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慢下來,去讀書、寫字、聽歌、思考:30 歲社畜的耐用向 EDC

慢下來,去讀書、寫字、聽歌、思考:30 歲社畜的耐用向 EDC

簡單說下吧,朝九晚六、上六休一的普通二線城市私企,單程通勤時間50min(地鐵40min 步行10min),一年大概出差5-6次,北上廣為主,不過今年受疫情影響還沒出過差。日常的雙肩包里裝的就是這些:

好多人要麼在種草、要麼在曬單,我還是默默自high曬點老東西吧(圖來自於iphone x),部分是去年入手的,有些是今年年初買的,這次618也不打算買了,經濟不景氣,心態略浮躁,眼前的這些東西,先好好用著吧。

知乎上有人說,成為廢人的重要特徵就是「一味輸入、拒絕輸出」。所謂輸入,就是在上班路上打開網易雲邊看評論邊聽歌,就是中午看著B站的視頻下飯,就是睡前瘋狂地刷著抖音始終不願切換到飛行模式...你可能刷了很多的公眾號文章,卻不記得這些10w 到底說了什麼內容、體現了哪些觀點,我們更願意接受視頻的畫面和聲音組合,卻沒啥耐心去看完一本300頁的文學經典,更不願意去理解那些晦澀枯燥的乾貨書籍,似乎節奏越來越快、耐心越來越少,我也一樣,所以,現在我選擇讓自己慢下來。

慢下來的第一步就是看書,而看書之後,需要輸出——讀書筆記。因此換了midori的TN本(Traveler"s Notebook)。我並不是旅行者,買它主要還是為了低調的質感以及相對實用的設計——可替換多功能內芯,20多種內芯基本滿足任何手賬控的需要,作為直男大叔,只是選了幾本空白本和方格本,作英語單詞本、讀書筆記以及會議記錄用。實際體驗來看,綁帶並不好用,沒用多長時間已經鬆鬆垮垮,剪掉也略顯可惜。筆夾也是比較雞肋的設計,開口太細,插進拔出都不方便,很多筆都不兼容,58元的價格毫無性價比。至於那個愈久愈有味道的植絨革牛皮,耐用是真的,但顏值很一般,也不太耐臟,容易顯舊,自己上手用了才知道更多是營銷的噱頭而已。這本本子的最大意義在於很能裝各種紙、且有很多種功能的紙可選,對於筆記本本身的功用而言,它的價值是夠的,但為此要付出200 的價格(不含周邊及後續增加內芯的費用),還是略顯奢侈。

200多的本子嫌貴,1000多的鋼筆卻覺得值。從凌美升級上來,第一個感受就是好寫。傳說中的類似鉛筆的寫感,很明顯。型號是著名的寫樂21K,款式選的是比較特殊的金色透明示範,一來為了看到上墨器,二來為了彩墨。給21K喂的墨水是萬寶龍莎士比亞,暗紅色,拿彩墨做筆記,是因為黑色的本子看起來已經比較沉,就不打算再繼續用黑墨了。鋼筆玩的並不多,不過自己也去了萬寶龍專櫃去體驗過更高檔的鋼筆,體驗下來的結果就是,千元級別的日系筆款就足夠了,甚至反而更適合我——歐洲的鋼筆多為拉丁字母設計,筆跡偏粗、下水大、寫感偏滑,日本鋼筆書寫更符合中文的緊湊感,筆跡更細、下水節制、更容易出筆鋒、阻尼感也更強,總體而言就是更好掌控,橫豎撇捺更有中文的樣子,字也更容易寫好看,不過這裡就不獻醜了。十多年沒練字,再好的鋼筆在我手裡也只是一個耐用的書寫工具而已。據說寫樂的筆尖偏軟,不耐磨,為了寫感犧牲了強度,我倒要這支筆在我手裡多少年能寫出書寫面來。

說完紙筆,再來說說另一個使用率更高的生產力工具——iPad Pro,買的版本是2018款11英寸256g的cellular版,今年年初才買,算是49年入國軍了,所幸新款的雷達鏡頭、6g內存和加量不加價的低配版對我來說沒啥感覺,繼續戰個3年問題不大。有人會說:生產力工具還裝遊戲?我ipad里就倆遊戲:the room three和80 days,對我來說都是練習英語的工具,尤其是80 days,辭彙量是我玩過的遊戲里最大的,平時午休、睡前會玩個半小時左右,具體的玩法姿勢是一邊用iphone x的歐路詞典查、一邊玩,遇到常用詞且沒有在「墨墨背單詞」APP里背到過出現的情況,就記錄到手機里,隔天在記在midori手賬本里,因此本質上這倆遊戲是我的輔助英語學習工具......

