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BT快速坦克,履帶斷了一樣歇菜,想要跑得更快只有幻想

BT快速坦克,履帶斷了一樣歇菜,想要跑得更快只有幻想

BT系列快速坦克雖然並非二戰的中堅力量,但是作為將克里斯蒂懸掛發揚光大的坦克系列,該坦克仍然是坦克發展史上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它那履帶被斷反而跑得更快的梗,被許多軍迷津津樂道,不過今天就要給眾多軍迷潑冷水了,因為BT系列坦克履帶被打斷,大部分時候也只意味著戰損,能存活就不錯了,就別想跑得更快。

複雜的輪履轉換機構

二戰前輪履兩用坦克一度被認為是坦克發展的重要分支,不過在兩種前進模式之間轉換是一個大麻煩,大部分都採用了液壓升降橡膠輪的方式,而BT系列卻採用了一個新的模式。

BT系列採用4對掛膠負重輪結構,後兩對負重輪排列較為緊湊,主動輪後置,無拖帶輪。使用履帶模式行駛的時候,和常規坦克一樣,通過駕駛員調整兩側履帶的速差完成轉向,但是要想轉換成輪胎行駛模式,則略為麻煩。

與部分軍迷認為打斷履帶就跑得飛快不同的是,履帶行駛和輪胎行駛完全是兩回事,就算兩側履帶同時被打斷也無法立即完成行動模式轉換,要了解這個問題就需要從坦克內部結構來分析了。

BT快速坦克使用輪胎前進時,有兩種傳動模式,一種是鏈條結構,就像自行車的傳動一樣,通過鏈條將動力從主動輪傳遞到第四對負重輪上,從而實現動力傳輸,另一種動力傳輸過程一樣,只不過改鏈條結構為齒輪結構。

也就是說當坦克選擇以輪胎模式前進的時候,正常情況下成員需要拆卸履帶板,並將其固定到車體兩側,然後連接主動輪和第四對負重輪之間的動力通道,然後才能完成模式轉換。戰時如果一側履帶被擊毀,成員需要冒著生命危險拆卸另一側的履帶,並完成動力連接,方能讓坦克正常行駛,然而這個過程已經足夠車組成員死上幾十回了。

雖然後來的齒輪結構更加方便快捷,但是實戰中兩側履帶同時斷裂的可能性小到可以忽略,更大的可能性是履帶、負重輪等結構都受損,一些二戰老照片中負重輪被炸歪、炸飛的案例比比皆是,對於BT系列坦克來說基本也就等同於失去機動力了。

當轉換成輪式行動模式時,坦克的轉向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原本的兩側速差轉向已經不再適用,駕駛員需要掏出方向盤安裝上,通過操控方向盤控制第一對負重輪動作,從而實現轉彎。

正常情況下將坦克從履帶模式轉換到輪式模式,大約需要耗時半個小時,而轉換回來工作量更大,完全依靠人力將履帶鋪平,把坦克開上去,再把履帶連接起來,耗時更大。

不太實用的輪履兩用結構

輪履兩用結構應該說是當時坦克技術水平制約下的產物,當時坦克無法同時滿足高速行駛和越野行駛的需求,所以萌生了雙運動模式坦克,針對不同的行駛要求自行切換,就和現在的一些私家車可以切換高速行駛模式和低速行駛模式一樣。

問題在於BT系列的這套行駛模式結構複雜,佔用了過多的車內空間,如果僅僅是用於十余噸的輕型坦克上尚能接受,用於中型或者重型坦克則難以保證可靠性。

尤其是二戰時期坦克技術井噴式進步,坦克已經能夠平衡機動性這一要素,後期中型坦克普遍能達到5、60千米的時速,此時如果再付出結構代價安裝輪履兩用結構純粹多餘。

作為少數大規模投入使用的輪履兩用坦克,BT系列雖然擁有這個炫酷的技能,但是在它參與的幾場實戰中並沒有起到什麼幫助,連長距離行軍轉移一般都不採取,而它斷帶卻跑得更快的梗,也就只有在影視作品裡娛樂一下罷了,現實中對手能擊斷履帶板,就能輕易擊穿BT坦克那層薄薄的裝甲,只要沒見到BT坦克冒煙冒火,就不介意再補一發穿甲彈,寧浪費不放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二戰美國M3格蘭特/李中型坦克,為何採用怪異的雙炮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