和雄厚的資本實力,比其他廠商有更大的降價空間。因此,為了擴大市場份額,頭部廠商往往會加大產品降價幅度,小廠商不得不跟進,導致跟著虧損。而且,降價可能會成為一個長期的趨勢。

另外,雲計算廠商早期的客戶多來自互聯網行業,隨著消費級互聯網紅利見頂,產業互聯網有待開發,雲計算行業整體增速放緩。此時,頭部雲計算廠商仍具有品牌、市場、技術方面的優勢,獲客能力強,中小型廠商可能會進一步喪失市場份額。

優刻得在招股書中就坦承存在這種風險。自 IDC 對公有雲 IaaS 市場規模有統計的 2015 年以來,優刻得市場份額從2015 年的 4.9%下降至 2018 年的 3.4%。而且,優刻得為了保護自己的市場份額,不得不降價出售產品,導致凈利潤下降70%。

相比阿里雲、騰訊雲等競爭對手,優刻得業務體量相比行業巨頭較小,各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且未來的市場經營環境可能進一步競爭加劇,行業的競爭可能影響優刻得的經營業績。這也是廣大中小型雲計算廠商的真實寫照。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雲計算行業的「馬太效應」已然形成。

而強者看重的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是長期戰略和全局控盤,巨頭之間競爭更激烈。

Gartner 在4月發布的2019年雲計算市場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雲計算 IaaS 市場同比增長37.3%,總體市場規模達445億美元。其中,亞馬遜、微軟、阿里雲仍為全球前三,全球市場份額分別為45%、17.9%和 9.1%。亞馬遜笑傲江湖,佔全球將近一半的市場份額。

2019年,亞馬遜雲服務(AWS)收入350億美金,利潤92億美金,貢獻了亞馬遜全年整體利潤的63%。而阿里雲2020財年才突破400億元人民幣大關,分析人士認為,阿里雲與 AWS 存在五年的差距。

阿里雲國內市場見頂,市場份額增速放緩,它要實現做世界最大雲服務商的目標,必須在海外市場下功夫,這是巨頭的目標,也是巨頭的煩惱。

巨頭之間的比拼舉重若輕,財大氣粗,傷中小廠商於無形。

疫情的出現以及「新基建」的熱火,讓雲計算廠商下注更加義無反顧。4月,阿里雲宣布,未來三年再投2000億元人民幣,用於雲操作系統、伺服器、晶元、網路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以及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5月,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對外宣布,騰訊未來五年將投入5000億,用於新基建的進一步布局。據介紹,雲計算等都將是騰訊重點投入領域,其中在數據中心方面,騰訊將陸續在全國新建多個百萬級伺服器規模的大型數據中心。

5月27日,騰訊高價成功摘牌天津高新區渤龍湖的290畝土地,將建設全國最大 IDC 數據機房。該項目總投資100億元,容納30萬台伺服器,達產後年產值38億元。

雷軍也曾表示,金山雲的發展是一項長期戰略,上市只是金山雲的一種融資手段,未來將持續對金山雲進行投入。

巨頭的投入動輒百億千億,中小型雲計算廠商是不敢想像的,而巨額投資背後是雲計算的戰略機遇和戰略價值。

數字經濟浪潮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席捲全球,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動能,雲計算的戰略價值日益凸顯。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於2019年發布的《中國雲計算產業發展與應用白皮書》預測,到2023年,中國政府和大型企業上雲率將超過 60%,全棧自主可控雲計算平台將成為政府和大企業的主流IT基礎設施,中國雲計算產業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

而隨著我國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軟硬體國產化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受經濟成本、新技術競爭和中國市場的特殊情況等因素影響,國產化進程不斷加快,國外雲計算廠商的市場份額不斷降低,這對中國雲計算廠商來說意味著機遇。

今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使數字基礎設施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企業的數字化進程開始提速,雲計算成為商業在線化的重要技術後盾。

疫情使商業在線化迅速崛起,原來只是作為臨時手段的線上商業活動開始常態化。比如,在線會議視頻品牌 Zoom 在疫情期間實現了爆髮式增長。Zoom 2021財年第一季度總營收3.28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1.220億美元相比增長169%;凈利潤270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的20 萬美元相比大幅增長 134倍。Zoom 的瘋狂增長只是疫情促進商業在線化崛起的一個縮影。

另外,商業正在從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時代,To B 賽道沒有捷徑,雲計算要在 To B 領域掘金,只能採取「價值投資」的方式,急功近利要不得。

因此,在更長遠的價值面前,長期虧損成了必須付出的「代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獵雲網 的精彩文章:

新消費時代,實體零售如何實現數智化突破?
49歲,丁磊今天身家超20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