閱讀類app主要是微信讀書、多看、pdf expert,覆蓋在線閱讀、epub和pdf電子書三類資源,單就閱讀體驗而言,微信讀書是最好的;筆記類app自然是Goodnotes和Notability兩巨頭,和office三件套構成真正的生產力工具——思維導圖、會議錄音、日程安排、便簽、寫作...關於GN和NB誰更加好用,可以吵3天3夜,本人實踐幾個月下來還是用Goodnotes更多,原因是界面看著舒服些——其實還是有點顏控的。絕配配件apple pencil2握感舒適,雙擊變橡皮、磁吸充電功能都很實用,但最重要的書寫感還是沒法和21K相比,劃玻璃的感覺絕對算不上是種書寫享受,當個純粹的效率工具用沒問題。相比鋼筆,它的使用率還是偏低。很多人說有了pencil就能完全實現無紙化辦公了,我並不這麼看。單就一個續航,紙筆就有無可取代的優勢,而且我這一代是從紙筆開始接受系統化教育的,傳統紙筆的書寫記錄更有沉浸感,不自覺的將注意力集中在內容本身,而app pencil的組合始終會有分心的風險——總覺得有種數碼玩具的心理,也許我們的下一代在經歷了用ipad實現課堂筆記後會完全習慣這種筆記方式,我也相信無紙化辦公會在不久的將來全面實現,但現階段我還是更願意用紙筆。

說完生產力再說溢價,畢竟4g大容量版要比乞丐版貴不少,這也是蘋果體現精準刀法之處。對於出差黨,cellular版乃剛需,電信共享流量的孿生卡十分好用,隨時穩定快速上網的感覺只有一個字爽。若是用續航已尿崩的iPhone x開熱點,那麼發熱大、耗電快就會顯著降低出差途中的「安全感」,因此對我來說熱點只適合作為緊急替代方案用。

沒有選smart keyboard鍵盤殼,更沒有選新出的2000 的妙控鍵盤,而是選了最便宜的magic keyboard。理由:重量、可分離、手感。在蘋果體驗店試了一遍之後,發現magic keyboard才是最實用的鍵盤——超長續航的藍牙、超薄設計、長度僅比11寸的ipad pro稍長,塞包里毫無壓力,平時用的保護殼是otterbox,文字記錄主要是靠pencil,長篇幅的內容輸出/寫作才會用到鍵盤,因此其較低的使用率讓我放棄了一體式鍵盤套,雖然失去了完整的一體感,但日常使用更輕鬆,也避免了更多的溢價支付。

關於iPad pro是否是稱職的生產力工具,也是沒有結論的討論。因為不同職業的人需求不同。對我來說,輕度內容輸出 重度內容輸入是ipad pro最大的價值,論性能、體驗和效率,一定是越大越好,比如12.9的ipad pro強於11寸,16寸MBP強於13寸,但便攜性是不可忽視的約束力與需求點,剛開始在知乎作功課時看了無數回答,我也更傾向於12.9,但到了體驗店摸過兩台機器後,只花了10s就決定選11寸中配,因為我更需要便攜,在足夠便攜的基礎上再談性能,此時11寸的ipad pro是最適合我的——體積相當於10寸左右的ipad和ipad air,但處理器、內存、屏幕、外放都更強,就它了。

