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端午節的起源是紀念屈原?其實存在很多爭議

端午節的起源是紀念屈原?其實存在很多爭議

說到端午節,首先想到的是就是粽子、龍舟,還有屈原。長久以來,端午節是為著紀念屈原,成了共識。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端午節到底是紀念誰,其實一直存在很多爭議,就是現在,在學術界也有異樣的聲音。

端午節所紀念的人物的說法,比較主要的共有四種,一說屈原,一說伍子胥,一說孝女曹娥,還有一說介子推。

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繫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也有類似記載。在吳均《續齊諧記》中明確記載屈原投汨羅江的日期是農曆五月五日,而那是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與《楚辭》中均沒有明確說明的。

《續齊諧記》本身也是神話小說,並不足信。而自那時起,人們便把屈原和端午節綁在了一起。是因為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伍子胥逃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還有一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節紀念介子推的說法,在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提到:「端午節係為紀念先賢介子推」。按說介子推是清明節及寒食節的主角,在端午節出現,還真是有些稀奇。

當然,端午節所紀念人物的說法,還不止是這四個人。據考古專家,以及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最早出現的時間比那些人都早。所以端午節是紀念歷史人物的說法,學術界大都認為是後世杜撰附會之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屈原 的精彩文章:

屈原:一位被謠言扼殺的高貴而浪漫的詩人
遠古屈原的憂心可有,但跳江一舉我們現代人就不必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