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耳廓效應」讓你我聽得不同?

「耳廓效應」讓你我聽得不同?

若簡單而論,頭戴式耳機和入耳式耳機最直觀的差別就是:一個罩著外耳廓,一個緊挨耳道入口。從這個角度看,兩者音質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內部構造和採用技術的不同,還有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原因:耳廓聲場。

耳廓聲場是人與生俱來就帶有的,甚至外耳形狀不同,聽到的同一聲音也會有差異。「影音新生活」這裡就與大家看看人體自帶的純天然聲場。

人所聽到的聲音,無不經過這耳廓的折射、繞射,然後才進入耳道,在這個過程中,耳廓對聲音的影響是顯著的。人的聽覺之所以有空間感,能根據聲音立即判斷出發聲音源的方位(在左、右、前、側後、側前等等),就是因為從不同方位發出的聲音,經過耳廓的反射、繞射之後,聽到的聲音存在細微不同(同時到達你耳朵的時間先後也存在差異),而你的大腦已經從無數次的經驗積累中學會了判斷這種不同。如果把人的外耳完全切除,判斷聲音方位的能力便立即減弱。

你把外耳扭曲一下,或壓攏耳翼,或拉起耳垂,總之改變它的形態,立即會覺得聽到的聲音也隨之改變,著是「耳廓效應」,或者叫HRTF(頭部相關聽音函數,即描述你的頭部的形狀,主要是外耳的形狀如何去影響你聽到的聲音的一個函數)。而當你改變外耳的形態時,造成HRTF的改變,你聽到的聲音就不同了!

也就是說,雖然你最終聽到聲音,不是靠外耳,而是耳道深處的耳膜以及與之相連的聽覺神經綜合作用而成,但由於從你初次學會聽聲音開始,所聽到的聲音就無時不刻經過外耳耳廓的影響,所以你的大腦早已習慣。當你改變外耳形態時,外耳對聲波的折射、繞射關係與平時不同了,造成進入你耳道,被你聽到的聲音也就改變了。

話題回到耳機,從耳廓效應出發,耳罩式耳機和入耳式耳機在一點上有很重要的區別: 耳罩式耳機,特別是包耳式的大耳機(尤其是那種耳機單元與耳洞之間留有一定空間、一定距離的大耳機),機戴在頭上後,單元不是緊緊壓在外耳上的,而是比較寬鬆,給人的外耳留出了一定的活動空間。

在這種情況下,從耳機單元發出的聲音,並不是直接對準耳洞全部「灌」進去,而是發出的聲波,類似你平時聽到的自然界聲音一樣,是經過外耳耳廓,再進入你的耳道的。在進入耳道之前,也是受到耳廓影響的,耳廓也是起作用的。

這就有點模仿你平時所聽到的自然界的各種聲音那樣。正因為此,你的大腦聽到這種經過耳廓處理的聲音,覺得自然、真實,有一定的空間感(雖然不完全自然,因為耳機畢竟會把你的耳朵「壓扁」一些)。

大家再想一下入耳式耳塞的發聲方式:它是完全徹底跳過你的外耳的,它發出的聲波是100%地對準你的耳洞就使勁灌進去,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外耳廓是被徹底忽略的。所以你的大腦聽到這個聲音,即使是很HI-FI的聲音,還是會覺得「不對勁」,因為這種未經過耳廓的聲音,和大腦平時接受到的聲波信號(那種經過耳廓影響的聲音),是存在不同的!

不使用耳機和使用耳罩式耳機、入耳式耳機的簡要聲波圖

所以即使是再高級、再HI-FI、頻響再寬闊、失真度再低的耳塞,只要它是對準耳道把聲音灌進去的、只要它跳過你的耳廓、那麼你的大腦在處理聽到的聲音時,必然會察覺其中的不自然.

這裡大家就知道了耳廓影響到最大的地方,就是空間感的真實自然。正因為這個原因,入耳式耳機在先天上是不能像耳罩式耳機那樣,使你的大腦產生比較真實自然的聲場包圍感。看完這些,朋友們有無啟發,對於買耳罩式耳機還是入耳式耳機,有主意了吧?!

關於耳機

無論你是新手玩家

還是想換器材的資深燒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音新生活 的精彩文章:

「一個誤會,為國產播放器帶來新方向」飛朵&壹聲迴響音頻科普
紅酒搖曳,微醺時光:10首喝紅酒時適合聽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