隨身聽歌設備湊了這麼一套也是基於上述理念:在方便的基礎上再談性能。考慮到隨身的便利性,夠輕夠小是必須的,所以小隨身聽 小耳塞優先順序絕對高於大磚頭 大耳機。和其他數碼產品一樣,聽音裝備也是「一寸長一寸強」,要最好的音質,一定是大功放 大落地箱,小播放器和小耳塞已經是最大程度的妥協,但要在小型化裝備上追求音質,就必須帶上線。這也是我沒有買更便攜、更小巧的airpods的原因。相比有線hifi耳機,airpods的音質只能說聽個響,本人也算髮燒友,對音質比較挑剔,只能說,聽慣hifi級別的,普通藍牙耳機就聽不下去了。

這個鄙視鏈在HiFi圈一直存在——玩箱子的看不起玩大耳機的,玩大耳機的看不起玩隨身的。因此玩隨身的只能看不起玩藍牙的了。而對於通勤時間超過1個半小時的我來說,有線hifi耳塞的實用性是最高的,既能隔絕地鐵和大街上的噪音,又能讓我專註於利用地鐵時間背單詞、聽歌、看書、或者閉目養神/反思自我,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提供聆聽音樂的享受——最近又開始聽回陳奕迅,單車、最佳損友、苦瓜、一絲不掛、夕陽無限好...拋開政治,單純喜歡黃偉文和林-夕的詞,於是打開apple music,用ipad pro接100塊淘來的type-c音頻轉接線,邊看歌詞邊聽。耳塞是索尼的五單元動鐵IER-M9,雖然定位監聽,但樂感還是不錯——專業的hifi耳塞可以通過高解析把普通耳機聽不到的細節進行放大,讓你猛然意識到原來當年聽濫的歌還有這些元素,同時更高的還原性也能更好的傳遞歌曲的情感,Eason站在眼前給你呈現一個私人live的感覺,周圍沒有任何嘈雜,感覺相當美妙~

回到工位上或者平時回到家裡,我更願意拿出專業的hifi播放器——樂彼L6來進一步提升體驗。雖然這播放器沒法上網,看不了歌詞,但搭配M9相比ipad pro 轉接線還是有明顯的提升,畢竟花了塊10000才買了這麼個「小磚頭」。具體的提升體現在歌者和配樂的位置更為準確,能聽出空間感和前後左右的排布,聲音更為立體;一些節奏樂器的低音拍子和高音區餘音也聽得更清楚,低音更沉、高音更透,類似於1080p到4k的提升,人聲或者說歌手嗓音的變化反而沒那麼大。作為國產hifi播放器,L6不能上網、沒有藍牙接收功能、觸控體驗也遠不如蘋果,所以有時候我也會把它當作usb音效卡用,ipad或電腦作曲庫,L6當高級「小尾巴」用。這種「樸實無華」(功能單一)的小眾播放器,採用非智能系統、在隨身範疇盡量做好音質,是值得認可的,本質上即最大程度的發揮核心價值,來提升性能,也許只是把失真從0.02%降到0.01%、信噪比從118dB拉到119dB,這些提升難以感知到,但綜合在一起的整機指標帶來的音質提升還是可以通過高檔耳塞來放大感知。低頻的鼓聲更接近真實、鋼琴的弱音音色聽得更完整...這些細微的差別,就是1萬的播放器和2、3千播放器的區別,大部分人並不挑剔這些,而真正玩進去的,則會樂此不疲。其中得到的對音樂的理解以及對器材的認知,若化為如今的文字,便亦可作為一種輸出吧~

說到近期最大的「節日」618。個人沒啥想買的,該有的都有,若要剁手只能升級現有裝備。寫字的東西完全不打算升級,之前說了,千元級別的書寫工具已經夠用;蘋果三件套里,iphone還沒上5G、ipad pro的提升並不大、新MacBook Pro並未更新14寸、屏幕也沒用上mini led,英特爾十代U並不算給力,還是繼續當等等黨;隨身聽歌的裝備,越來越重也越來越貴,新出的艾巴索dx220max和海貝R8重量都在1斤以上、價格也都超過11K,毫無使用慾望。總之,沒有升級的動力,還是安心「輸入」自己喜歡的,再做更多的「輸出」,做一個愛玩、也會玩的「老男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字尾巴 的精彩文章:

一塊願意帶出去的硬碟:三星 Protable SSD T7 移動固態硬碟開箱簡測
學攝影什麼時候都不晚:佳能 M100 入門機體驗